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總依賴國外雜志論英雄?饒毅:源于中國人之間缺乏相互信任 2023年11月2日 上午10:19 ? 話題 ? 閱讀 13 本文來源:饒議科學? 作者:饒毅教授 對中國科學界和高校評價教授、研究員以雜志為主要標準,而不看內容和質量的問題,最近饒海有文章,以前其他人也有,反映了很多人的不滿意。 造成這一問題至少有兩大原因:高質量的科學家數(shù)量,有公心的科學家數(shù)量。 懂科學的科學家在中國與日俱增,理論上,評價科學應該日益改善。但因為缺乏公心的科學家、在中國以公心辦事的科學家數(shù)量增加緩慢,遠慢于科學家水平的提高,遠遠慢于中國科研經(jīng)費的投入。 所以,問題的本質在于華人之間缺乏相互信任。 饒毅教授? 圖源:網(wǎng)絡 缺乏互信就無法相信華人的評審,從而依賴國外雜志,至少國外雜志被華人用各種方法攻破的困難程度要高。即使國際刊物華人編輯與日俱增,一般人認為因為還有外國人約束他們,所以比國內的各種評審可信度高。 而中國刊物,如Cell Research,所謂SCI分數(shù)很高,但中國科研人員仍不以其為標準,更不認為它相當于國外同樣SCI等雜志,原因也是中國人都眾所周知的。 中國有些評審,不排除行賄。大多數(shù)評審不排除拉關系、拜碼頭。不拜碼頭被認為是不尊重評委,有些評委基本無自尊,需要通過其他人拉關系感到自己有價值。 有些海外華人,參與國內評審時行為也不公平。 有些人在長期在海外,回國后在踐踏原則、不分良莠方面而任人唯親比長期國內工作的人有過之無不及。 絕大多數(shù)科技工作者都知道的很多肯定不對的事情,有不可磨滅的白紙黑字證據(jù),只要是在中國,個人都有辦法抵賴,有些單位故意不處理、有些單位不敢處理,所謂監(jiān)管部門放任自流,或者有權、或者能夠搗漿糊,都按江湖習俗相互照顧。 這里面有文化糟粕,也有歷史原因。 生物醫(yī)學方面,早期高質量、有道德的老科學家通常在1990和2000年代離世。 一批低素質、不講是非、不懂原則、科學質量差、不講公德的人,因為年齡,而成功地扮演“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其實從來不是科學家,更非德高望重。 而有些非常聰明的稍微年輕一些的,卻非常缺德。 就是說不僅“無德、無才、無能”曾經(jīng)同時主導中國科學,這類影響現(xiàn)在也未絕跡。 這些導致中國科學界可信度低,從而互信程度低。 問題迄今沒有被重視、沒有開始根本的改變,只在小范圍有時有大力改變,而大的范圍還需要很大的努力才可能改變。很多人有權的時候不管,事后自己及其學生、甚至后代也是受害者。 饒毅教授簡介 饒毅,男,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著名生物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y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理學部主任、生物學講席教授,北大麥戈文研究所創(chuàng)始所長,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lián)合中心創(chuàng)始主任,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創(chuàng)始主任。 饒毅長期從事分子神經(jīng)生物學研究,發(fā)表多篇高水平學術論文,擔任多個國際學術期刊編委,為30多種國際雜志審稿、經(jīng)常正式應邀為學術機構演講(包括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多個校區(qū)、日本東京大學、德國馬普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 施一公曾這樣評價饒毅:“饒毅,憂國憂民的科學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現(xiàn)代魯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頑童。無論你是否喜歡他,饒毅在用自己的方式啟蒙中國社會、也注定留下重要影響”。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2/d0591d5fc9/ 話題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頂尖科學家,回國加盟C9!系國防科大、南信大、蘭大校友 2023年10月14日 饒毅:“有理有據(jù)的逐點反駁” 香港大學金冬雁的一堆說法 2023年10月13日 如今,博士是否過多了? 2023年11月3日 再撤一稿!天津大學教授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事件最新進展! 2023年10月24日 我們的任務是,把導師培養(yǎng)成杰青、甚至院士! 2023年12月28日 一位讀博6年的博士親歷:真正的博士要為生計發(fā)愁 2023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