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最后一篇文章接收,科研工作暫告一段落。這個月連續(xù)接收了4篇文章。
分別中的是:
Journal of Macromolecuar Science Part A
Analytical Letters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做的方向各不一樣,其中既有自己比較滿意的,也有垃圾文章,都是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寫出來的,之前被連續(xù)拒掉11次!
雖然雜志檔次一般,但投稿經(jīng)驗尚可一談。
先介紹一下背景。小弟是做功能高分子材料方向的。去年已經(jīng)有一篇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保底,畢業(yè)無憂。我希望讀書期間多涉及些方向,拓寬知識面,而不是只局限于組上擅長的工作,老板便同意我按自己思路自由發(fā)揮。以后的實驗課題都是我自己設(shè)計的。
我們老板人很好,十分為學生個人發(fā)展著想,即使是不喜歡搞科研的學生,老板也同意其出去做自己的事情,只要有利自己前途,還幫助其達到畢業(yè)最其要求。(***應(yīng)當事人要求,此段略去***)
Journal of Macromolecuar Science Part A這篇是垃圾文章,是為輔助以前課題做的個小實驗,關(guān)于溶液聚合制備微凝膠,數(shù)據(jù)挺全,但沒多少創(chuàng)意。老板意思是既然做了,就把寫出來投了,好歹算篇文章。
這篇文章就按照老板意思,從上到下,投到第五個雜志才接收,之前只被COLLOID AND POLYMER SCIENCE審過稿,其它都是直接拒,最后找了個IF1一下的,終于送出去了。這篇文章貢獻4次拒搞,且討論價值不大。
Analytical Letters這篇是最坎坷的,最無奈的,讓我深感時運不濟。這篇文章是關(guān)于分子印跡的,實驗很簡單,完全是靠一點新意。最早投Analyst,主編認為方向不合適。直接改投Langmuir,送審。只有1個審稿人,可能方向不對位,給的審稿意見都不在點子上,問題不大,但給拒了。遂按照審稿人意思修改文章,繼續(xù)投Langmuir,并且在cover letter中請編輯送個分子印跡專業(yè)的審稿人。再次送審。結(jié)果這次審稿意見回來,被批得一無是處、毫無創(chuàng)意。遭打擊,修改后投Talanta。
就在這時,一篇國內(nèi)分子印跡大牛做的、核心內(nèi)容相似的文章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上見刊,頓時,我的文章意義全無。而這位大牛也是我之前投Langmuir推薦的審稿人之一……也不得不承認,別人做得更精細,不過中間也有個不做這個的人很難看出來的缺陷。合情合理地被Talanta拒掉。
然后我跟這位大牛發(fā)了封郵件,指出這個缺陷并請教我的文章,大牛很平易近人地幫我分析了文章中的不足,并提出很多建議。修改,投了個IF1點幾的Analytical Letters,大修后接收。這篇文章也貢獻了4次拒搞。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這篇相對比較順利,這個實驗和最后一個是同時做的。這篇是關(guān)于材料表面抗蛋白污染和血液相容性的。先往高處投,投了Acta Biomaterialia,送審,被拒。按照審稿意見修改,投JBMR-A,小修,接收。這是我所有文章中,包括以前的和以前參與的,最順利的一篇,只貢獻了1次被拒。
Polymer Chemistry這篇是我最寄予希望的一篇。是個偶然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還沒人專門研究,于是迅速設(shè)計了個實驗。先投的Chemical Communications,送審,3個審稿人,1個大修,2個拒,當然被拒掉了。3個審稿人或多或少贊同新意,但指出個致命缺陷——理論深度不夠,像實驗報告……提的意見一大堆,我盡量修改,但是有幾個要求補充的關(guān)鍵實驗,我實在沒有條件。
想著文章不長,就投了Rapid Macromolecular Communications,這次居然被主編人無任何理由直接卡擦了。拿著文章好好想了想,又把文章好好改了遍,增加了很多內(nèi)容。離全文還是差了些,一篇快訊不是很好投,選了一遍雜志,看到RSC新雜志Polymer Chemistry收快訊較多,方向也合適,而且不用改格式,便決定投它了。
審稿一月,2個審稿人,都是小修意見,只有幾個簡單問題。最大問題是RSC快訊的三頁篇幅限制,我的文章已經(jīng)把三頁擠滿了。只得把一段不太重要的內(nèi)容移到SI里面去,再加上根據(jù)審稿意見的修改。投回去,第二天便接收。這篇文章貢獻了2次拒搞。
至此碩士生涯算是修成正果。接下來的最后一年不打算做新課題了,好好合計前途要緊。
11次拒搞是連續(xù)的,前后持續(xù)大半年時間,最后4篇文章接收都是這個月內(nèi)的事情,也是連續(xù)的,終算守得云開見月明。
面對11連拒,雖然很受打擊,但從來沒有失掉信心。
一直給自己說,直接拒的不耽擱時間,送審了的總會有修改意見,增加經(jīng)驗值,都不是白投。那段時間,一封接一封拒信,被拒次數(shù)緊咬富士康跳樓人數(shù)。
我的經(jīng)驗是,最忌諱自己去一個一個句子造。即使是寫中文文章,自己造的詞句也很難保證專業(yè)。我寫文章前,都要把相關(guān)領(lǐng)域文章仔細讀一堆,對文章謀篇布局、設(shè)段造詞有把握了,才開始在電腦前開工。
我一般寫文章主體部分只要3、4天,一天時間寫Introduction,一天時間寫其余部分,寫不好的地方先留著,再花1、2天時間仔細寫空著的部分和修改。寫好以后,我們老板會和我一起再修改幾遍。
我一般的寫作順序是先寫Introduction,Introduction可簡單可難寫,簡單的寫法是把相關(guān)背景一遍遍陳述一番,最后加上一段介紹自己的實驗,我的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那篇就是這樣寫的。難寫的寫法是,Introduction有邏輯性,意思層層深入,不斷指出現(xiàn)有工作的不足-改進方法-不足,最后搬出自己的內(nèi)容,能解決現(xiàn)有不足。這樣寫,文章新意一目了然,而且容易讓讀者順著作者思路走。
難點在于這樣寫需要平時大量的文獻積累。寫好Introduction,我以此寫實驗、結(jié)果、討論、結(jié)論,最后寫摘要。所有的reference都應(yīng)該是水到渠成的,一些寫好文章,再填reference和擔心reference數(shù)量太少的學友,多半由于平時文獻積累量不夠。
首先要告誡大家的一點是,做科研不要太依賴老板,即使是大牛老板,給了很好的課題,自己只用根據(jù)最高指示動手就行發(fā)出牛文,那樣的文章永遠是老板的,自己的能力提高不多。
一定要多有自己的思路,即使用不上,也得多思考。如果不幸跟了水平不高的老板,也不要氣餒,自己上進,自己做東西,不管有沒有發(fā)出文章,還是自己的能力提高。
談?wù)勗O(shè)計實驗。如果決定自己設(shè)計課題,先得對怎樣才算個完整課題,有充分了解,最好先完成過老板給的項目。然后是能夠定位設(shè)計好的課題的水準。
最好具備這兩點基本素質(zhì)再自己設(shè)計課題。首先把感興趣領(lǐng)域的文章先看幾十幾百篇。雜志的只看題目,好雜志的看看摘要,很感興趣看看Introduction,掃下圖表,很重要的閱讀全文。目的在于搞清文章的思路。邊看邊想,積累一定程度,思路自然就來了,可能來自于某系列文章,也可能看到某篇就靈光一閃。
對該領(lǐng)域大牛的文章,可以跟蹤,看看大牛們的思路進化。有思路了,如果自己的實驗條件跟得上,就可以開工了。最好有些可行性預研,以免日后做不出來,拖死在這個項目上了。我也設(shè)計過一些失敗的課題,但都很快抽身了。
還想談一點關(guān)于自己的科研缺陷,希望學友可以汲取教訓。我雖然做的方向較多,但是每個方向都做得不夠深入,造成每個領(lǐng)域只是有所了解,而為深究。反映到文章上,就是文章理論深度不夠,我的后兩篇文章深受其害。以后的時間,我肯定要選定方向,從深度上去專研了。
好了,個人愚見,就寫這么多了。對學友有用最好,若無用,還請學友手下留情,當做笑談罷了。
碩士期間,雖然沖擊一區(qū)雜志的努力失敗了,但是自己設(shè)計的課題都有了成果,也算滿意了。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6/291fd59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