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識一位小師妹,化工博士,16年畢業于某985高校。可能是由于文章不多的緣故,她找工作時四處碰壁,各種不順。不僅省會的一本、二本沒有回音,就是周邊城市的小學校也沒有一家要她的。
由于高校的offer一個也沒拿到,無奈之下,她只能選擇先進入一家生產鋰離子電池的企業做研發。在企業的工作強度很大,經常加班,但她一個女孩子還是咬牙堅持下來。通過三年的工作,她熟悉了電池的生產流程,參與了多個研發項目,申請了3項發明專利,獲得了省科技進步獎,成果豐碩。
不過隨著年齡逼近30,父母總勸她換一個安穩的工作,然后早日結婚生子。扛不住大家的東勸西諫,她終于動搖,開始投簡歷到一些高校,但她對自己沒有多少信心,因為這幾年在公司工作,她沒有發表過SCI論文。
然而,讓她意想不到的是,簡歷剛投出去一周后,就有一所省會一本高校通知她去面試。而且面試很輕松,只有她一個人,幾位學院領導問了一些簡單問題后,就同意錄用她。她感到很困惑,自己只有幾篇讀博期間發表的小論文,為何學院這么爽快地要她,要知道她16年剛畢業時也投了這所高校,但連面試機會都沒有。
后來,她入校工作后才知道學院這幾年大力開展產學研,但學院現有的博士、教授都是做基礎研究的,擅長發表論文但對工程技術知之甚少,所以對于有產業背景的博士非常渴求,而小師妹在公司工作三年,積累了不少技術經驗,正是他們極為看重的人才。
其實,像小師妹這樣的‘幸運’在國內高校中并不鮮見,因為現在很多高校都比較重視有產業背景的博士,為吸引人才加盟,也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
比如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招聘博士,對于有企業工作經驗的,年齡可以放寬3歲。

來源: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官網
再比如廣工揭陽理工學院招聘高水平實踐技能型教師,要求應聘人員有兩年工程實踐經驗,而學歷可以放寬到本科。

來源:廣工揭陽理工學院官網
不過,據筆者統計,在招聘公告中提及工程技術背景的高校主要是‘四非’高校,而‘雙一流’高校在招聘時提及最多的是帽子、論文和海外經歷。那為何這些高校在選才標準上存在不同呢?
如果站在‘四非’高校的立場,招聘有產業背景的人才既有主觀考量,也是一種被動的選擇。
主觀方面,中國已成為學術論文數量大國,基礎研究成果不可謂不多,但能轉化為應用的卻很少,于是國家鼓勵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促使基礎研究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應用,推動產業升級。因此,需要大量工程技術人才參與產學研,促進轉化。高校引進具有產業背景的人才無疑是響應國家號召。
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四非’高校位于三、四線城市,經費少(一般只有幾個億),科研平臺一般,有的甚至沒有碩士點。這些高校在開展基礎研究方面困難很大,有的學校一年只有1-2個國家項目,20-30篇SCI論文,這樣的成果甚至不如‘雙一流’高校的一個課題組。指望這些學校做基礎研究和發論文來追趕‘雙一流’高校幾乎是癡人說夢。于是,一些高校尋求轉變,開始探尋地方特色資源和產業,然后依托它們開展應用研究和學科建設,實現與‘雙一流’高校的差異化競爭。于是這些高校招募有工程技術背景的人才,以便開展應用轉化研究,推動學校發展,服務地方經濟。
實際上,一些地方高校的確通過走這種特色化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江西的景德鎮陶瓷學院,依托千年傳承的陶瓷產業,發展材料學、藝術學、美術學,現在已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1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設計學”、“美術學”均為“B+”,已經接近‘雙一流’高校建設的標準。
景德鎮陶瓷學院的‘逆襲’無疑會激勵更多的地方高校堅持以特色應用型研究為科研導向。因此,可以預見,將來會更多的高校招聘有工程技術背景的博士。
此外,部分地方高校的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校重新審視人才認定標準。比如在有的地方高校,教師隊伍中做基礎研究的多,但做應用研究的少,而這些高校又有很多工程類專業,需要引進一些工程技術人才。
筆者曾參加過一次國內學術會議,一位院長在開會時抱怨他們學院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和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兩個工科專業,需要培養學生們的工程實踐能力,但學院的教師大都是做基礎研究的,沒有接觸過企業應用研究,很難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工程技術指導,所以他們在近期的一次招聘中,引進了4位有企業工作經歷的博士。
今年初,國家出臺多份文件要求破除‘唯論文’,專利評估要以質量和轉化績效為導向。國家的應用導向和普通高校的發展戰略選擇使得高校對于人才專業技能的需求發生轉變。那些論文少,但是專注應用轉化研究的博士在市場上會越來越吃香。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6/60c491d6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