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來自農村家境貧寒的孩子究竟是否應該讀博,如果讀博,又是否可以像《風雨哈佛路》中的女主角一樣實現“知識改變命運”呢?
針對這一問題,下面來看一下知乎上網友們的親身經歷:

家里條件很差,爸媽沒有什么手藝,只能靠種地為生,家里地不多,每年也只有那么一點收入,家里還有個弟弟。
爸媽結婚后,爺爺奶奶給他們甩了一屁股債,是真正的一窮二白,除了一間破土屋,什么都沒有。小時候,每逢下雨天,家里沒有一塊地是干的,爸媽都是抱著兩個小孩蜷在床的一個角落坐著睡的。
為了蓋個不漏雨的水泥小平房,爸媽又借了錢,開始出去打工。媽媽做衣服,老爸就是打零工,看倉庫。
我上高中時,家里的債才算還完,漸漸還可以有點存款。那個時候我爸還經常問我要不要考慮師范或者偏國防的大學,這樣可以免學費。高考成績出來考得還不錯,爸媽沒有干涉我的選擇,我上了一所全國排名10左右的學校,選擇了工科專業。本科時學費是貸的款,生活費爸媽每年給我一萬,第二年開學不管這1萬用沒用完,爸媽都再給我補齊到一萬,我自己還比較爭氣,每年通過獎學金和做家教之類的,可以拿到一些錢,加上比較節約,基本每年的1萬都會剩下很多,爸媽也不需要太補貼我。
本科快畢業時,我非常強烈地想要繼續讀研究生,一是因為成績可以保研,二來也是因為大部分同學都選擇了讀研,不想掉隊。這個過程爸媽沒有干涉我的選擇,只是在我選擇直博時,只有我媽說了幾句,讓我慎重,讓我注意女孩子年紀大了結婚生小孩的問題。我自己個人選擇直博的原因卻很實際,一是因為博士補貼高,我不需要爸媽再給我補貼生活費了,二是因為當年實驗室有師兄師姐拿到了華為offer,年薪近30萬。30萬啊,這是我爸媽這輩子都沒見過的數字。
讀博只比工學碩士多兩年,但實際的工作壓力卻可能要大上兩倍。博士畢業要有文章要求,還有IF要求,平時除了自己的課題,還要幫老師打打雜寫寫項目書帶帶師弟妹。每年逢年過節回家,還被左鄰右舍各種親戚問什么時候畢業,壓力還是很大的。文章一次一次被拒時,看到那些已經工作的同學日子越過越好、想到自己還在苦苦掙扎時,也會問自己當初為什么要選擇讀博,但這些時刻都咬咬牙堅持下來了。
今年畢業后,拿到了一些offer,工資最高的有年薪50+的,和身邊很多優秀的同學比,真的不值一提。但回想我從小到大的讀書經歷,從我的那個小破村一步一步走出來,從村里老師都不齊的破小學,到鎮上初中的重點班,到市里重點高中的重點班,再到985重點專業的本科和博士,我好像真的走出了很遠很遠,要知道村里很多和我同齡的孩子,可能就上個小學初中,就出去打工了。
要說讀博有前途嗎,對我一個沒有其他路可走的農村娃來說,這已經是我走得最好的一條路了,讀書沒有家庭條件門檻,只要你努力、成績好就可以一路讀下來。而我努力往上讀書的目的,也是為了更高的學歷和更好的工資,目的是養活自己,也為家庭做一點貢獻。所以對我,“讀博”還是很有前途的。
但對于其他人而言,“前途”這個詞意味著什么,可能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客觀而言,讀博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首先要想清楚讀博以后是繼續科研還是工作,如果繼續科研,那就看方向是否好發文章,能否在畢業前有足夠的成績(論文數,IF數)來支持自己找教職。如果是想讀完博工作,那就要看方向是否好就業,業內普遍的就業情況如何。然后還要看家庭是否支持,還要看導師,等等等等。
讀博只是一個選擇,而影響這個選擇帶來的結果的客觀因素卻很多很多,我們唯一能把握的,就是自己的內心,想要什么,愿不愿意為之努力。

我看了高贊回答,我自己也剛剛畢業,我可能要潑一瓢冷水。
想說一說,吐槽也行,抱怨也罷,讀博肯定是改變了前途,但是具體是正向改變還是反向改變,作為今年畢業生,在現在的我來看還不好說了。
比起欠了一屁股債,一窮二白的標準,我可能還不夠農村,但我想自己應該算是農村大多數。
我父母雖然來自山村,家里也不富裕,老一輩可能都比較艱苦,但是到90后這一代,應該大部分基本生活保障是有的,也沒有不給上學,交不起學費和輟學的壓力。我應該也算是一個最普通學生的代表,小學初中在鄉鎮念書,成績中上,高中到縣里讀書,成績中等,因為來自高考大省河南,按慣例標準復讀一年(據了解我專業當年70%為復讀),本科為本省非重點的普通二本院校里普通的生物專業,畢業之后不好找工作,且二本院校考研成風,隨大家一起考研,后調劑至東南某211大學生物學專業,碩博連讀6年畢業,29歲。
以上是我的基本介紹,應該算是大部分農村孩子選擇讀博這條道路的標準路徑,基本上我周圍的選擇讀博的跟我的經歷差別不大,可能有些學校好一點,專業好一點,但是基本沒有能力特別突出的神童類,比如碩士階段發表14篇sci或者期間創辦企業賺到大錢的,所以如果你讀博順利的話大概率會如上所述;
我的直系師兄,比我高兩級,碩士畢業后到北方某985大學讀博,生物學專業,迄今還未畢業,預計畢業需要5.5年,他女朋友,畢業當年沒考上,第二年考上,迄今未畢業,預計需要5年。我隔壁實驗室師兄,比我高一級,碩士畢業到西南某985大學讀博,基礎醫學,迄今未畢業,身體原因休學半年,預計畢業需要4.5-5年。另一個師兄比我高一級,中科院讀博,迄今未畢業,預計畢業需要4-4.5年。我的同門,中科院讀博,迄今未畢業,預計畢業時間至少4年。
所以之前有統計,博士正常畢業率不到五成,應該所言非虛,我校作為底部211今年生科院博士正常畢業率大概在五成左右,且有計劃繼續加大畢業要求。
那么一方面是在讀博士難畢業,另一方面是博士擴招,硬件不行怎么辦。好辦,擠一擠總是有的,以前博士延期可以繼續在本宿舍居住,在2019年之后,本校延期博士全部搬離本宿舍,安排在四人間臨時宿舍;且我今年入學的博士師弟問我雙人間和3人間選哪個,我問他博士宿舍不都是雙人嗎(其實雙人間也很小,人均面積可能就比碩士四人間多一張桌子的大小)?后邊了解到是宿舍不夠把一些其他房間改造成3人居住。由此可見,研究生按照國際慣例自行解決住宿問題應該未來可期。
既然條件艱苦,畢業困難,那么就業如何呢?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非常差,尤其是今年(當然往年其實也不太行),我院算上正常畢業的延期畢業的總共畢業人數20人,就我了解到的,除了已經有工作的,今年新畢業的博士中只有2人簽約科研單位或高校,1人意向簽約,另有2人不熟悉去向不明之外,其余全部讀博后。我不能說博后不好,而是博后并不是一項長久之計。
好的,為什么沒人愿意去華為拿著年薪30萬50萬的工作呢?很可惜,生物行業沒華為,而且大部分行業都沒華為,你的出路甚至不如本科或者研究生,因為有大把測序,試劑公司缺銷售,但是估計沒有博士愿意去做銷售,估計也沒有公司敢找博士去做銷售,一是你年紀大,二是人家不需要。我相信有很多博士是在金融軟件通信這些熱門行業,但是我想在生化環材機械等冷板凳行業的博士才是占大多數,我們的付出和收益真的不成正比。可以預見,未來博士就業將越來越差。
我有兩個鮮明的對比,都是我的高中同學,我們都來自農村,他們一個建筑學本科畢業,在臨市一個設計院工作,另一個專科畢業后在我市做新媒體運營。在即將30歲的檔口,我認真比較了一下我們三個,他們兩位都已有房或有車或準備買車,而我每天騎自行車翻越三個大的上下坡,滿頭大汗的來單位上班,我有時候真的會有一些心酸。
我不知道我的這些描述是在抱怨專業還是在埋怨讀博,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是一個農村孩子,你最需要考慮的是在你18歲高考之后到你最快28歲拿到博士學位,這10年的時間是否值得,畢竟你在這10年中是沒辦法有前途的,而2010年到2020年這10年發生了太多的事,在你讀博的3-5年中至少房價都有可能已經漲了2輪,你能保證自己博士畢業的競爭力也能漲兩輪嗎?
雖然如此,但是當一些師弟師妹同學親戚向我咨詢讀博時,我仍然不忍心直接勸他們放棄,因為我知道他們想來讀博是對現狀不滿意,且自己或家庭的能力沒辦法去改變。至少他們還有理想,時間會讓人看清很多東西,為什么不讓他們對未來的幻滅晚點到來呢?
說一下本人經歷供參考。
本人偏遠農村出生的女生,父母均為農民,靠種地為生,家里三個孩子,本人排行老二,家里還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年齡均相隔兩歲。看到這一背景,大家應該都能明白,老一輩是重男輕女的,這就意味著我和姐姐的能夠獲得的教育資源的天花板是很低的。
再說一下本人教育經歷,2009年考入國內某985高校,2013年保送國內top2免試直博,2018年博士畢業拿到英國top2大學助理研究員的offer,如今28歲,在牛津工作2年多。
看到這些經歷,大家大概率都會覺得一路名校很厲害,其實個中有多少努力和辛酸,大概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也曾經想過要不要放棄,畢竟在我的家鄉,一個女生能夠大學畢業已經是整個鄉鎮數一數二的了。甚至在我告訴家人我拿到T大免試直博的offer的時候,家人親戚們都在勸我,一個女生讀那么多書干嘛,家里還有個弟弟,不要那么自私,應該早點找份工作幫幫弟弟,讓他接受更好的教育。經濟上的困難,家人的不理解,以及學業上的壓力,如此種種,其實任何一項都足夠讓我放棄。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得到每一個機會有多艱難,我也總想把自己能夠獲得的資源最大化,所以每次只要有得選,我都會給自己選一條難走的路,因為我相信先苦后甜才是真的甜。
當然,至于有沒有前途,或者有沒有比別人更有前途,我也不知道。但是相比我家鄉同期的沒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同學們,我覺得我的未來會有更多的機會和選擇。
補充一點,我一直堅定自己選擇其實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1. 雖然我讀的是禿頭工科專業,哪怕名校畢業,繼續做科研的薪水也不高。但是我熱愛自己的專業,也享受科研給我帶來的成就感,享受站在國際舞臺上分享自己科研成果的自豪感;2. 我在清華讀博期間遇到我現在的先生,兩人一起出國,他也一直無條件支持我,我也沒有要養家糊口的壓力。所以對我來說,薪水不是我選擇工作崗位的唯一標準。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我知道,對于農村出來的博士,家里人對其薪水是有著非常不切實際的期望值的,這也是無形的壓力。
所以,同樣的家庭背景,當我弟弟從國內普通211大學畢業時,我給他的建議是,在你想讀的方向去申請你能申請到的最好的學校,實在不行就本校,不然就算了。后來他申請到了一所還不錯的985的碩士。在他讀碩期間,我給的建議是,如果要讀博,碩士期間好好學習,去申請你這個方向國內的top1-3的高校的最好的課題組,或者申請國外好的大學好的課題組,要不然就找找大企業實習,畢業努力找工作。后來弟弟決定找工作,跨專業去了美團。我爸媽當時不理解我的建議,說我一個女生都讀到博士,為什么不鼓勵我弟弟去讀博士。其實,對于我弟弟來說,他本來成績一直不是特別好,復讀一年考了211,大學努力四年,才勉強申請到普通985的研究生資格,以這種資質,之后漫漫讀博路會是一種巨大的煎熬,即使努力一把,博士畢業了,將來也大概率不會想繼續做科研。如果學校不是top,工作也不會好找。加上父母不切實際的期望,他的壓力會更大。
回到題主的問題,讀博有沒有前途,取決于你讀的是什么樣的博,什么樣的學校,什么樣的課題組,什么樣的研究方向,你的資質如何,以及你對自己將來有怎樣的規劃。當然,還有一種人,不管選擇什么的路,都可以把它走成對的路。

家里以前種地,養魚,現在養小龍蝦兼給養殖戶提供建議賣點藥的。
小的時候父母春天要育秧苗,秧苗好了要插秧,我一直到高中前也總去插秧,插不了十分鐘腰就開始酸,一直得弓著,很累,還得小心水田里的螞蝗,咬你沒點感覺,等插完了回到田埂上才知道一個個吸的鼓鼓的,拔也拔不下來,必須用力拍或者打火機燒,而且一拍一腿的血,咬完的傷口也很恐怖,圓形的凹陷傷口,每次去診所消毒都要狼嚎很久。
夏天我父母總要早上四五點就起來割草喂魚,忙完都九點十點了,回家做飯休息一下。下午五六點太陽小了他們去抽藕帶,或者摘蓮蓬賣錢,有時候夜里要偷偷去河里用電瓶打魚賣錢(電魚一直非法,所以夜里去,后來有個人被自己的電瓶給電麻溺亡了,國家也管得嚴了,大家就都不敢電了,2000年我上小學后我父母再也沒有電魚過了)。
秋天要忙著割稻谷,拖著牛犁田,種下一茬作物或者休田。冬天魚養好要拉網拉起來賣,因為三兩個人拉不起來,所以都是幾十個人一起拉,今天拉你家,明天拉我家。村里各家各戶魚拉完了,也快過年了,買藕的人也多了,父母就要去挖藕,之前舌尖上的中國講過挖藕人的生活,穿著水褲,陷在泥里,一鐵鍬一鐵鍬翻動淤泥,找藕,抽藕。我現在每年回去都還挖,父母年紀大了,挖不動,所以我就上場,挖點自己家吃的和送親戚的。年過完又要去聯系新一年魚苗的賣家,把魚苗買回來了放池塘里接著養,我父母認識的朋友多,所以也買來魚苗了分銷給村里和隔壁村的人賺點差價,但是一個村就那么十幾二十戶養魚的,也賺不了多少錢,有時候魚苗因為缺氧或者高溫死了還要賠錢。所以一年四季都很忙,只有過年那幾天能休息,不像北方地區有農閑,或者冬休。
好在現在養小龍蝦的經濟效益好,只用夏天辛苦,比養魚輕松,稻谷田承包出去給人用機械化種,收個租金。養小龍蝦賺的是比以前多了,但是小龍蝦要天亮前去整理籠子把蝦整出來拉到街上去賣,不然太陽一起來,溫度高了蝦就死在籠子里不僅不值錢還會破壞池塘的水體生態,累還是逃不了,只是比養魚種田輕松點。
我高考考了兩次,小時候對學習沒什么概念,看著別人學,我才跟著學,也不明白怎么學習,學習為了什么。第一次高考完才明白了學習是為了什么。貼一個我的學習經歷貼:
高中時哪一時刻讓你覺得該好好讀書?- Mercury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833560/answer/214568287
復讀了一年,還是沒有發揮好,但好在上了211,本科期間非常認真,做兼職的同時也沒落下學習,靠著助學貸款,獎助學金和兼職,解決了生活費和學費。后來各種夏令營,通宵做PPT,保研到top2直博,讀博士經歷也很復雜,后面有鏈接。現在申請到了公派留學,還在外交流。下面是收益和痛苦分析。
讀博期間的收益:
1. 自己眼界的開闊,從沒想過會接觸到這么多優秀的人,學校里結識的優秀的學者和同學,學校活動上接觸到的優秀的領導和企業家,和他們接觸能學到各種研究方向和行業內的知識。交流起來,對他們的學識,談吐,思維都欽佩不已。這三年我聽了幾十次不同院士的分享,向物理學諾獎獲得者提問并合影,上過副校長一學期的課,聽過科技部長的分享,參與過縣委書記的基層治理經驗座談,和反腐學者午餐會上討論副國級領導的人生軌跡,也和社會學同學討論農民工們的就業生活狀態。我也從沒想過自己能做最前沿的研究,發science子刊級別的論文,這一切都是讀博士了學校的平臺,導師的水平帶上來的。我更沒想過自己有機會留學,沉浸式體驗西方的生活(雖然體驗完很不喜歡西式生活)和學術。這是國家和學校給我這個博士生的機會,不讀博士接觸不到這些,眼界上的開闊讓我有了宏大的理想,讓我明白生活的意義不在于賺多少錢,在于做更多自己喜歡的和有意義的事(雖然很窮,但我已經不會一味追求物質生活,而是更多兼顧精神滿足)。
2. 父母臉上有光,全村就我一個博士,全鎮好像也沒幾個博士,也只有我一個top2,回家過年什么的,鄰居親戚都很熱情,父母走在街上腰板挺得直。
3. 思想層次上的提升,從小家里的教育就是長大了想方設法多賺錢,為了賺錢甚至可以放棄一些道義(以前家里就被熟人坑了一筆錢),本科畢業的時候也還是這么想的。讀博士仔仔細細看了毛選和紅色政權的建立過程,新中國的建設過程,真切學到了馬哲的思想和方法論。也建立了自己的道德標準,現在反過來教育父母不要想著去鉆空子或者破壞規則掙錢(村里損人利己很常見),別人做是別人的事,我們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現在就想著畢業了融入國家的發展浪潮中去,像無數革命先烈和建設先驅們那樣為民族的崛起,國家的強大做出一些貢獻。貼一個底層階級努力讀書的意義:
如果學習(讀書)不能為人帶來階級的上升那努力的意義是什么?- Mercury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8927536/answer/1456071856
1. 擇業的自由度非常高,想掙錢可以去企業(理工科博士平均年30w起,去互聯網房地產更多,這是我在學校打聽到的)。
2. 除了北京的戶口,其他任何大城市都可以落戶,博士學位的積分基本夠落戶了(雖然我不準備留一線城市,但博士學位加上一整年的留學經歷,什么時候想去了都能落下戶口)。(評論說北京戶口很難,建議我刪去)
3. 畢業去選調直接科級干部起步,這是80%公務員一輩子達不到的高度。
4. 系統的學術訓練后,思維速度,信息搜集能力讓你想要什么數據基本能搜到(這里指工作中或者生活中需要的合法數據)。
1. 畢業壓力大,我博士前三年科研走了很多彎路,換導師,換方向,方向被斃了,焦慮失眠常伴,現在找準了新方向就好多了。遇到導師很坑的,會生不如死,我的遭遇就屬于這種生不如死的類型。貼一個我的心路歷程:
讀博會改變人的性格嗎?- Mercury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5748285/answer/1261306444。
2. 婚戀壓力大,直博畢業一般27歲左右,普博29左右,同齡的相當一部分都結婚了,而農村結婚更早,基本適齡(女20,男22)就結婚了。如果還是單身,家里會催,但是農村出身,什么都要靠自己打拼,婚戀上有點艱難,不過我覺得博士畢業工作穩定了,這個問題就不用擔心。
3. 親戚鄰居的期望,他們總覺得你上了清北,又是博士,一定得是個市長起步。農村親戚鄰居這么想也不奇怪,畢竟對他們而言,認識一個博士和一個市長的概率一樣小,自己看開就好了。
4. 收入壓力,自己畢業財產上幾乎一無所有,而同齡人要么已經有家有娃,要么工作幾年小有積蓄。一個月的補助除去基本開銷,勉強攢下來一千,但和村里同齡人比不了。如果準備選調或者去做科研做老師,工資也不會好到哪去。有些人就會陰陽怪氣說讀完博士也掙不了錢,有啥用。不過我可以還擊說不是我掙不到錢,是我不想去為了掙錢犧牲自己的其他需求。我看的開,無論什么職業,自己開心,并且能夠為社會做出小小的貢獻,拿到合理的酬勞就夠了。
總的來說,我是很滿意自己選了讀博士這條路的,走的彎路不少,但總體還是相當程度上改變了我的人生。如果沒有讀博士,我的前途可能就是碩士畢業了在企業工作,在城市里為了收入而掙扎。等我博士畢業,不會只看收入了,還要看工作的成就感,工作和生活上的精神滿足感。
這個問題其實是個玄學,因為外在客觀角度評價“前途”,要有標準,怎么算有前途?做了大學老師算不是有前途?在大公司做研發人員算不算有前途?而內在主觀,則更多跟每個人心境有關,有的人身居高位覺得自己沒前途,有的人粗茶淡飯覺得自己也很好。
根據題主的指示,從咱們普通人的角度,談談個人感覺。
我也是農村出身,我對農村出身的孩子所存在的局限性深有感觸,我們往往缺乏原生家庭的物質支撐和社會關系,但更要命的是,農村出身的孩子,大多缺乏視野和長遠規劃,這是教育投資決定的,而這最終體現在事業發展上,不讀博,農村娃跟“頂尖”這個詞基本上沒有關系。
農村娃由于缺乏原始資本和社會關系,所以畢業后工作大多從技術性工作做起。也或許我自己是技術專業出身,有眼球效應,“學一門技術性的專業,畢業進入公司擔任技術職員,慢慢從技術職員發展成經理或技術專家”,這是我看到的很多農村娃的職業通路,這個有前途嗎?得看從哪方面來說,拿華為工程師舉例,在華為,最多的是15級員工,在華為待三年左右15級的年薪為稅前50萬,這得需要多少個農民才賺得到這筆錢,雖然50萬在人均百萬的知乎不算什么,但卻可以讓他在國內絕大多數城市買房成家立業,從這個角度而言,他已經實現了從農村到城市的跨越,不能說沒前途。
但是這個跨越又含有多少社會發展在里面呢?中國正處于城市化進程中,本來就是大批農村人涌入城市,這當中不僅僅是大學生;而且中國的經濟一直在轉型,過去很多都是各種各樣的廠,現在都是各種各樣的公司,四十年前,年輕人們都去廠里上班,因為那時候沒有現在各種各樣的公司,沒的選;現在的年輕人去各種各樣的公司上班,而不用去廠里上班了,因為產業結構變了,從這個角度而言,社會角色沒變、階層也沒有變,只是工作內容變了。然后以大部分人的眼界和能力,混上一個中層經理或技術專家(也就是以前的車間主任、工頭、老技術員之類的),這也就到頭了,發財和步入高層,大概率是不存在的,從這個角度而言,其實又沒啥大前途。
大部分的博士都不會有逆天的學術成果,無限接近于100%跟諾獎無緣。但是博士還是可以幫助農村娃看起來更有前途。
博士畢業,你可以選擇去企業賺錢。技術類的博士,在企業里,充當門面那種虛的不談,做技術研發還是比較受企業歡迎的,我個人在職場待過七年、三個公司,分別是國企背景的上市公司、華為、創業公司,遇到十幾個博士,所有的博士,基本上都是中高層;你也可以選擇去大學當老師,我知道現在教職市場早已水漲船高,卷得不能再卷了,但你看看大家的心理預期是啥,我有時候很反感這風氣,進不去985、211他們會把這個事情說得拿教職無望,其實雙非類學校大多要求都不高,甚至還招不到人,尤其是非一線城市,即便211學校,有的要求也似乎沒那么高。但是他們怎么會去這些地方,我TOP XX、我海外XX大學博士,如果我去哪哪哪,我不虧死了嗎,根本不可能。當然去雙非大學當老師也雙非的問題和局限性,但至少你可是成為了大學老師了啊!從農民家庭跨越到高知家庭,這妥妥的階級跨越好吧。
其他的話,就是那些耳熟能詳的好處了,比如各地搶人政策,博士明顯是各地都在搶的一類人(連海外Y民都傾向于要高學歷人群),所以想想吧;然后專業性,畢竟博士畢業要在這個方向觸碰到最邊界的圈圈,用頂尖來形容其專業性不過分;再比如開拓視野、提升格局、積蓄后勁等什么。。。
可以說,農村娃,讀博是唯一“有希望”接近“頂尖”這個詞的機會。
功利化看待讀博這件事已經成為常態,但很遺憾很多時候讀博跟“有前途”似乎并沒有劃上等號,沒有混好的博士的個例也屢見不鮮。讀博就是一個普通的人生選擇,很多博士生在干的事也像是一份普通的工作,降低預期則更可能高回報,最后,讀博需謹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7083331/answer/1449128004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7083331/answer/1464983507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7083331/answer/1461192273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7083331/answer/1444366277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7083331/answer/1456058502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6/9446255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