斯坦福177名教職員工,實名要求終止“中國行動計劃”!
稱其損害學術自由,煽動種族歧視。
最近,他們將一紙公開信遞上美國司法部,呼吁美國司法部長梅里克·加蘭停止3年前啟動的“China Initiative”,也就是所謂的中國行動計劃。
簡單來說,該計劃旨在加強美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對“涉嫌從事商業秘密盜竊和學術/經濟間諜活動的公司和個人”展開調查并起訴。
但學者認為,這一舉措正在損害美國的研究和技術競爭力,助長種族偏見。
-
大多數的調查和起訴案件,只是有意針對華裔研究人員,本身與知識產權盜竊、學術/經濟間諜活動無關;
-
導致很多學者不愿意來美國或者留在美國。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77名學者實名抵制
公開信指出,中國行動計劃存在基本缺陷。
首先,有傾向性地針對中國籍的研究人員,調查往往不是因為證據觸發,而只是因為他與中國的關系。
Chronicle報道指出,自計劃實施以來,至少有16名教授或訪問學者被逮捕和起訴。
其次,涉案學者被指控的罪行,與學術間諜或知識產權盜竊沒有關系。
大多數起訴反而針對的是不當行為,比如,沒有披露外國的任命或資助。
雖然這類問題應該得到解決,但不應該與國家安全問題混為一談。
第三,損害美國科技企業以及美國STEM勞動力的未來。
一直以來,美國受益于來自世界各地科學家的涌入,包括大量來自中國的科學家,他們助推了美國社會的發展。
美國工程教育學會2018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28.4%的工程系教師(和31.5%的助理教授)是亞洲人。
但該計劃讓更多學者不愿意來到美國或者留在美國,阻礙了企業或學校招募中國學生。
如果沒有一個開放和包容的環境來吸引所有領域的優秀人才,美國就無法保持科技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在一些案件中,原本正常的學術交流活動,比如擔任推薦人,就被認定為學術威脅的證據。
他們認為,這是對科學研究運作的重大誤解,也不利于國際合作。
信中指出,鑒于以上原因,強烈敦促美國司法部終止“中國行動計劃”,并制定一個替代對策。
可避免種族定性和阻礙重要合作、人才流入的那種。
為此,他們還建立了一個網站“Winds of Freedom”,鼓勵更多研究人員參與進來。
這個名字,也是來自斯坦福大學的座右銘—— 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 (“The Winds of Freedom Blow”)。
在40+個部門177名斯坦福學者中,其中不乏一些華人學者在列,比如,李飛飛、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教授鮑哲南等。
其中,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斯坦福物理學教授朱棣文表示,這項計劃非但無助于保障美國在技術和科學方面的優勢,反而有可能損害美國在科學方面的領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周,田納西州聯邦法院宣判華人教授胡安明無罪。
此前,胡安明被指控申請研究資金以參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項目時隱瞞了與中國的關系。
但法院稱美國司法部未能證實此事。
公開信鏈接: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Ch4j_ONiVrVWcJYjtCeBDurGnv64W1Jw/view
參考鏈接:
[1]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has-the-hunt-for-chinese-spies-become-a-witch-hunt
[2]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stanford-professors-urge-us-end-program-looking-chinese-spies-academia-2021-09-13/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1/b60ca4da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