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ID:zqbyol 記者:雷宇 通訊員:吳江龍 )綜合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極目新聞(記者:柯稱)、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記者:管昕)、募格學術
“其實,我一直堅持一個觀點,沒有差的專業,只有差的人。什么專業都需要我們不斷去努力。學習,工作,沒有輕松的,當你看到一個職業說薪水高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他們背后的付出。”
7月2日,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鄧紅兵,因一篇《致廣大考生和家長的一封信》走紅。
信中,這位教授為生化環材這些被認為是‘天坑’的專業正名。
人一生很長,我們不能隨波逐流,不能因為當前學計算機畢業的平均收入可能暫時高一些,就一窩蜂去學。”
鄧紅兵指出:“我們都可以不學環境,但當環境污染的時候,我們都會抱怨。我們不學化學和材料,我們的芯片被卡脖子的時候,我們卻誤以為是電信IT還不夠發達,而不知道芯片不僅需要陽春白雪,還需要下里巴人,材料、化學同樣缺一不可啊。”
以下為致信全文:
(上下滑動可查看)


但這份為“天坑專業”正名的好心,卻被不少網友指責“站著說話不腰疼”。
7月3日,鄧紅兵就此話題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
短文并非正式文章
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鄧紅兵表示,他參與了學校招生季的宣介工作,接觸的家長數以百計,“哪個專業好就業”“哪個專業掙錢多”等成為家長們問的最多的問題,“把每個專業都用錢來衡量”。
加上招生中的一些見聞讓鄧紅兵有些感觸,他就在手機上敲了幾段話,發到了招生的家長和學生小群里,引起了一些共鳴,有人轉發后擴散了出去,“不是一篇正式的文章,完全沒想到會弄出這么大動靜。”

開始并不知道“天坑專業”
據中國之聲報道,鄧紅兵坦言,自己以前也沒聽說過“天坑專業”,后來學生告訴他,按照網絡傳言,“生化環材”,即生物、化學、環境、材料等專業,由于學習難度大,實用性不強,未來就業很難有優勢和競爭力,走科研道路也很難出成果,重要的是薪資水平普遍偏低,被網友戲稱為“天坑”專業。
而“生化環材” 四個專業正是鄧紅兵的研究領域。他表示,與計算機、金融等熱門專業相較,他所教的專業確實存在招生失衡的狀況。“我們去年只招了170多人,指標是290多個,沒有招滿,還有很多人進來之后轉專業的。”
沒有專業可以輕松賺錢
鄧紅兵表達了撰文的初衷:
一是想告訴家長,不要過多干預孩子,給孩子多一點自主權,希望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初心去選專業;而且一窩蜂地扎堆選報熱門專業,畢業后的就業前景不一定就很好。
二是想告訴學生,進了學校不管什么專業都要好好學,學得不好,沒有哪個專業可以躺平賺錢。
很多熱門成果出自“冷門專業”
1999年,鄧紅兵走進武漢大學校門時,是被調劑到環境科學專業的。他對這個專業沒有興趣,一度想復讀,輔導員做了工作之后他才漸漸安下心來,靜心投入進去。很快鄧紅兵就找到了感覺,一路從本科讀到博士,而今已是武大珞珈青年學者、博士生導師,還是教育部“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3/c64b36e4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