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的唯一工作和任務就是做科研,沒有人會在意你博士期間上課的成績。如果你并不熱愛科研,千萬千萬不要讀博。你可以想象一下在5-6年的時間里每天絕大多數時間都在做你不喜歡的事情有多痛苦。你可能會說“我怎么知道我喜不喜歡科研呢”?首先,如果你之前都沒有嘗試過科研,讀博這件事你最好想都別想,除非你是個賭徒。這個世界上只有少數人真的對科研懷有熱情,所以你賭贏的概率很低,而賭輸的代價(e.g., 身心健康,機會成本)卻很大,you do the math. 那沒做過科研怎么辦呢?當然是趕緊去嘗試啦,比如來我們在上海的期智研究院實習(呃。。廣告有點硬)假如你有過科研經歷,卻仍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歡做研究,那么十有八九你不喜歡,或者對它無感。這種情況最好也不要輕易讀博。你說科研這個概念太抽象,自己真的判斷不了對它的感覺,那我就幫你分解一下。一個博士日復一日基本上就干四件事兒:看paper、寫代碼/推數學 (比例取決于具體方向)、寫作、交流。如果你對其中任意一件事情比較排斥,這就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信號。這里最容易忽視的是交流。假如你不擅長描述和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一想到public speaking就腿肚子轉筋,那么你的讀博歷程會相當掙扎(雖說這種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慢慢培養的)。
總之,是否對科研有著執著的熱愛是決定你要不要讀博最重要的因素,沒有之一。
I absolutely want to be a college professor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我勸你先冷靜一下。先問問自己,你真的了解大學教授是一份怎樣的職業嗎?你可能會說大學教授多好呀,有身份有地位,收入也不錯,上班時間自由,平時教教書帶帶學生,還有寒暑假。如果你覺得大學教授是一份愜意的享受生活的工作,那可大錯特錯了。收入的問題我們一會兒再談,這里我想說的是大學教授是一份非常非常辛苦的職業。幾乎所有頂尖大學的計算機教授都處于 insanely over-subscribed 的狀態,每天有千頭萬緒的工作需要處理,同時又要保持自己在專業視野上的領先:科研這東西沒有盡頭,不進則退,而且很多老師還有跟科研緊密相關的創業項目。所謂的寒暑假和靈活的工作時間都是扯淡:大學教授根本沒有上班下班的概念,都是自己的活兒,難道還摸魚不成?舉個例子,我在CMU的導師之一 Andy Pavlo 每天的午飯都是一個蘋果加一些小餅干,一邊工作/開會一邊吃。我說你為什么中午永遠吃這些呀?他說因為這樣就不用花精力思考中午該吃什么了。。。還有一次我和我們系的 Mor Harchol-Balter 教授聊天兒,我問她一般晚上都干嘛,她說她每天回家吃完晚飯以后工作4個小時,然后睡覺。我就不過多舉例子了,大家感受下就好。小時候總覺得”為科學獻身“是說大話,現在看來真是未必(本人還達不到這樣的境界,慚愧)。那我為什么還是選擇做了大學教授呢?我又不是自虐狂。除了我本身就喜歡科研和教書外,最吸引我的是能一直和一群最優秀的年輕學生混一起,和他們一起保持一種噴薄欲破曉的朝氣。還有一點,我引用一下我們姚先生的話:大學教授是一個最”自私“的職業,因為你工作的所有成果和榮譽都歸你自己,你永遠給自己打工。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卒,到一位受人尊敬的學者,這種逐漸積累,“打怪升級”的成就感也很吸引我。
所以,大學教授這個職業是一把雙刃劍,沒有你想的那么光鮮亮麗,no pain, no gain.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大多數博士生在剛入學的時候都想著畢業以后做大學教授,但事實上只有極少數人能做到。畢竟好大學就這么多,僧多粥少。我覺得有目標是好事,可以讓你的博士生涯更充實,但科研的成敗也有很多運氣成分在里面,過分死心眼兒容易傷到自己。所以,如果你讀博士的唯一目的是做大學教授,我建議你冷靜冷靜,先好好了解一下這份職業,然后結合現實做一個理性的判斷。
有誰會不喜歡明確的目標和及時的反饋呢?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大家多多少少都喜歡打游戲,因為在游戲里,你的每個操作都能得到最為及時的反饋和獎勵:你一個技能放出去,立馬就能看到敵人掉血;即使沒打中,這也是一種 feedback. 游戲把我們的生物本能拿捏得死死的,對于能給我們 immediate feedback 的東西,我們就是覺得爽。但很可惜,讀博這件事完全站在了上述的對立面。首先,讀博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這個工程卻有一個極其模糊的目標:發現一些新的知識并把它寫出來。而在發現新知識的漫長過程中,很少會有像樣的反饋和成就感。有可能你辛辛苦苦工作了幾個月甚至更久,卻發現自己當初的 idea 根本不 work。沒辦法,科研就是這樣無法預測。如果你有幸遇到一個高水平的好導師,你可能會少走很多這樣的彎路,但導師難免也有判斷錯誤的時候。不過好的導師不會那么計較成敗,而是會一直陪伴你,關注你能力的成長。當然,如果你遇到一個平庸的導師,你很可能不幸成為炮灰,正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所以在讀博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就像被困在了一個大霧彌漫的荒原上,沒有人告訴你你邁出的每一步是不是離走出去更近,沒有地圖,沒有進度條,只能硬著頭皮朝著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前進。這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種折磨,打了再多雞血的人置身于這種目標模糊又沒有反饋的環境中也容易失去動力。我們太習慣了應試教育所暗示我們的邏輯: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只要努力,就應該得到好的結果。這樣的教育背景讓我們很難接受付出與收獲的不對等:當你拼命工作卻發現沒有回報甚至是在浪費時間。很多人認為學習成績好的人應該去讀博,它們確實有關系,但本質上是兩碼事。學習成績好的同學一般會做題,會考試,會寫大作業。可大作業和科研項目完全是兩個物種。大作業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首先,你有一個明確的要達成的目標并且你知道它一定能成。其次,大作業一般都有具體步驟和 checkpoints,這相當于給了你一個進度條。你可別小看了這個進度條的作用,它讓你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項目進度中處于什么位置,離終點還有多遠。所以,做大作業和做科研完全是兩種心態。這其實是一個直博生從本科過渡到博士最大的挑戰。我個人花了兩年時間才完全適應。所以,如果你是一名“大作業型”選手,你也許會成為某些導師得意的勞動力,但你永遠無法成為受人尊敬的學者。如果這樣,讀博的意義又在哪兒呢?
I work 9-5 Monday-Friday
如果你這樣想,要不還是去考公務員吧?除非你是神人,正常情況下,每周40個小時對于讀博來說是在開玩笑。雖然讀博一般不要求你在固定時間去實驗室/辦公室坐著,你可以根據自己的作息靈活安排工作時間,但是巨大的工作量始終在你面前擺著。想要成為你研究的小領域的世界級專家,你必須在精力和體力允許的情況下傾其所有。還是舉我上文提到的那個 officemate(印度小哥)的例子,他每天工作16+小時,幾乎天亮了才睡覺,然后中午來學校開始工作,周末也一樣。有時候晚飯我們會一起出去買個 Subway 回辦公室吃,我吃的時候在看NBA,他在看 talk. 我問他說你不累么,不需要休息一下?他說對啊,我代碼寫累了,看個 talk 休息一下。我當時一口三明治差點噴他臉上。不過后來我其實遇到過不少把看 talk 當成休閑的神人,也就見怪不怪了。這種朝九晚五的想法還有一個天真之處,就是認為你能把工作和生活分得清清楚楚。這其實不太可能,起碼我做不到。試想,當你有一個 idea 想到一半想不清楚,或是有一個證明死活推不出來,亦或是有一個 bug 沒修好導致看不到實驗結果,你能到點兒就下班,和朋友開開心心出去浪?這心得多大。讀博不是一種單純出賣勞動力,下了班就可以完全不想的工作。讀博所經營的是你自己的 career,如果你自己都覺得無所謂,不去主動承擔責任和壓力的話,結果應該不會太好。更何況科研永無止境,你永遠可以更進一步,所以你幾乎沒有機會說“我真的做完了”,只有不斷向前。怎么樣?你走通了這棵讀博決策樹了嗎?如果你“通關”了,那么恭喜你,至少我覺得你準備好讀博了。不過也別高興得太早,因為這只是一棵我自己畫的*不完整*的決策樹,還有很多我在寫這個 blog 的時候沒有考慮到的因素值得你認真思考。Again, pursuing a Ph.D. is a huge commitment. It never hurts to put some extra thought into it.關于本文的說明:1. 我是計算機專業的,文中的觀點和描述可能不適用于其他專業,尤其是文科。2. 本文中的觀點均源于我的個人經歷和觀察,如果有說的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教!寫在最后:我寫這篇 blog 的目的是想告訴正在考慮讀博的同學,千萬不要低估讀博的代價。我作為高校老師,是多么渴望像你這樣優秀的同學加入科研的隊伍。但我希望大家是在深思熟慮之后,才做出對自己負責任的選擇。讀博是很辛苦的,也許有一天,當你被這個過程折磨到筋疲力盡甚至絕望的時候,希望你能想起這篇 blog,然后對自己說:I’m not alone.作者:張煥晨,轉載:AI科技評論,原載:知乎。本文版權歸屬作者和原載媒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