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學人有思、募格學術、中外學術情報、學之策等





大好年華的海龜青年學者為什么殺人?真的是自身能力不行還是受到打壓?具體案情不明。總之,不是每一個人都愿意躺平放下做一個佛系青年。


2016年,中山大學教師李思涯因為錯過了“升”的機會,對學院院長甘陽暴力相向,一場爭論在中山大學禮堂里演變為暴力事件。
2018年,武漢大學因預聘制首個聘期晉升副教授的通過率不高,再次引發網絡熱議。
為了保飯碗、爭待遇,很多青年教師會將主要精力投入在科研工作中,有些人甚至不惜代價,拼命發文章、拿項目。
早在2018年,在閻光才的《學術職業壓力與教師行動取向的制度效應》一篇文章中就提到,研究型的大學教師在工作日平均每天工作9.43小時,周末每天工作6小時左右。
這并不是第一起
就在2020年7月份,也曾發生過一起類似的高校兇殺案。
2020年7月28日,云南昭通學院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主持行政工作的副院長吳某蘭在前往學校上班的途中,被付某柏(男,53歲,系昭通學院副教授)殘忍殺害,因公殉職,享年56歲。
據受害者兒子秦某描述,付某柏與其母親的過節,很有可能和評級一事有關。
案發前付某柏為副教授,想評正教授,但早在2004年,秦某父親和付某柏共事的時候,付某柏曾讓秦某父親給他開一個假的在崗證明,秦某父親拒絕了他,因此遭到付某柏毆打。
“這次職稱評定,可能他覺得,因為很多年前他打過我爸爸,所以我媽媽沒讓他過。但其實他根本就不具備評高級職稱的資格,長期不在崗的人,評定資格都沒有,整個院里邊大家做的民意調查都是不讓他通過的。”
秦某還稱,付某柏的供述里說他為了評正教授找了某個校領導,然后校領導跟說他沒有評上。所以因此動了殺心。
2021年2月5日,該案一審開庭,被害人兒子秦某表示他的訴求是希望判死刑,立即執行。
從近年來關于“非升即走”的爭論中可以看出,高校在職稱晉升和科研成果評價、科研與評價導向、制度設計與配套保障等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值得深思。
不過,即便是我們覺得“非升即走”可能存在某種問題,但是人生的選擇是多樣的。很多時候,退一步則海闊天空。通往羅馬的路不止一條,有時候“退”,亦是“進”。
如果無法承擔巨大的工作壓力,可以選擇嘗試其他的道路。若是一個人采用極端行為傷害他人生命,則不但對改善現狀沒有任何幫助,而且會斷送自己的前途命運,對社會也有不好的影響。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3/25b691d4c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