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不端就像病毒一樣,不止可以滋生蔓延,甚至還會迭代變異,甚至現在已經部分走上跨國界“精誠合作”的路徑了。 最近有小道消息,美國某大學已經開始對某PI展開嚴肅學術不端調查,暫封實驗室的那種。目前嫌疑最大的,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Prof. Thomas Webster,畢竟這位哥有72篇文章被掛在知名學術不端質疑的網站Pubpeer上,其中10篇已經Erratum(勘誤),4篇Corrected(校正)。Thomas J. Webster,美國東北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各種醫療用途納米材料,包括自組裝化學物質、納米顆粒、納米管和納米結構表面(目前國內重合度較高的相關專業:骨科材料、生物工程等等,都是比較熱門的專業)。(美國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成立于1898年,是全美最大的私立大學)有一系列榮譽,是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研究院(AIMBE)院士、美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BMES)會士,2015-2016年度美國生物材料學會(SFB)主席。目前已累計出版9本教科書,48個圖書章節,發表至少403篇論文(包括222篇期刊文章和181篇會議文章),567次會議報告,306次邀請報告,獲得32個專利,基于其技術已成立9個公司。也是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IF=5.115,二區)的主編(記住這個,后面要考的)。2015年還受聘成為蘇州大學客座教授,主要是在蘇大骨科研究所。知名學術打假人Elisabeth M Bik和 Actinopolyspora Biskrensis 早在8個月前就瞄上了Thomas J. Webster,其文章涉嫌大量圖片復制、PS造假,以及不同文章之間大面積圖片和表格重復。1、比如這篇2020年的文章,Thomas J. Webster是共同通訊作者,文章被質疑WB條帶的邊緣過于尖銳可能是拼接而成,以及圖E中存在復制。這篇文章受到中國國家科技部(項目編號:2017ZX09101001-00500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81673364、81972892)的資助。通訊作者Yan Shen給出的回應是,WB試驗是外包給公司做的,圖也是他們提供的,我們會盡快給出合理解釋。盡管其強調了ASAP(as soon as possible),但是8個月過去了,并無進一步消息。 2、2015年的這篇文章,雖然在6年前就已經勘誤(期刊官網未介紹原因),但Bik還是對其發起一輪質疑。圖片重復簡直達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相同顏色的方框即為被質疑重復區域)。這篇文章受到北京自然科學基金(7132059)、中國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51225402)、中國自然科學基金(51002004, 81300916)資助。3、接下來這篇文章受到的質疑更多,還是由Thomas J. Webster和Yan Shen共同擔任通訊作者。先是根據肉眼判斷,下面相同顏色的框內形狀都是過度相似。然后是機器識別,以紅色線條相連的是過度相似的圖片。通訊作者作出回應,稱“親愛的Bik,非常感謝您關注并指出圖3B中的問題,并高度感謝您的批評。根據您的建議,我們仔細查看了原始數據和原始數據,我們發現這些數據的相似之處可能是成像分辨率不足……不過,這張照片是5年前在我們學校的儀器上拍的,當時儀器的電壓還不夠,所以銅屏上的碳膜(買的是自制的)可能會影響圖片的背景和分辨率,導致這張模糊的圖像,給大家帶來一些識別上的麻煩。再次感謝您的建議,我們將努力在未來拍攝更清晰的照片。”通訊作者給這張圖片的定性是“this fuzzy image(模糊圖片)”。這個fuzzy的定性很明顯不能讓質疑者們滿意,“這張圖片的背景肉眼都能把細節看得清清楚楚,你跟我說是‘圖片模糊’,那我就十分困惑了哦。”雖然這個質疑者當時覺得Thomas J. Webster的團隊可能會進一步調查(Perhaps Dr.Webster or his institution will investigate further),不過,一直到這篇文章20天前被勘誤,這7個月多的時間里,Dr.Webster也依然沒有進一步的回應。。。。倒是美國東北大學可能要調查了吧。。。這篇文章由中國科學技術部(No. 2014ZX0950700100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 81501579、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No. BK20150702)、南京醫科大學基金(2016NJMU105)等多個基金資助。除了這些文章,Thomas J. Webster被質疑的文章還有相當大一部分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上(20篇),沒錯,就是Thomas J. Webster擔任主編的那本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