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博士后出站后應聘在社區做社工引熱議,內卷還是人各有志? 2023年11月6日 上午10:19 ? 話題 ? 閱讀 21 來源:小時新聞、瀟湘晨報、錢江晚報、募格學術此前報道。 博士后去社區做社工,會不會大材小用? 至少童文平覺得不會。 41歲的武漢人童文平已經在杭州慶豐社區干了快兩年的社工。之前,他在武漢大學碩博連讀6年,在上海、杭州科研機構工作一段時間后,又回武漢大學做了6年的博士后研究。 (童文平所在的慶豐社區) “當時癡迷于接觸到的課題,一心想探索下去。” 童文平告訴記者,他學的是生命科學專業,29歲博士畢業,2011年在杭州做助理研究員時接觸到基因測序相關課題,越做越興奮,于是進入武大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博士后研究,“我感覺自己在挖礦,一個富礦,越挖越想繼續,一呆就是六年”。 2017年課題結束,童文平來到杭州,向西湖大學投了簡歷,但沒下文。在轉黨組織關系時,他碰到西湖區在招社工,“科研這條路,該嘗試的我都嘗試了,高校、科研機構都呆過,感興趣的課題也盡全力探索過。我想是不是可以換條跑道,就去應聘了。” “筆試面試沒想象的簡單,很多題有專業技巧在里面。”童文平說,錄取4個人,應聘的有10多個,他的總分排第七,并沒被錄取。 “沒想到,過了一兩個月接到電話,問還愿不愿意去做社工?”童文平當時就答應了。2018年12月,他被補錄為靈隱街道慶豐社區社工,具體負責就業管理,還是社區網格員。 童文平(右一)在工作。受訪者供圖 “我應該是國內基層社區學歷最高的社工。”童文平說。 對此,有人點贊,也有很多人質疑:這么高學歷做基層工作,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不是也是一種浪費? “別人看我都很奇葩,我覺得挺好。”董文平頂著一頭茂盛微卷的頭發,忽然笑起來,“我做博士后沒有發表論文、沒有當上教授,但做社工,卻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成就感和意義。” 博士后“超長待機” 杭州考社工補錄進入 慶豐社區在小河邊,童文平的工位靠窗戶,能看到一片夏日的草木蔥蘢。 “能做這個崗位,我還是替補隊員呢。”他笑。 童文平29歲生命科學博士畢業,到上海、杭州的科研單位當過助理研究員,之后進入武漢大學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別人博士后出站一般花2年,他超長待機了6年。 “在實驗過程中,我有自己感興趣的發現,所以花多少時間我都要完成,就好比你看到前面有很好的風景,你必須往前走,停不下來。” 童文平說,在這條路上,很多人申請科研基金,在國際知名期刊發文章,留校當教授,一步步走向人生巔峰,但他就一直癡迷課題:“就是我內心強烈的夢想,我沒有精力再寫論文或者管別的事情。” 課題完結后,2017年,他向西湖大學投了簡歷,但沒有下文。 當時在杭州轉組織關系時,他第一次接觸到社工這個職業,“助人為樂令人快樂”。恰逢西湖區正在招社工,他決定試試,了解到是3個人競爭一個崗位的程度,他還特地參加了一個短期培訓班。 面試時,他抽到一個題目:小區里有很多小孩放暑假沒人照看,你怎么辦? “我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什么先宣傳安全教育,然后組織相關活動……自我感覺良好,最后總分第5或是第7名,記不清了,總之沒有被錄取。” 結果過了一個多月,可能有人放棄,他接到一個電話,問還愿意來上班嗎? “為什么不呢?” 40歲的童文平,最終通過補錄進入靈隱街道慶豐社區。具體做就業管理工作,同時還是社區網格員。 “第一個月雖然拿到手3800元錢,但我很喜歡和居民打交道,這工作挺好,后面工資也提上來了。”童文平顯得挺滿足。 ? 翻墻救下大伯的成就感 和發論文做教授一樣 童文平經常要去自己負責的網格走訪,一路上,他步履輕快,頻頻和認識的居民打招呼。因為這份熱情和細心,2020年3月12日,他做了一件很勇敢的事情。 那天中午,童文平給社區老人斯公望送飯。敲門很久沒反應。老人86歲了,一個人住,董文平心里有了警覺。他趕緊聯系斯老家的保姆。保姆說昨天第一天來,下午給老人做完飯就走了,今天上午也來過一次,見敲門沒人應電話沒人接就走了。 “老人不開門也不接電話,太反常了。”面對緊閉的大門,童文平越來越不安。電話征得老人女兒同意后,他果斷借來一張梯子,翻進一樓的院子,發現老人家門也反鎖了,趕緊撥打110和119求助,最后消防人員打開了大門。 (當時的現場) “我們進去找,最后發現老人摔倒在衛生間里。”醫生現場初步判斷,老人有可能是中風。“幸好我有個信念,堅持進去了。目前老人在良渚一家養老機構休養、康復。”現在回想起來,他還有些不平靜。 老人退休前是大學老師,兒子在德國,女兒在上海。他認識老人是疫情排查的時候。當時天正下著雨,斯老無法外出買飯,正著急時,童文平剛好打來一通詢問電話。得知老人情況后,他把自己的盒飯送到老人家。 捧著溫熱的盒飯,斯老很感動。第二天上午,他手里緊緊捏著一封信來社區,“這是給社區的一位小伙子,戴眼鏡的,我要謝謝他!”不等工作人員回話,老人放下信就走了。 (老人的信) 這是一封感謝信。正在大廳的社區主任俞峰疑惑地打開了信封,里面整整齊齊地擺著50元現金和折好的信紙。 大家這才知道童文平和斯老的故事。 “杭州博士后社工翻墻救人。”通過媒體報道和網絡發酵,童文平忽然“走紅”。 斯老的女兒至今很感謝他,“小童一個武大的博士后,成為年輕一代的社工,我覺得這是一種情懷。” 在杭州沒房沒車 到底什么是工作的價值? 童文平當社工準確的時間至今是快兩年。 現在在杭州,他沒房,有一輛電瓶車。 辦公室里說起這個,同事們都不相信。“我不需要這些,也不想為這些事情煩惱,我家里條件還可以的。” 究竟什么是工作的價值? 每天在社區,面對一些具體而微的事情,董文平說感覺充實,快樂也來得簡單。“在實驗室做實驗是服務抽象的人,做社工是服務現實生活中具體的人。無論做哪個,我都覺得有價值。” “社工就是多面手,我也是。”他發了一條得瑟的朋友圈,圖片是他同事在修電表。 前幾天下大雨,慶豐社區八號大院門口積水深,社區主任背起居民“過河”,社工幫居民挪車……他拍了個視頻,配文“慶豐的累,有點兒醉”。類似這樣的工作點滴,他會饒有興致地記錄在一個專門的視頻賬號里。 社區書記:一開始怕留不住 靈隱街道公共服務辦的相關負責人告訴小時新聞記者,現在靈隱街道在崗社工共計95人,其中博士1人就是童文平,此外還有碩士2人,本科67人。近年社工招聘的學歷要求,起步就是本科。因為鼓勵社工本土化,住在本社區、有社會工作師資格證等,都是聘用的加分項。 “居民家里燉著菜卻忘了關火,只要是關乎老百姓的事情,無論大小,社工都要管。”所以招聘考察的重點是處理和群眾關系的能力,比如矛盾糾紛調解,應急事件處置等綜合協調能力。 童文平救下獨居老人,就是一個優秀的應急事件處置范本。 復工復產復商期間,童文平在社區進行安全檢查。受訪者供圖 “當時區里招來一個博士后,我第一感覺就是怕留不住。”慶豐社區的吳書記說,后來她發現這個年輕的博士后工作很認真,對居民很熱情:“身上有一股樂天派的氣質。前陣子去做垃圾分類,他徒手就能干起來,非常負責。” 確切地說 博士后的背景在工作上有什么不同? 吳書記馬上提到,疫情防控前期,童文平負責卡口機動頂崗。當時很多外籍人士返杭,要向他們講解防疫政策,他一口流利的英語,真是派上了大用場。 “那都是我做科研時,每天閱讀十幾本學術期刊練就的英文水平,沒想到在這里發揮了價值。” 有個女同事這樣評價童文平,“社工不是公務員也不是事業編,做服務居民的工作,他有一種搞學術的單純和認真,簡單和純粹,這就顯得很珍貴。”也有的同事說了大白話,“他是個大好人。” 童文平有個13歲的女兒,讀初二,“1米7的高個子,成績不錯,體育很棒”。 “我從不對她的學業有過高要求,也不規劃她的人生,自由自在吧,我自己也是這樣。”童文平說。 慶豐社區吳書記告訴記者,社區有11個社工,童文平是學歷最高的,開始擔心留不住他,但看他很喜歡和社區居民打交道,也就放了心。童文平說,他很享受社工工作,會繼續干下去,“人生的意義有很多種,自己快樂就好”。 童文平告訴記者,到社區工作其實學到很多,徹底改變了之前對基層治理的看法,“社區工作看上去很繁瑣,但如何做得細致到位、如何在矛盾中避免沖突,不僅要耐心,更需要技巧、智慧。觀察、分析、判斷、質疑、共享——這些科學精神的要素,再小的事也適用。” 觀點: 大材小用or合適的科研退出 其實,對于童文平的事情,有人點贊,也有很多人質疑:這么高學歷做基層工作,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不是也是一種浪費?難道現在都內卷到這種程度了嗎? 但有另外一部分人提出不同觀點:對于人家來說,這只是轉行而已,畢竟沒有人規定科研就要一條道走到黑。 感覺自己不適合科研,及時的退出好過繼續在領域里痛苦的生存。 并且,我們整個社會可可能要接受一個基本事實: 一共就那么多教授名額,待遇又未必多高,很大一部分博士、博后、講師、特聘副研、副教授沒有必要非得等到最后一刻被淘汰被掃地出門。盡快建立平穩合理的退出機制才是更合適的辦法。 科研人才們早一點搞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想要什么,有必要走人、想要走人的,趕緊走人。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6/27f4a7c33c/ 話題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注意了:典型違規套取科研經費案例 2023年11月7日 新中國第一位博士,答辯導師團豪華到令人害怕…… 2023年4月9日 日媒:中國論文質與量超越美國,躍居世界首位 2023年11月2日 真是太慘了!該雜志剛被踢出SCI,現在陸續撤回中國學者101篇文章 2023年3月15日 【專訪】對話Advanced Materials主編Peter Gregory博士 2023年11月13日 真天才?中大蘇士成團隊最新研究登Cell,宋爾衛院士研一兒子任共同一作! 2023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