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科學網博客? 作者:肖建華,河南理工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
一般的,在研究生畢業10年左右,或是從事研究10年左右,研究者在實質上就進入了學術上的危機期。大概是中年期。
大多數研究者在危機期被學術浪潮淘汰。被淘汰者有如下特征:
1. 高校的研究者,已有的相關理論自認為已經把握,學術思想已經固化。難以接受與自身學術觀點沖突,或是認為關系不大的理論進展。由于理性上的僵化,實質上進入了“經驗主義”的研究模式,而且實質性的研究只能由學生完成。
由于“經驗主義”的研究模式需要大量的借助于其他研究者的“經驗”,所以這類研究基本上是對于期刊論文的模仿。
在未能克服危機時,基本上在心理上就是“帶學生”,或是“等退休”。
2. 研究院(所)的研究者,出于解決指定研究任務的壓力,日思夜想,感覺到前途渺茫。總是試圖在自身已經把握的理論框架下解決問題,而且總是有“驚喜”,但是,出于職業的責任,總是自覺的被“實驗”事實否定。
知道問題出在理論基礎問題上,但是不知解決的正確道路何在,在自信心上倍受煎熬。或者是,等待著能對自身的“驚喜發現”進行“實驗研究”。對于環境條件的依賴日益的緊密。
在未能克服危機時,基本上在心理上就是等待新“項目”。
3. 企業界的研究者,一般面對的是老大難問題,希求理論界的理論進展,但是總是失望。自身沒有時間或心情來研究(學習)理論,看到“經驗主義”研究模式的論文就頭痛,對于學術文獻基本上是處于心理上的“疲勞”狀態。
在未能克服危機時,基本上在心理上就是等待來自于外界的“新成果”。
【與此相反,克服學術上的危機者:在高校是感嘆研究時間不夠用;在研究院(所)是學術理想豐滿;在企業界是感到技術上大有作為。】
在我國,由于(經濟壓力)生活壓力的作用明顯,實際上的中年學術危機與生活壓力是同時出現的,大多數研究者被淘汰也就是必然的社會現象。因此,這是我國科技創新不足的主要原因。
2)保持對于理論(尤其是未把握理論)的學習(研究)熱情;
在我國有一個普遍現象,“退修后”的學術研究者很多,“在職的”科研項目研究者很多,這實際上表明:大多數是在進入老年期后才終于擺脫“學術危機”。
實際上,我們總是面臨學術上的淘汰壓力。無非是在中年期被淘汰,還是在退休后被淘汰?是自動的被淘汰,還是被動的被淘汰?是主動的告別科研,還是被動的離開科研?
無論如何,學術上在中年期被淘汰是最難于令人接受的。苦學苦干20年,無所作為20年。總而言之,在學術上是一無所獲。
因此,需要在宏觀層面解決中年后知識分子的科研環境以及科研評價問題。而不是不斷的制造大量的、必將在中年期被淘汰的研究生。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2/f2975cb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