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iNature
截止2020月3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了共計48項研究成果,在生命科學,材料學,化學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
按雜志來劃分:Cell?發表了8篇,Nature?發表了26篇,Science?發表了14篇;
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19篇文章由獨立的一個通訊單位完成,29篇是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的,其中有18篇是中外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的,11篇是國內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
按領域來劃分:材料科學有5篇,地球科學2篇,化學2篇,交叉學2篇,生命科學29篇(結構有10篇),物理學8篇;
按單位來劃分(文章數目大于2):中國科學院15篇,復旦大學6篇,清華大學4篇,北京大學4篇,浙江大學4篇,上海科技大學3篇;
按通訊作者來分(大于1篇CNS):邵峰,劉光慧,曲靜,張遠波等都是2篇;
最后,由于文章較多,如有錯誤,請及時向iNature反映,方便我們進一步糾正。
1. 截至2020年3月23日,中國學者在CNS發表了48篇文章,具體的單位列表如下:
【1】2020年1月1日,中國農業大學李云開及密歇根州立大學Liu Jianguo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Assess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ver space and tim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開發和測試系統的方法,以量化中國在國家和國家以下各級實現17個SDG的進展。總而言之,這項研究提供了國家和國家以下各級所有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時間可持續性評估。?因此,本文概述的方法對中國的監測工作具有價值。?該方法也可能為分析其他國家以及地方乃至全球層面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的時空模式奠定基礎。最后,該文章被選為最新一期Nature?的封面文章();
【2】2020年1月1日,北京大學江穎,王恩哥,徐莉梅及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Zeng?Xiao Cheng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Atomic imaging of the edge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a two-dimensional hexagonal 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高分辨qPlus型原子力顯微鏡技術,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二維冰的存在,并以原子級分辨率拍到了二維冰的形成過程,揭示其特殊的生長機制();
【3】2020年1月2日,上海交通大學袁璐琦及美國斯坦福大學的Shanhui Fan共同通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A single photonic cavity with two independent physical synthetic dimension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實驗上證實了高維度的、復雜的物理效應能夠通過構建多個合成維度、于一個簡單的光學系統中被實現和研究,從而大大豐富了合成維度概念的應用前景。同時,這些物理效應也能被用來尋求多樣的光場操控的可能性。總而言之,可以利用多個同時合成維數的概念在簡單的系統中研究高維物理()。
【4】2020年1月8日,南京大學高力波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Proton-assisted growth of ultra-flat graphene film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開發了一種質子輔助化學氣相沉積方法來生長無褶皺的超平滑石墨烯薄膜。質子滲透方法和重組形成氫的方法還可以減少在傳統的石墨烯化學氣相沉積過程中形成的褶皺。一些褶皺由于范德華相互作用的解耦以及可能到生長表面的距離增加而完全消失。總而言之,通過質子輔助化學氣相沉積法生長的石墨烯薄膜應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其固有性能,該研究方法應易于推廣到其他用于應變和摻雜工程的納米材料()。
【5】2020年1月10日,浙江大學王亮及肖豐收共同通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Hydrophobic zeolite modification for in situ peroxide formation in methane oxidation to methanol”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道了一種催化劑系統,該系統產生并濃縮過氧化氫以立即與甲烷反應。疏水涂層的沸石使過氧化物保持在金和鈀的活性位附近,然后進入的甲烷被選擇性地氧化成甲醇。總而言之,在甲烷轉化率為17.3%時,甲醇選擇性達到92%,相當于甲醇生產率高達每克AuPd每小時91.6毫摩爾。這項工作代表了將甲烷直接活化應用以生產有價值的產品的重要一步()。
【6】2020年1月15日,同濟大學戈寶學及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Host-mediated ubiquitination of a mycobacterial protein suppresses immunit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宿主E3泛素連接酶ANAPC2(后期促進復合物/環體的核心亞基)與分枝桿菌蛋白Rv0222相互作用,并促進賴氨酸11連接的泛素鏈對Rv0222的賴氨酸76的附著,從而抑制促炎細胞因子的表達。總而言之,該研究發現確定了結核分枝桿菌用來抑制宿主免疫力的一種以前未被認識的機制,并提供了與開發針對結核分枝桿菌的有效免疫調節劑有關的見解()。
【7】2020年1月15日,西安交通大學徐卓,李飛及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Chen Long-Qing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Transparent ferroelectric crystals with ultrahigh piezoelectricit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提出了通過鐵電領域工程實現高透明性和壓電性的范例,該研究的透明鐵電晶體有望能夠為廣泛的混合設備應用提供一條途徑,例如醫學成像,自能量收集觸摸屏和隱形機器人設備()。
【8】2020年1月15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及北京師范大學吳倩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Deco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hippocampu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單細胞RNA測序,并通過測序(ATAC–seq)分析來測定轉座酶可接近的染色質,以說明發育中的人類海馬的細胞類型,細胞線性,分子特征和轉錄調控。總而言之,這些數據為了解人類海馬的發育提供了藍圖,也為調查相關疾病提供了工具()。
【9】2020年1月16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雜志以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樊雋軒教授、沈樹忠院士等題為:A high-resolution summary of Cambrian to Early Triassic marine invertebrate biopersit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于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對于這一研究成果,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發表評論文章盛贊該論文:中國古生物學家以驚人的細節繪制了3億年的地球歷史()。
【10】2020年1月16日,芝加哥大學何川,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韓大力及同濟大學高亞威共同通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N6-methyladenosine of chromosome-associated regulatory RNA regulates chromatin state and transcrip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在小鼠胚胎干細胞中敲除m6A催化蛋白Mettl3或核識別蛋白Ythdc1會增加染色質的可及性,并以m6A依賴性方式激活轉錄。該研究發現METTL3在染色體相關的調控RNA(carRNA)上沉積了m6A修飾,包括啟動子相關的RNA,增強子RNA和重復RNA。?總的來說,該研究結果表明,carRNA上的m6A可以全局調節染色質狀態和轉錄()。
【11】2020年1月2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樹斌及美國萊斯大學材料科學與納米工程系Pulickel M. Ajayan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Conversion of non-van der Waals solids to 2D transition-metal chalcogenid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道了一種以工業規模生產穩定的2D材料的方法,這是將其推向市場的關鍵步驟。研究人員預計,具有良好特征的所得過渡金屬硫屬化物層將在電子,能量存儲和轉換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
【12】2020年1月24日,浙江大學張澤,王勇,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高嶷及丹麥技術大學Wagner共同通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Visualizing H2O molecules reacting at TiO2 active sites with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環境透射電子顯微鏡中,首次在原子尺度觀察到催化劑活性位點上水分子的吸附活化和反應。這對于揭示催化機理、進而設計更好的催化劑有著重要意義()。
【13】2020年1月23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in intrinsic 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 MnBi2Te4”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征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征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辟新思路()。
【14】啟用憶阻器的神經形態計算系統提供了一種快速且節能的方法來訓練神經網絡。但是,卷積神經網絡(CNN)是最重要的圖像識別模型,尚未完全使用憶阻器交叉開關在硬件上實現。此外,由于器件的產量低,變異大和其他不理想的特性,因此獲得與軟件相兼容的結果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2020年1月29日,清華大學吳華強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Fully hardware-implemented memristor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為實現CNN而制造的高產量,高性能且均勻的憶阻器交叉開關陣列,該陣列集成了八個2048個單元的憶阻器陣列,以提高并行計算效率。此外,該研究提出了一種有效的混合訓練方法,以適應設備缺陷并提高整體系統性能。該研究將為深度神經網絡和邊緣計算提供可行的基于憶阻器的非馮·諾依曼硬件解決方案。
【15】哺乳動物SWI / SNF家族的染色質重塑蛋白BAF和PBAF調節染色質的結構和轉錄,其突變與癌癥有關。2020年1月30日,復旦大學徐彥輝團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e of nucleosome-bound human BAF complex”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獲得了3.7?分辨率的核小體結合的人BAF的冷凍EM結構,揭示了核小體被堿基和ATPase模塊夾在中間,后者被肌動相關蛋白(ARP)模塊橋接。該研究為人類BAF復合物的亞基組織和核小體識別提供了結構上的見識。
【16】選擇性靶向CB2的藥物有望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炎癥和疼痛,同時避免CB1介導的精神副作用。對CB2激活和信號轉導的機制了解甚少,但對藥物設計至關重要。2020年1月30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等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Cryo-EM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annabinoid Receptor CB2-Gi Signaling Complex”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綁定到激動劑WIN 55,212-2的人類CB2-Gi信號復合物的冷凍EM結構。3D結構揭示了WIN 55,212-2的結合模式和用于將CB2激動劑與拮抗劑區分開的結構決定簇。具有計算對接結果的進一步結構分析揭示了CB2和CB1之間在受體激活,配體識別和Gi耦合方面的差異。這些發現有望促進針對大麻素系統的藥物的發現。
【17】2020年1月30日,上海科技大學劉志杰及華甜共同通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Activation and Signaling Mechanism Revealed by Cannabinoid Receptor-Gi Complex Structur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開了大麻素受體CB1和CB2分別處于拮抗狀態、中間態及激活態的神秘面紗,對大麻素系統的認知又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同時,該研究還揭示了CB2受體獲得高選擇性配體的分子機制,為針對CB2的免疫類新藥設計提供了更加精確的分子模型和理論基礎。
【18】2020年1月30日,北京大學湯富酬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曲靜、美國索爾克(Salk)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共同通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Primate Ovarian Aging“的研究論文(封面文章),該研究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制了食蟹猴卵巢的單細胞衰老圖譜,同時利用人類卵巢細胞研究體系,發現增齡伴隨的抗氧化能力的下降是靈長類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征之一。
【19】福建農林大學張亮生團隊題為“The water lily genome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flowering plant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獲得了藍星睡蓮的高質量基因組,并通過其基因組與轉錄組結果展示了早期被子植物的進化特點和特征;同時解析了睡蓮的花器官發育和花香花色調控基因,對園藝植物分子育種等應用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20】2020年2月3日,復旦大學張永振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A new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human respiratory disease in Chin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一名在海鮮市場上工作的患者,該患者于2019年12月26日入住武漢市中心醫院,患有嚴重的呼吸系統綜合癥,包括發燒,頭暈和咳嗽。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樣品的基因組RNA測序,鑒定了一種新型的RNA冠狀病毒,在此稱為為WH-Human-1冠狀病毒(也是后面稱為的2019-CoV)。對完整病毒基因組(29,903個核苷酸)的系統進化分析表明,該病毒與一組SARS樣冠狀病毒最相似(89.1%核苷酸相似性)。2019-nCoV和SARS-CoV RBD結構域之間氨基酸序列的高度相似性和預測的蛋白質結構表明,2019-nCoV可能有效地利用人ACE2作為細胞進入受體,潛在地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傳播。2019-nCoV與蝙蝠冠狀病毒最密切相關,甚至在nsp7和E蛋白中與Bat-SL-CoVZC45表現出100%的氨基酸相似性。?因此,這些數據表明蝙蝠可能是2019-nCoV的宿主。?但是,由于首次報告該病時市場上有多種動物在出售,因此需要更多的工作來確定2019-nCoV的天然宿主和中間宿主()。
【21】2020年2月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的研究論文,該認為蝙蝠才是最有可能的攜帶2019-nCoV病毒的野生動物()。
【22】2020年2月6日,北京大學肖俊宇團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immunoglobulin M”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道了與J鏈和pIgR胞外域復合的人IgM Fc區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IgM-Fc五聚體不對稱形成,類似于帶有缺失三角形的六邊形。IgM-Fc的尾巴包裝成淀粉樣結構以穩定五聚體。J鏈封住尾翼組件,并橋接IgM-Fc與pIgR之間的相互作用,該相互作用經歷了較大的構象變化,從而與IgM–J復合物接合。?這些結果為IgM的功能提供了結構基礎()。
【23】2020年2月6日,浙江大學王朗及谷巖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Microglia mediate forgetting via complement-dependent synaptic elimin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道了健康成年小鼠海馬中的小膠質細胞吞噬了突觸成分。小膠質細胞的減少或小膠質細胞吞噬作用的抑制可防止遺忘和“印記”細胞的分離。?通過引入CD55抑制補體途徑,特別是在engram細胞中,該研究進一步證明了小膠質細胞以補體和活性依賴性方式調節遺忘。此外,小膠質細胞參與神經發生相關和神經發生無關的記憶退化。?在一起,該研究結果表明小膠質細胞依賴補體的突觸消除是潛在的遺忘遠程記憶的機制()。
【24】2020年2月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傅向東及牛津大學Nicholas P. Harberd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Enhanced sustainable green revolution yield via nitrogen-responsive chromatin modulation in r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氮狀態通過組蛋白的修飾影響染色質功能,在該過程中,轉錄因子NGR5將PRC2募集到目標基因。這些基因中的一些調控分蘗,例如,隨著氮含量的增加,植物將產生更多的分蘗。NGR5由蛋白酶體破壞調節并介導激素信號傳導。NGR5水平的增加可以推動水稻分蘗和產量的增加,而無需增加富氮肥料()。
【25】2020年2月1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包小輝及張強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Entanglement of two quantum memories via fibres over dozens of kilometr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量子中繼與量子網絡方向取得重大突破。該研究通過發展高亮度光與原子糾纏源、低噪高效單光子頻率轉換技術和遠程單光子精密干涉技術,成功地將相距50公里光纖的兩個量子存儲器糾纏起來,為構建基于量子中繼的量子網絡奠定了基礎()。
【26】2020年2月19日,上海科技大學徐菲,上海交通大學雷鳴和武健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self-activation of orphan GPR52”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了人類GPR52在無配體和Gs耦合狀態下的高分辨率結構。結構表明,細胞外環2占據了正構結合袋,并作為內置的激動劑起作用,賦予GPR523高水平的基礎活性。當在沒有外部激動劑的情況下將Gs偶聯至GPR52時,將達到完全激活狀態。該受體還具有配體結合的側袋。對GPR52的結構和功能的這些見解可以增進我們對其他自激活GPCR的理解,能夠鑒定內源和工具配體,并指導靶向GPR52的藥物發現工作()。
【27】2020年2月19日,清華大學隋森芳院士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energy transfer in Porphyridium purpureum phycobilisom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道了來自Porphyridium purpureum的14.7MDa藻膽體的半電子體形狀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該模型揭示了接頭蛋白如何影響發色團的微環境,并表明接頭蛋白的芳香氨基酸與發色團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微調發色團能量狀態的轉移以確保有效單向的關鍵因素()。
【28】2020年2月21日,復旦大學陸路及哈佛大學Mei X. Wu共同通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Pulmonary surfactant–biomimetic nanoparticles potentiate heterosubtypic influenza immunit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合成了包裹2’,3′-環鳥苷一磷酸-腺苷一磷酸(cGAMP)的肺表面活性劑(PS)-仿生脂質體。佐劑(PS-GAMP)通過模擬病毒感染的早期階段而不會伴隨過度炎癥,從而大大增強了流感疫苗誘導的小鼠體液和CD8 + T細胞免疫應答。經PS-GAMP佐劑的H1N1疫苗鼻內免疫后兩天,針對遠處的H1N1和異型H3N2,H5N1和H7N9病毒,至少維持了6個月的交叉保護,同時維持了肺部駐留記憶CD8 + T細胞。然后在雪貂中驗證佐劑的功效:當缺少Sting的肺泡上皮細胞(AEC)或間隙連接被阻斷時,體內PS-GAMP介導的佐劑作用被基本消除。因此,AEC在配置異型免疫中起著關鍵作用()。
【29】2020年2月24日,重慶大學黃曉旭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陳斌研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High-pressure strengthening in ultrafine-grained metal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將地球科學研究領域的高壓實驗方法引入到了納米材料研究中,創造性地解決了納米材料強度表征的技術難題,首次報道了晶粒尺寸在10納米以下的納米純金屬的強化現象。總而言之,該研究將會進一步刷新人們對納米材料強化中臨界晶粒尺寸現象的認識,重新激發通過調控材料的晶粒尺寸和微觀結構獲得超強金屬的探索()。
【30】2020年2月26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生物研究所蔡時青及巴斯德研究所江陸斌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Two conserved epigenetic regulators prevent healthy age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讓我們看到了實現“健康老齡化”的可能。該研究在秀麗隱桿線蟲中的全基因組RNA干擾篩選揭示了衰老的保守的表觀遺傳負調節蛋白,提示了實現健康衰老的可能方法()。
【31】2020年2月28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宋清海,澳大利亞國立大學Yuri Kivshar及史泰登島學院Li Ge共同通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Ultrafast control of vortex microlaser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了基于鈣鈦礦的渦旋微激光,并演示了它們在室溫下超快全光切換中的應用。該研究結果提供了一種方法,該方法打破了長期以來在低能耗和高速納米光子學之間的權衡取舍,推出了可在太赫茲頻率下切換的渦旋微激光()。
【32】2020年2月27日,NIBS的邵峰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丁璟珒共同通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Mechanism for GSDMD Targeting by Autoprocessed Caspases in Pyropto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顯示了產生p10產物的特定于位點的caspase-4 / 11自動加工,對于裂解GSDMD和誘導焦亡是必需的和足夠的。總而言之,該研究揭示了胱天蛋白酶的前所未有的底物靶向機制。疏水界面為開發對焦磷酸半胱氨酸蛋白酶特異性的抑制劑提供了額外的空間()。
【33】2020年2月27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曲靜,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及Salk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共同通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Caloric Restriction Reprograms the Single-Cell Transcriptional Landscape of Rattus Norvegicus Ag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跨經歷衰老和CR的各種大鼠組織建立了全面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該研究工作提供了與哺乳動物衰老和CR相關的多組織單細胞轉錄環境,加深了我們對CR作為強力保護性干預的了解,并揭示了代謝干預如何作用于免疫系統以改變衰老過程()。
【34】2020年3月4日,浙江大學袁輝球,Michael Smidman及英國倫敦大學Piers Coleman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Strange-metal behaviour in a pure ferromagnetic Kondo latt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提供的證據表明,純鐵磁性的Kondo 晶格 CeRh6Ge4在壓力誘導的QCP下變成了奇異金屬。在壓力下的比熱和電阻率的測量結果表明,鐵磁轉變被連續抑制到零,從而揭示了QCP是一種奇異金屬。總而言之,該研究結果為鐵磁量子臨界性的研究開辟了方向,并為奇異金屬現象建立了替代環境。最重要的是,鐵磁QCP處的奇異金屬行為表明,量子糾纏(而不是反鐵磁性的破壞)是奇異金屬行為變化的共同驅動力()。
【35】2020年3月4日,西湖大學周強團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這是世界上首次解析出ACE2的全長結構()。
【36】2020年3月4日,復旦大學張遠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王豐及斯坦福大學David Goldhaber-Gordon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Tunable correlated Chern insulator and ferromagnetism in a moiré superlatt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在ABC-TLG / hBN莫爾條紋超晶格中相關Chern絕緣子的實驗觀察。霍爾電阻在h / 2e^2(其中h是普朗克常數,e是電子上的電荷)處得到了很好的量化,對于超過0.4特斯拉的磁場,其C = 2。相關的Chern絕緣子是鐵磁性的,在零磁場下表現出明顯的磁滯現象和大的異常Hall信號。該研究在零磁場下發現C = 2的Chern絕緣子應該會為在幾乎平坦且在拓撲上不平凡的莫爾微帶中發現相關的拓撲狀態(可能是拓撲激發)提供機會()。
【37】2020年3月5日,中山大學蘇士成團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Complement Signals Determine Opposite Effects of B Cells in Chemotherapy-Induced Immunit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前后的患者縱向樣本中對B細胞異質性進行單細胞解剖,發現ICOSL+??B細胞亞群在化療后出現。總而言之,該研究表明腫瘤治療重塑了腫瘤中B細胞,并揭示了補體在B細胞依賴性抗腫瘤免疫中的新作用。?同樣重要的是,該研究建議CD55作為增強免疫原性化療功效的有吸引力的治療靶標()。
【38】2020年3月11日,NIBS邵峰及北京大學劉志博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A bioorthogonal system reveals antitumour immune function of pyropto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建立了一個生物正交化學系統,在該系統中,癌癥成像探針苯丙氨酸三氟硼酸酯(Phe-BF3)可以進入細胞,使其去甲硅烷基化并“裂解”包含甲硅烷基醚的設計連接子。基于Phe-BF3脫甲硅烷基的生物正交系統是化學生物學的強大工具。該研究在該系統上的應用表明,熱解誘導的炎癥觸發了強大的抗腫瘤免疫力,并且可以與檢查點封鎖協同作用()。
【39】2020年3月11日,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段曦東及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Duan XiangFeng共同通訊在Nature發表題為“General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array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在金屬過渡金屬二鹵化物(m-TMDs)和半導體TMD(s-TMDs)之間的二維vdWH陣列的一般合成策略()。
【40】2020年3月11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K. O’Connor)團隊在?Natur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的研究論文。研究團隊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只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這個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41】2020年3月11日,清華大學沈曉驊及尹亞飛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U1 snRNP regulates chromatin retention of noncoding RNA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描述了一種隨機,誘變耦合,高通量的方法(mutREL-seq)。該研究揭露了U1 snRNP在前體mRNA加工之外的先前未知的作用,并為如何將lncRNAs募集到調節位點以執行與染色質相關的功能提供了分子見解()。
【42】2020年3月11日,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及英國曼徹斯特曼徹斯特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A. K. Geim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Limits on gas impermeability of graphen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用石墨烯緊密密封的小型單晶容器,顯示出無缺陷的石墨烯是不可滲透的,其精度比以前的實驗高八到九個數量級。該研究工作為二維材料的不可滲透性提供了重要參考,并且從基本的角度及其潛在應用意義很重要()。
【43】2020年3月12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立新團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Liquid-Liquid Phase Transition Drives Intra-chloroplast Cargo Sort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確定了兩個擬南芥錨蛋白STT1和STT2,它們專門介導葉綠體雙精氨酸易位(cpTat)途徑蛋白到類囊體膜的分選。?STT1和STT2通過其C末端錨蛋白域的相互作用形成獨特的異二聚體。cpTat底物與STT絡合物的N端固有無序區的結合引起液-液相分離。因此,相分離液滴的形成作為葉綠體內蛋白分揀的新機制出現。該研究的發現突出了調節細胞器生物發生的相分離的保守機制()。
【44】2020年3月12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張定、北京師范大學劉海文及德國馬普固態研究所Jurgen Smet共同通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Type-II Ising pairing in few-layer stanen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打破了此前理論的限制,首次在具有高對稱性的材料—錫烯薄膜—中觀測到了數倍于理論預期的臨界磁場,并清晰地觀測到了溫度逼近絕對零度時臨界磁場的發散行為,給出了伊辛超導非常強的證據()。
【45】2020年3月18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及施一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arenavirus replication machiner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Lassa乳腺病毒(LASV)和Machupo乳腺病毒(MACV)天然狀態和啟動子綁定形式的聚合酶的近原子分辨率結構。這些結構顯示出與流感病毒和布尼亞病毒聚合酶相似的總體結構,但具有獨特的局部特征,包括調節聚合酶活性的砂粒病毒特異性插入域。值得注意的是,在不需要通過5′-病毒RNA進行變構激活的情況下,固有地開啟了砂粒病毒聚合酶的有序活性位點,這對于流感病毒和布尼亞病毒聚合酶都是必需的。而且,二聚化可以促進聚合酶活性。這些發現提高了我們對砂粒病毒復制機制的理解,并為開發抗病毒療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總而言之,該研究提出了由砂粒病毒聚合酶RNA合成的機制的見解。這些發現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RNA病毒復制,并為抗病毒藥物設計指明新的候選靶標()。
【46】2020年3月20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吳蓓麗,趙強,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孫飛及復旦大學Denise Wootten共同通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Gs and Gi recognition by the human glucagon recepto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確定了與胰高血糖素結合的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的結構以及不同類別的異源三聚體G蛋白,Gs或Gi1。這兩個結構采用類似的開放式結合腔來容納Gs和Gi1。GCGR的Gs結合選擇性由較大的相互作用界面解釋,但與Gs結合相比,特定的相互作用對Gi的影響更大,發現受體細胞內環的構象差異是關鍵的選擇性決定因素。?這些結構與藥理學數據相結合,為GCGR激活,多效性偶聯和G蛋白特異性提供了重要見識()。
【47】2020年3月19日,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曾藝團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Long-Term Expansion of Pancreatic Islet Organoids from Resident Procr+ Progenitor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在成年小鼠胰腺中鑒定了先前未知的蛋白C受體陽性(Procr +)細胞群體。細胞駐留在胰島中,不表達分化標記,并具有上皮到間充質的過渡特征。通過遺傳譜系追蹤,Procr +胰島細胞在成人體內平衡過程中會經歷克隆擴增并產生所有四種內分泌細胞類型。當以克隆密度培養時,分選出的Procr +細胞(約占胰島細胞的1%)可以牢固地形成胰島樣的類器官。通過連續傳代可以長時間維持指數擴增,而在培養的任何時間點都可以誘導分化。β細胞在分化的胰島類器官中占主導地位,而α,δ和PP細胞則以較低的頻率出現;類器官是葡萄糖反應性和胰島素分泌的。在糖尿病小鼠中移植后,這些類器官可以逆轉疾病。這些發現表明,成年小鼠胰腺胰島含有一定數量的Procr +內分泌祖細胞()。
【48】2020年3月19日,Nature?雜志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題為“FERONIA controls pectin- and nitric oxidemediated male–female interac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經過長期努力,成功揭示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7/7daa7c8b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