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長江日報?記者:陳曉彤?通訊員:王瀟瀟?高翔
5月30日
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在華中科技大學的科研戰場上
有這樣一位剛滿30歲的
5月29日,周六,華中科技大學綠色合成與催化團隊實驗室一片忙碌,一身藍色實驗服、頭戴護目鏡的唐從輝正帶著學生們做實驗。嶄新的通風櫥內,裝著各種顏色反應液的燒瓶擺放整齊,櫥窗上寫滿化學反應方程式,一旁的旋轉蒸發儀有序運轉。

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課題組長唐從輝在給學生上課(記者肖僖 攝)
出生于1991年的唐從輝今年剛滿30歲,已是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課題組長。他帶領著一個年輕的團隊,不僅從導師到學生都是“90后”和“00后”,他們研究的方向也緊扣前沿,聚焦能源和醫藥導向的綠色催化。
“我們每周休息一天,今天原本是休息日,但因為有課題需要抓進度,大家又都過來工作了。科研攻關一刻都不能等,年輕正是吃苦的時候。”
專業第一保送北大,海外讀博回母校任教
只因高中老師的一句話選擇化學
唐從輝是仙桃人,高考考入華中科技大學應用化學專業,隨后以專業第一的成績保送至北京大學,畢業后前往德國和美國攻讀博士后,于2020年回到母校任教。
在高中時,他就定下了學化學的方向。“我很幸運,在高中遇到一位非常有熱情、有方法的化學老師。在一次課上,講到苯環的一種命名為凱庫勒結構式,為紀念化學家凱庫勒,他對學生們說:‘希望有一天,我的學生當中也出現一位化學家,研究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成果,寫進教科書里,我們在書中相遇。’”

這段話讓唐從輝深受觸動,從那時起就決定要走化學研究的道路。他學習成績一向優異,不僅是華科學習特優生,在北大讀書期間曾獲校學術十杰、優秀博士論文、優秀畢業生等稱號。雖然年輕,但他科研成果頗豐,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德國應用化學》多次以第一作者發文,并且在2021年以通訊作者發表影響因子高達42.846的《化學學會評論》論文。
在國外結束學業后,他幾乎沒有猶豫,選擇回到母校任教。“我有母校情結,畢業后一直想念華科的食堂、操場和梧桐樹,回到華科一直是我的目標。同時,我對武漢城市的發展也充滿信心,相信可以在這里闖出一片天地。”
研究方向緊扣武漢氫能發展
每周7天、每天14-15小時實驗是常態
唐從輝的研究方向是液體有機儲氫,利用有機分子可逆的脫氫和加氫,發展高儲氫容量的分子和溫和條件下的加氫脫氫過程,實現高效率的氫能儲運。
他解釋,傳統的氫能運輸,更多是利用高壓氫氣或者通過冷凍成液態氫氣,非常耗能。而他希望通過綠色催化的手段,以液體有機分子為載體,實現氫能的高效存儲和運輸。
“目前,氫能儲運已經可以實現,但還有不斷突破的空間。”唐從輝說,例如儲氫容量,美國能源部的標準是達到5.5%的質量分數,目前我們在單位質量內可以釋放的氫的質量已經達到6%以上,“未來我們爭取達到9%”。

攀登科研高峰,每一步都不容易,尤其是在國際上競爭激烈的新領域。為了尋找催化劑發揮的最佳性能條件,唐從輝和學生們要針對同一反應嘗試數百次,每周七天、每天14-15小時是常態。一次偶然中的必然,他繞開傳統方法,另辟蹊徑,在催化劑制備過程中得到了全新結構的催化劑,發揮出優異的脫氫活性,往前邁出了一大步。
“武漢現在著力建設新型氫能城市,而氫的存儲和運輸是氫能利用的瓶頸問題,也是我們致力于突破的方向。我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為武漢氫能發展提供解決方案。”
和大多學生同齡,實驗室氛圍輕松活潑
“心情愉悅,大腦才轉得快”
在實驗室里,除了高精尖的化學實驗設備,還有一些“年輕”的小細節。冰箱上貼著的“實驗室安全衛生守則”里寫著:“實驗千萬條,安全第一條;操作不規范,親人兩行淚。”冰箱上方,放著一個音響,是學生們聽歌用的。

“做實驗很苦,有時為了調劑一下,學生們會用音響放歌,周杰倫、五月天、王力宏,還有一些搖滾重金屬,大部分我都會唱。”唐從輝帶的博士生大多和他同齡,在談專業時他是嚴格的導師,專業之余他更像一起學習的“同班同學”,一起打籃球,跑校園馬拉松。
2020級博士生薛文軒是唐從輝帶的第一個博士生,他說,選擇唐老師,就是看中了他的年輕。“唐老師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平時也非常關注國際一線科研動態,走在學術前端。而且他有一股拼勁,我們每天從早上8時30分學習到晚上10時30分,一周最多休一天,只要我們在,他就在。”
談起年輕博導的特質,唐從輝說了兩個詞:活力和信息化。“我希望實驗室氛圍是輕松活躍的,心情愉悅,大腦才轉得快。”他對網絡、信息、新媒體的整合運用能力強,專門為課題組制作了一個英文網頁,里面全面展示著團隊成員、研究方向、科研進展等。“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開放的時代,我們要看世界,也要為世界提供一個看到我們的窗口。”

目前,華科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成為教授、博導,科研戰場上,年輕人成為中堅力量。唐從輝說,這與華科對年輕人才的照顧和培養密不可分。
他介紹,化學是實驗科學,學校對于年輕科研人員非常慷慨,不僅提供了足夠的實驗場地和經費支持,還不斷建設新的實驗空間,改善他們的科研條件。對博導來說,生源是非常重要的,但學校博士生指標十分緊缺。學校對于新晉博導有三年穩定支持政策,每年會保證新博導招收博士生的數量和質量,為他們的研究提供保障。
“在華科,我可以專注于科研,沒有后顧之憂。”唐從輝說,即使是提交一些蓋章申請,都可以全部在網上完成,實現“零跑腿”,“這是我們的華科效率”。
唐從輝說,作為青年科研人員,他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實驗室的研究,將來要么上書架,要么上貨架。上書架就是說要攀登科研高峰,爭取將研究成果和理論寫入書本。上貨架就是說要開發新技術新產品解決社會發展的需求。這也是我奮斗的目標。”
5月30日是星期日,也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而唐從輝仍按照慣例,早上8時30分到辦公室,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談到科研未來,他眼神堅定。“著眼未來,我一定要作出有重要理論意義或實際價值的成果,不斷攀爬科研高峰。就目前來看,我希望推進校企合作,把我們在氫能方面的成果形成產學研轉化,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3/32af2e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