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國內學術期刊發展很是迅猛,高水平的期刊也是越來越多。以金屬材料領域為例,中南大學的《Transaction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的《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重慶大學的《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已經進入JCR1區中。這些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是越來越大,再經過幾年的沉淀,就可能成為相關領域世界最優秀的期刊。確實,中國相關領域的科研實力已經絲毫不遜于世界其它優秀國家了,沒有道理非要國外發表才是“一流”成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老的教授,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一般,非要求他們將論文發表到英文SCI期刊上,是非常不合理的。對于這群人,他們英語不好,不代表做出的工作就一定不出色,僅僅用是否被SCI檢索去評價這一群人的研究工作是不合理的。反對低水平的“重復”,簡單粗暴追求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寫了是給人看的,是應該能夠給讀者帶來幫助的。然而,現在很多學術論文不需要讀就知道里面的內容和結論,像這樣的文章應該是可發也可以不發,發了對本領域學術發展也沒有什么影響。特別是聽說有一些人為了增加發表SCI論文的數量,大量地重復類似的工作,隨便改變一個化學元素的含量就馬上寫一篇論文,每一篇論文都是兩三頁紙,一年可以發表十幾篇。記得以前聽說過一個案例,某副教授寫了一篇論文投稿給某期刊,順利被接受了。過了一個月,他又投給這個期刊一篇論文,期刊編輯部以“一稿多投”模式將這篇論文拒稿了。他不但不反思論文情況,轉手就將這篇論文投稿給另一個期刊,而是強調兩篇論文的某某成分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人做的工作千篇一律,反復說一件事情,又有什么意義呢?這個就像某些人拿著同一個東西報協會科技進步獎、N個省的科技進步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出門說自己獲得省部級獎勵幾十項,其實都是同一個“東東”翻來覆去的抄……現在國內的科研設備與國外大學相比也不差了,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去思考問題,不去想著有一點結果就發表,而是將這些研究結果做系統、做深入,那么我們的研究成果將更有分量。反對學術不端,拼湊、修改、抄襲數據。正常地做出科研數據,正常地發表論文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然而,前幾年國際上爆出來的學術不端事件也來越多。由于過于強調SCI論文的重要性,很多人的研究結果本來不可以也不應該寫成論文進行發表,但是在“外部環境下”有一些人修改實驗數據,將不好的結果修改成漂亮的結果,去進行發表。也有一些人將完全不相干的幾個研究結果拼湊到一起,然后“用東說西”也進行發表。甚至去抄襲他人的結果去進行發表。這樣下去,浮躁的學風對人才培養帶來極大的負面作用。久而久之,國際上一些人也認為我們的學風不好,用有色眼鏡看我們的成果……科學是一代接著一代做的,我們有責任以身作則、培養我們的研究生們良好的學風,大家都腳踏實地做研究,讓學術論文成為研究發現的必然結果。反對以期刊影響因子數據論英雄,做科研不應該一味地追逐熱門領域。現在很多能夠發表影響因子高的領域完全不需要智力勞動。有朋友評價某些研究領域,只要有錢,雇傭幾個農民工去做實驗、做數據,能夠不斷地發表論文。在這種背景下,他們也逐漸掌握了“科研訣竅”,不停地跟著熱門領域跑,不停地跟風發表高影響因子期刊論文。然而,當有一天你問他到底屬于哪一個領域的時候,只能怪簡單地說“交叉學科”。做科研,研究方向是應該5年一小調、10年一大變。但是,所有的調整和變化應該立足于自己以前的研究基礎與本領域的最新的發展,而不是跟著國外科研人員的屁股跑,去當他人獲得諾貝爾獎的貢獻者。綜上所述,我們反對SCI至上,本質上是讓我們能夠做出能夠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對于醫生,拿到出手的成果就是能夠治病救人。對于工程師,拿得出手的成果就是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對于大學老師,拿得出手的成果就是我們培養了一流人才。一流的人才應該具有一流的科學視野,一流的科研思維,一流的創新意識,一流的家國胸懷,一流的責任擔當。而不應該簡簡單單地將學生培養成為撰寫論文的寫手。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培養研究生呢?下面我想花時間寫一點關于我對博士生培養的思考。培養博士生,首先要培養他們養成系統、嚴謹的科研思維。很多博士生錯誤的認為博士期間就是為了發表多一些的學術論文。其實不然,有一些本科生在學習期間就能夠發表好幾篇學術論文,但是,他們畢業的時候也只能拿本科學歷。有一些碩士生在碩士期間發表的論文比很多博士生發表的論文還要多,但是,碩士生也不能說自己的水平超過博士生。一個博士生在博士期間能否發表很多論文,與他導師的方向以及他的具體課題直接相關。然而,一個合格的博士生通過博士學習應該養成系統、嚴謹的科研思維。通過博士生期間的學習,博士生要能夠認識到他的課題的研究價值、掌握課題的核心研究內容、解決課題的核心科學或工程問題和挑戰。然后,通過這些努力創造出一些新的知識和見解。 培養博士生,要讓他們具有高的科研審美觀。以往很多高校博士生培養確實存在一些誤區。比如,很多高校博士生要求明確發表JCR1區論文,對于非1區期刊似乎有一些歧視。因而,很多博士生都失去了應該有的審美觀,以為影響因子高的期刊就是“牛”。在我的研究領域就有這樣一個期刊:Philosophical Magazine。現在PM期刊的影響因子才1點多一點。國內有一些博士生甚至都不愿意將論文投到這個期刊。然而,這些博士生們其實不知道這個期刊的歷史。這個期刊是一個非常小眾的期刊,每年發表200篇左右的論文。同時,它所在的出版社相對低調,沒有去宣傳這些期刊。因而,這些年影響因子一直不高。但是,PM這個期刊已經有超過250年的歷史,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牛人在上面發表過論文。而且,在PM期刊投稿過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個非常嚴謹、要求也非常高的期刊。我相信這個期刊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一定是有所傳承和積淀的。我們培養博士生,應該讓他們知道有些期刊雖然影響因子不高,但是水平很高、影響力很大。而有些期刊影響因子雖然很高,但是,里面的論文參差不齊,水文很多,在這樣的期刊上發或者不發差別不大。培養博士生,應該讓他們以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為驕傲。現在教育部和科技部推出新的政策,主要是針對教師和科研人員的,而不是針對博士生和碩士生的。因此,博士生不要幻想不發表論文就可以順利畢業。不唯論文,絕對不是不要論文。相反,新政策下博士生畢業的要求將更高。因為,將來博士生們畢業后找工作不再是以發表多少SCI論文為基準,而是以有沒有發表過高質量的論文為基準。因而,我們現在培養博士生,應該不要時不時的去催促博士生將一些數據馬上整理并寫成學術論文,然后,匆匆忙忙找一個SCI期刊進行發表。相反,我們應該鼓勵他們將一個工作做系統、做深入,然后,將這些系統的工作整理成一篇嚴謹的論文。只有這樣,博士生的工作才能夠稱之為他們的“代表性成果”。培養博士生,應該鼓勵他們從事原創、探索性研究工作。在我的課題組里面,我對每一個博士生都強調我希望他們現在做的工作是前人沒有做過的,或者很少人做過的。這樣,他們在博士期間理論上都可以做出一些獨創性發現。與此同時,等他們博士畢業的時候,這個課題還可以再延續幾年時間,這樣為他們自己獨立開展研究工作留下空間。由于博士生們的研究工作是沒有人做過的,因而,他們要大膽地去嘗試各種想法,而不是以“是否馬上發表論文”論英雄。我們要告訴他們,一個原創性的發現遠遠超過10篇普通SCI的分量。 啊總之,我們反對SCI至上,并不是簡單地去反對發表SCI論文。相反,我們將來要的是發表高水平的論文,要的是發表原創性結果的論文,顯然,這個要求比以往都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