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科學網李東風博客
2021年4月22日,全球性信息分析公司,學術出版業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了2020年中國高被引學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單。
Elsevier 旗下擁有ScienceDirect和Scopus等著名學術數據庫。2020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以全球權威的引文與索引數據庫——Scopus作為中國學者科研成果數據來源,采用軟科(上海軟科教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設計的遴選方法,最終得到4023名各學科最具全球影響力的中國學者,分別來自373所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其中高校296所,覆蓋了教育部10個學科門類中的84個一級學科。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成為大贏家。不少學校以此作為排行榜,人數多的歡欣鼓舞,人數少的自慚形穢。
然而,仔細分析一下高被引學者榜單,會發現一些特點:
1.?每所大學都有一些牛人(帽子頭銜),但是上榜的人選并非都是這些人。有些默默無聞的年輕人脫穎而出。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對人才的判定標準也需要反思了。
2.?學科分布不均。有些學科人數多,有些學科人數少。或許與學科大小,熱門冷門有關。
3.?與影響因子不完全掛鉤。有些入選者發表的論文影響因子并非很高,但一定是主流刊物。影響因子高并不代表引用率高。與研究領域,學科方向,研究內容的關注度有關。
4. 高被引是每年一評,具有動態波動性。看一個學校的高被引要看其連續性。如同基金一樣,每年獲批數都不同,有多有少。要看多年總量。
因此,在破五唯的形勢下,中國高被引學者從純論文影響力的角度遴選學術人才,標準客觀統一,有利于視角多元地看待人才,有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價老師的科研沒有統一的標準。除了Elsevier,科睿唯安的ESI也有高被引。并不是每篇論文引用次數高的就是高引論文。ESI由于采用了對每一位作者的貢獻都給以統計的方法,即一篇n個作者/機構/國家合作的論文,將被統計n次,因此能很好地表現出每位學者對國家、機構的學術貢獻程度,是體現國家/地區、機構國際學術聲譽的重要標志。
話說回來,任何評價體系都有利弊。高被引也只是一個選項。入選者固然可喜可賀,但決策者千萬別又創造出一個新的“唯”。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3/f8cff6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