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 : 頂尖大學未必適合中國學生 2023年11月6日 上午10:17 ? 話題 ? 閱讀 13 來源丨燕園大講堂 、如圖所示、碩博一線??作者:饒毅 1 事實未必有看起來那么光鮮 一般而言,無論海內外的華人父母,大都簡單地認為上頂尖大學的研究生院只會對子女有好處。這當然是有可能性的,有時也的確會發生。但是,還有另一種可能性,也許發生更頻繁——那就是對于大多數華人的孩子來說,上頂尖學校也可能對其造成影響一生的負面作用。 一般國內的人會覺得這種說法令人驚訝,海外華人中也不流傳這種看法,原因是絕大多數華人并不知道這是事實:因為絕大多數華人或沒進過頂尖院校,或即便進過但也不愿對外講出全部事實——特別是不令人喜悅的事實;也因為華人父母經常簡單地迷信,或臆測頂尖大學的好處。 2 什么是“頂尖”大學? 首先定義“頂尖”。這里說的頂尖意味著至少在前10名,特別是指那些排在前5名之內的大學。從大學來說,公認的頂尖綜合性大學本科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而頂尖的理工科院校也就是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麻省理工學院(MIT)。從研究生來說,頂尖并非僅以學校綜合實力為標準,而通常只在某專業領域做到頂尖的系科。 前五名的系科當然研究生總數就很少。美國頂尖的研究生系科中長期以來很少有中國學生,比如MIT的生物系非常強,然而三十多年來應該平均每年接受的中國學生不到1個。我自己念研究生的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三十多年來,其神經生物系恐怕總共招收了不到15名中國學生,其生物化學系估計還不到十名。進了這些系科的中國學生了解情況,卻因為各種原因未能道出事實,導致外界不知情。 3 就讀頂尖學校后有所為的其實不多 我估計,在MIT、洛克菲勒、哈佛、斯坦福、伯克利、UCSF、加州理工等校專攻生物學的中國研究生不僅人數少,實際上后來的成才率也不高。從事生物學研究的最佳出路通常是做教授,然而上述學校的中國留學生以及美籍華人,后來成為美國教授的并不多。 而科學做得很好,包括后來在上述院系成為教授的中國人,恐怕多數不是從這些學校畢業的,而是出自美國那些專業很好但并不最頂尖的學校。 這背后的原因是:美國頂尖系科的研究生院,會有非常好的美國學生前來申請(包括本科在諾獎得主實驗室做過研究的),因此它們不僅不積極招收中國學生,而且招收以后也不認為是其研究的主力。 老師關照表現突出的美國學生,在實驗科學各學科美國老師常視中國學生為打工仔,不熱心與他們討論科學問題,而多為勞力產出。不僅如此,這些頂尖系科的美國研究生在各方面可能表現非常突出,特別容易令初到美國的中國學生失去信心甚至自慚形穢,從而改變人生道路。 我在UCSF讀神經生物學研究生同班共四人。 其中一位的父親是斯坦福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他本人哈佛本科畢業,還去法國做過一年研究,入學前發表了3篇研究論文。入學后,這位同學課堂上積極發言,每次考試分數都是第一,還對同學很好。 生物化學系一位比我們高幾年級的英國學生,來自學術世家,畢業時間比大家都快,他研究生期間發表的論文很快成為全世界細胞生物學教科書中的內容。 生化系還有一位女生長于數學,生物學研究也很突出,后來做過《細胞》雜志主編。 我在哈佛做博士后的實驗室里,有一位博士后是馮·諾依曼的外孫,他自己在哈佛念研究生期間發現了一個新的重要的酶(PI3 kinase),在生物學界廣為人知。 另一位博士后的父親曾任哈佛化學系系主任,其兄更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有時當眾問我們實驗室的老師是否能聽懂他說的是什么,好像后者是他學生似的。這位同事本科在普林斯頓念物理,碩士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博士是伯克利加州大學生物學專業。如此學術背景,交叉學科的問題應該找誰來談? ? 4 “讀頂尖校容易有所作為”這個誤解如何形成? 因為美國學生愛自然科學的人不是很多,集中在頂尖系科。這樣,在優秀但非頂尖(我們姑且稱為“次尖”)的美國研究生系科,美國學生常不如中國學生,所以次尖以下美國系科不僅錄取中國學生多一些,而且老師普遍重視中國學生。這些中國學生“自鳴得意”給外界傳遞出的信息,也是中國國內誤認為自己的學生優于美國學生的原因。 不僅學校有頂尖、次尖這種差別,學科也會出現類似情況。三十年來中國學生成長起來最后成為美國院士的,迄今最多的學科是植物生物學(北大也是如此):20多位美國的大陸旅美華人院士中有5位是植物生物學家。 其原因并非中國的植物學教育優于美國,而是因為美國農產品長期過剩,美國的優秀學生絕大多數不學植物學,如果選擇學生物,大都偏好醫學(次為生物醫學)。 我們在植物學領域表現突出,是田忌賽馬的結果,不是中國人有植物學方面的內在特長,也非我國植物學教育特別優秀。 頂尖的大學本科應該也有這些問題:那里聚集了最頂尖的美國學生,有些功課極端好,有些家庭背景很強。一般的中國人都會因此受挫,所以大部分這些院系的中國學生后來都未能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原因是自信心沒了。 他們不會告訴父母,更不會寫文章告訴大家。在劣勢中堅持信心,絕大多數華人(特別是X二代,包括移民二代)都不具備這種心理素質。 美國能源部部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的哥哥Gilbert Chu,當年讀小學和中學時考試分數特別高(高到他的兩個弟弟都在中小學期間自愧弗如,小弟在沒讀完高中的情況下就棄學而逃)。Gilbert Chu后來去哈佛念本科,拿了兩個博士學位,然后到斯坦福做教授,但他的名字并不為大多數人所知,原因是他后來并未取得特別成就。 而Gilbert Chu的兩個弟弟,一個上了羅徹斯特(Rochester)大學,一個讀了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都不是頂尖大學,就本科而言,這兩所大學甚至連“次尖”也算不上。但朱家的老二和老三卻成績斐然:老二成為物理學家并獲得諾貝爾獎;老三當了大律師,曾創下專利案最高補償紀錄。 當然,并非個個華人都要避免去頂尖大學或研究生院讀書,但肯定也不是個個華人只要能被錄取,就應該去上頂尖大學。 ? 5 “富二代”在頂尖大學,一樣會面臨心態挑戰 是否富二代在頂尖大學就一定沒有障礙呢?美國頂尖大學每年都會專門給世界各地的權貴開特殊渠道,他們的子弟不僅長期富有,而且有些是著名創業者,有些是很多代的主管。中國的富二代、官二代即使不擔心父母雙規等負面新聞,也不一定能容易做到心態平衡。 當然,本文大概基本無用,因為絕大多數的華人,不僅不了解這些學校對他們的孩子實際上意味著什么,而且也不愿去了解。 很多父母內心希望通過孩子彌補自己在學歷方面的缺失或不足,也有更多華人父母將子女所讀大學的名頭,當作自己身為家長的“畢業證”,而不考慮特定院系對孩子一生可能產生的具體影響。 上頂尖大學的本科或研究生院,對于大多數華人來說,或許真的不如去上“次尖”大學或研究生院,能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發展。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6/333244977e/ 話題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這些論文刷新了我的認知!一篇Nature竟然署名6萬位作者??? 2023年11月7日 基金委防止“打招呼”的新方法! 2023年10月14日 西安交通大學:英語四六級,不再與學位掛鉤! 2023年11月30日 導師說:自己每天科研工作近10小時,都不夠!你每天科研工作不夠5小時,拿什么去競爭? 2023年12月12日 令人羨慕!月老課題組:男女搭配,科研不累 2023年10月13日 2021全球國際化大學排名出爐!港大喜提世界第一 2023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