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5萬名博士后,是怎樣“神一般”的存在 2023年11月6日 上午10:02 ? 話題 ? 閱讀 3 來源丨澎湃新聞、 ISE學術前沿 你一定知道大學本科、碩士、博士,但還有比博士更“學霸”的博士后,你了解嗎? 作為我國最活躍的高層次青年人才群體,25萬名“潛藏”在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博士后們,是怎樣“神一般”的存在?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華視點”(ID:XHSXHSD),原文首發于2020年12月5日,原標題為《25萬名博士后,是怎樣“神一般”的存在?》。 1. 能掙錢!博士后≠學歷 “每當親友不明白的時候,我就會解釋一下,博士后算工作經歷,不是一種學歷,而且還有收入。”29歲的鄢仁鴻笑著說。 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后,鄢仁鴻選擇到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做博士后。2月底,他和團隊在全球首次報道解析了新冠病毒接觸人體細胞那一瞬間的樣子,被《科學》雜志以封面文章發表。 像鄢仁鴻這樣的博士后,我國已累計招收25萬多人,分布在各大博士后流動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如果把本科到博士階段的積累比作燒到99度的水,那么博士后階段的強化培養,就是“從學生到學者的加油站”,能提升最后1度讓水沸騰,實現科研能力的根本性提高。 據了解,我國的博士后制度是經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倡議、由鄧小平同志親自決策而設立的,35年來從最初的理學、工學發展到全部13個學科門類的111個一級學科,從最初僅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擴大到企業、園區。 “近5年全國博士后研究人員進站規模迅速擴大,年平均增長率在10%以上,平均進站年齡31歲,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年輕、富有活力的高層次人才群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2. 挑大梁!平均每位博士后承擔2個項目 百度上有一條高頻提問:博士后的后面是院士嗎? 其實二者既不在同一個體系,也沒有晉級關系。但是調查顯示,博士后階段對科研人員科研生涯的起步和未來學術成就的獲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社部的數據顯示,我國具有博士后經歷的院士達125人,其成為院士的平均年齡較其他院士年輕3歲左右。近年來每次新當選院士中有國內博士后經歷的人員超過18%,并且這一比例在穩步提升。 博士后們聚焦當代科技前沿問題,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面參與國家科技創新的實踐,許多“85”后、“90”后迅速成長為科研技術骨干、學術技術帶頭人。 2018年1月24日,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院士、孫強研究員和劉真博士(從左到右)在北京舉行的體細胞克隆猴發布會上。(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2018年《細胞》雜志在線發表的封面文章轟動全世界,中國科學家率先突破體細胞克隆猴技術,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文章第一作者劉真,當時年僅30歲,就是從未喝過“洋墨水”的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后。 今年6月,北斗三號最后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完成。這背后,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帶領的武漢大學博士后團隊,建立了中國自主的廣域高精度衛星導航技術,實現了厘米級實時定位精度。 “十三五”時期,全國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共承擔國家級項目9萬個,省部級項目8萬個,其他各類項目12萬個,平均每位博士后人員承擔2個以上研究項目。 3. 制度突破,造就高層次人才“特區” 培養和使用相結合,在使用中培養,培養和使用中發現更高級人才,是我國博士后制度的巨大優勢和突出特點。 通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批優秀科技人才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企業聚集,為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帶來更多創新發展的力量。 寧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博士后方亮,通過新型免疫診斷試劑及配套儀器關鍵技術產業化,為企業創造效益4億多元。疫情期間,他帶領團隊率先研發出兩種新冠病毒快速檢測試劑,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博士后制度突破了傳統人事關系、職稱評定、人員編制等方面的限制,打通了博士后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之間,在不同地域和所有制單位之間,以及不同學科和科研領域之間的流通渠道,為高層次人才培養使用開辟了一塊‘特區’。”人社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說。 2014年12月28日,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在實驗室工作。新華社發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對此深有感觸:“我本科、碩士、博士分別就讀于化學工程、生物化工、基因工程專業,三年博士后工作研究微生物學方向,這段時期使我從微觀探究到宏觀戰略、從基礎研究到工程應用都得到了系統學習和交叉培養。” 在她看來,發揮博士后制度在突破學科壁壘、發現交叉學科方面的作用,對大力培養創新意識、推動科技自強自立具有重要意義。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6/d4874208b3/ 話題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漫畫丨諾獎研究也被拒稿?Nature/Science/Cell都有份! 2023年11月17日 教授坦言:只要不退休,就始終會面臨考核壓力;如何幫助學生邁過畢業論文這道檻,已成為職業負荷之一 2023年10月27日 超60年的教科書知識,發了一篇Science! 2023年10月14日 饒毅 :論科學家的層次 2023年10月27日 【專訪】對話Advanced Materials主編Peter Gregory博士 2023年11月9日 2次遭投毒!清華鉈中毒案受害者朱令現狀:今年查出腦瘤,父母不得不做最壞打算…… 2023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