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丨文獻部落、募格學術、東方網、華東理工大學官等
提前半年博士畢業,在Angew.Chem,CHEM, ACS Catalysis等國際頂尖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1篇,累計影響因子96.273,1篇論文成為“ESI高被引論文”,申請PCT國際專利1項、中國發明專利4項,獲得國家獎學金等數十項榮譽……
這位同學口中的“科研大神”,就是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畢業生景亞軒。6月26日,在華東理工大學2021屆畢業典禮上,景亞軒作為研究生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求學和科研經歷。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畢業生景亞軒
景亞軒出生于甘肅慶陽的一個小村莊,9年前,懷揣著華東理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他第一次乘坐了火車。一路向東的27個小時,景亞軒第一次見到了與黃土高原不一樣的祖國大地,也從此踏上了人生新征程。
初入校時,景亞軒對科研并不是特別熱衷,但他所在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構建了貫穿整個本科專業教育的“四年一貫,課內外結合”的創新教育體系,每名學生都要經歷科學研究的相關訓練。大四時,景亞軒加入王艷芹教授課題組參加科訓和做畢業設計,在這個過程中,他不但慢慢對科研產生了興趣,從本科到碩博連讀,他的研究領域再也沒有離不開過廢棄碳資源(生物質和塑料)的催化轉化。
將廢棄生物質、廢舊塑料轉化為有用的化學品和燃料,不僅可以緩解化石資源的短缺,也可以對廢棄資源進行處理,減少環境污染。“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是全世界的重大挑戰,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和塑料生產消費大國,對這方面研究的需求也更加緊迫。”景亞軒希望能為解決我國廢棄生物質資源的處理問題,解決環境和能源等世界性難題盡一份力。
景亞軒的研究成果實現了葡萄糖、淀粉等天然糖直接轉化制備高品質燃料前驅體,避免了傳統的多步轉化過程,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分離成本,且新的反應機理也有效避免了胡敏素的產生。他還首次發現了鈮基催化劑對碳氧雙鍵獨特的活化能力,并成功應用于燃料前驅體的制備過程,通過對鈮基催化劑的精準調控,實現了可再生的茚及其衍生物等精細化學品的合成。

景亞軒第一篇發表在ChemSusChem的成果,是他在工作過程中發現的預期之外的副產物,起初他百思不得其解,然而隨著反復思考,并查閱了大量文獻,他驚奇地發現,這是一個在該領域從未被報道過的全新的反應。基于這一發現,景亞軒圍繞該反應設計了一個新的催化體系,相關成果發表在了ACS Catalysis上。這件事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啟發:科研過程中不能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一點不起眼的結果可能就是另一個全新的故事。
“在過去9年里,我體驗過通宵做實驗的疲憊,也感受過科研有進展時的欣喜,體驗過文章被拒時的沮喪,也感受過獲得國獎時的自豪。”景亞軒說,相比這些經歷,一次尚未成功的研究更讓他難忘。
為了探究生物質轉化中的一個實驗現象,景亞軒付出了將近一個學期的努力,到后期卻發現情況比預想得復雜太多,在現有基礎上難以實現。即使到了現在,景亞軒依然經常思考這個體系,想辦法嘗試繼續推進。
他說:“先一步失敗,才能早一步成功。”也正是有了這樣樂觀坦然的態度,景亞軒才能在略顯枯燥的科研生活中找到自己獨有的樂趣。
在攻讀博士期間,景亞軒斬獲了包括博士生國家獎學金在內的10余項榮譽,得到華東理工大學“張江樹優博”培育計劃的資助并取得超出預期目標的成果,以“利用廢棄生物質資源催化轉化制備高品質燃料及化學品”為題,斬獲清華大學“錢易環境獎”(全國僅20人獲得)。

畢業典禮現場
科研道路上,身邊人的鼓勵和學習環境都至關重要。無論是家人和女朋友的支持、科研同伴的配合,還是導師的引導,景亞軒都心懷感激。他常常能和科研同伴碰撞出火花,課題組成員對科研的洞察力和激情,特別是導師王艷芹教授的諄諄教誨,都對他產生了很正面的影響。
從一個實驗結果的分析、一個問題的解決、整體論文的邏輯布局,到每一位學生人生道路的規劃,王艷芹都傾注了自己的心血。當景亞軒前期在研究方向上取得一定成果后,王艷芹鼓勵他要跳出現有的思維框架,多關注其他的領域。方向的跳躍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起初景亞軒心里不是很有把握,但導師堅持給他鼓勵和引導,使他的想法逐漸變得大膽起來,最終成功實現了跨越,在塑料的催化轉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借鑒生物質內鏈接鍵的精準活化思想打破了芳香塑料的鏈接鍵。該項工作被化學類頂級期刊Angew接收。
不僅自己在追夢路上奔跑,景亞軒還帶領華理學子一起追夢。“本科期間的‘大創’、科訓、畢業設計環節都很重要,能為以后的科研打下扎實的基礎。”景亞軒建議學弟學妹們,要抓住這些機會,好好鍛煉自己。最近,景亞軒也正帶著幾個師弟師妹一起進行科學研究,小到實驗儀器的使用,大到實驗數據的分析和文章修改等,他都會給出中肯的指導和建議。他回憶起自己剛進入實驗室時候的經歷,深知師兄師姐的指導非常重要,因此他也竭盡所能,與師弟師妹一起成長,把這份關心和溫暖傳遞下去。
從18歲踏入華理校門,到如今26歲拿到博士學位,景亞軒感慨,華理的學習和科研氛圍是他能全身心投入的基礎。前段時間,他翻看著自己在華理這8年多的照片,回憶起了太多的故事,也發現自己有著太多的蛻變。在華理,他認識了一群可敬可愛的老師和同學,找到了心愛的另一半,更確定了自己一生為之追求的科研愛好。
2019年10月,景亞軒獲國家留學基金委獎學金資助,以國家公派聯合培養博士生身份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習了一年時間。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他對祖國愛得更加深沉,在與國外的鮮明對比之下,他意識到,中國的抗“疫”更加有力而偉大,來自華理和大使館的防疫物資、溫馨提示、暖心關懷,都讓他更加堅定了為國家科研貢獻力量的決心。
“創新活躍的思想、專注獨立的品格、信心滿滿的狀態都是華理帶給我的財富,讓我對科研充滿了熱愛和敬畏,也讓我真正找到愿一生為之努力奮斗的事情——立志為國家的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博士畢業后,以碳中和發展為最終目標的景亞軒,在華理博士后的崗位上繼續追求著科研理想——入站半年不到,他已獲得中國博士后基金特別資助和面上項目。
“為解決我國廢棄生物質資源和廢舊塑料的處理問題,解決環境和能源等世界性難題盡自己的一份力,是我做科研的初心。”以生物質、塑料催化轉化制備高品質烴類燃料為研究主線,景亞軒將在科研道路上不斷“開掛”,持續前行。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3/1f72a7ee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