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年長諾獎得主,97歲堅持天天去實驗室! 2023年11月8日 上午10:13 ? 話題 ? 閱讀 30 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日本科學家吉野彰,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做出的貢獻。 其中,現年97歲,被譽為“鋰電池之父”的古迪納夫,打破了諾獎得主的最大年齡紀錄。 12月10日,2019年諾貝爾頒獎儀式在瑞典舉行,獲獎者們聚在豪華音樂廳,接受瑞典國王頒發的證書。,#諾貝爾獎最年長得主坐輪椅領獎#一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即使在97歲的高齡,古迪納夫仍然奮斗在科研一線,天天去實驗室,專注于研究新的電池概念,令人肅然起敬。 被告知自己獲得諾獎后,老先生泰然處之。 不過,古迪納夫的求學經歷更是令人感慨。 據了解,古迪納夫在鄉村長大,他的父母對他非常冷漠,他12歲進入私立寄宿學校學習之后就很少與家里聯系。后來古迪納夫考上了耶魯大學,他的父親給了他35美元,但是當時耶魯大學的學費是900美元。于是古迪納夫靠著給富人的孩子補習功課來支付學費和伙食費,剛開始古迪納夫是學習的古典文學專業,但是他的老師卻發現了他在數學方面的才能,于是他在老師的建議下轉學數學專業。 二戰結束后,已過而立之年的古迪納夫想要繼續讀書,準備報考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專業,但是卻遭到了大學登記員的嘲諷:“難道你不知道,物理學上有過重大成就的人,在你這個年紀已經做出成績了嗎?”但古迪納夫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最終,他獲得了博士學位,畢業后開始了研究工作,最終,古迪納夫在鋰電池方面頻頻取得突破,他58歲發明鈷酸鋰電池,75歲發明磷酸鐵鋰電池,90歲開始研究固態電池,被稱為“鋰電池之父”。 如今,97歲高齡的古迪納夫仍然工作在科研一線,這種精神令人欽佩。 遲來的榮耀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97歲的約翰·B·古迪納夫是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著名固體物理學家,是鈷酸鋰、錳酸鋰和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發明人,鋰離子電池的奠基人之一,通過研究化學、結構以及固體電子/離子性質之間的關系來設計新材料解決材料科學問題,被業界稱為“鋰電池之父”。 由于英文名為“Goodenough”,古迪納夫在微博上被網友稱為“足夠好”先生。 英國《衛報》稱,古迪納夫是至今為止獲得諾貝爾獎的最年長獲獎者。 圖片來源: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官網 M·斯坦利·威廷漢是一位化學教授,也是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大學材料研究所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主任。1970年代,在埃克森美孚電池技術試驗室工作的威廷漢首先發現了功能性鋰電池。 1980年,古迪納夫采用金屬氧化物和更高的4V材料對威廷漢的發明進行了改進,另外索尼的研究人員開發了新型安全的陽極電池設計,所有這些改進使性能大幅提高,為批量生產鋪平道路。1984年,埃克森美孚在日本的關聯公司東燃化學發明了聚乙烯生產的微孔自動關閉鋰離子電池隔膜。這些發明幫助索尼1991年在日本推出了首個消費型手機鋰離子電池。 圖片來源:攝圖網 吉野彰是一位日本化學家,現任旭化成研究員、名古屋明城大學教授。吉野是現代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實現了把純粹的鋰從電池中剝離出來,在鋰離子的基礎上開發了新的鋰電池,將電池變得更加安全、更適合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應用。 與眾多日本科技學者的經歷有些類似,吉野彰只服務過一家公司——旭化成。1970年3月,吉野彰從京都大學工學部石油化學專業畢業,隨后的2年繼續攻讀了同校的工學研究專業并順利在1972年4月入職旭化成株式會社。 1980年,旭化成成立了宮崎電子株式會社(現在的旭化成電子株式會社),從而正式切入電子元件產業,這對于入行8年的吉野彰來說也是人生的一大際遇,吉野彰2017年曾接受第一財經采訪,他表示, “現在的鋰電池形狀是在這個5年之后即1985年發明的,隨后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產品技術開發。” 吉野彰的電池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他說,自己感觸最深的也是那一年,當時攝像機對鋰電池的需求被突然放大,全世界每個月能賣到100萬臺左右,“難以想象的是,如今攝像機用電池市場也只能占鋰電池所有需求的1%,這也說明在30多年的時間中這一技術發展的速度高達100倍。從智能手機、電腦再到電動汽車,由于鋰電池的產生,這些科技產業也有機會獲得驚人的成長。” 1991年,在日本電信公司NTT的技術支持下,索尼和旭化成商業化了第一款鈷酸鋰電池,自此開啟了鋰電池的大時代。因為索尼的合作項目,吉野彰和古迪納夫結下深厚友誼。據稱吉野彰每年都會去德州拜訪古迪納夫。 古迪納夫也不畏高齡,仍然在繼續從事能源方面的研究。古迪納夫希望能研發出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固態電池,從而解決人類潛在的能源危機。他在前幾年接受采訪時還表示:“我想在去世前解決這個問題,我才九十多歲,還有時間。” 改變世界的鋰電池 小型、商用化的鋰電池,是索尼在1991年首先推出的。這種小型鋰電池被普遍用于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以及智能手機等數碼產品。 人們對鋰電池的認識,更多是功能手機時代那個可以拿出來充電的小長方形電池。進入智能手機時代,鋰電池被鑲嵌在手機里面,鋰電池開始變得神秘起來。 從構造上看,鋰電池由電芯和外面的電池保護系統組成。電芯被稱為鋰電池“心臟”,含有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層以及外殼,外面是電池的保護系統。電芯的負極材料是石墨,正極材料為錳酸鋰、鈷酸鋰等鋰分子的材料,正極決定電池的能量。 圖片來源:攝圖網 隔膜層把正負極材料完全區隔開來,一旦正負極直接接觸,就會發生電池短路,乃至電池起火爆炸。 通俗一點的說,隔膜層像一張紙,不斷折疊在小小的電池盒里,隔膜層里充滿了正負極材料和電解液。充電時,外來的電場把正極材料里面鋰分子激活趕到負極存儲在石墨碳結構的空隙里,驅趕的鋰分子越多存儲的能量就越大;放電時,把負極里面的鋰離子趕到正極,鋰離子又變成了原有正極材料里的鋰分子。如此循環往復,充電放電。 在當時,旭化成公司開發的鋰電池并不好賣,一段時間內幾乎無人問津,突然有一天銷路被打開了,那是1995年微軟發布了Windows95。也就是在那之后,鋰電池引領了全球的搶購風潮。而吉野彰及一批科學家的新成果,也獲得了來自世界各地學會和專家們的共鳴。 2017年,吉野彰表示,“就鋰電池本身而言,現在主要應用在兩大領域:一是移動式產品,如手機、電腦,占鋰電池使用量的2/3左右;第二大領域便是車載電池。世界變化的速度實在太快了,根據我們2010年掌握的數據統計,當時車載用鋰電池幾乎是零,現在則要達到30%多,以后這一比例可能還會不斷增加。電動汽車的出現,等于給鋰電池打開了一個新的應用方向,是全新的商業機遇。” 中國鋰電池軍團近年來的突圍讓吉野彰印象深刻。“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企業都有著非常強勁的動力,技術層面上也很樂觀。” 現在鋰電池領域的問題是,消費者既希望智能手機輕薄時尚、屏幕大,又要求手機續航能夠夠長,起碼要支持一天續航。這就促使手機廠商,尋求能量密度更高的電池。據澎湃新聞報道,武漢理工大學教授、新能源汽車檢測與控制研究所所長謝長君稱,鋰電池誕生至今,技術上沒有非常大的革新,日韓、美國和中國的目標是,2020年把鋰電池能量密度提升至300WH/Kg。產業界還是圍繞提高電池能量密度做文章。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海外網、第一財經、澎湃新聞、央視財經、連線新能源、世間等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8/23d731e1b9/ 話題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考核不合格,正高降為副高,副教授變講師!東部某著名大學! 2023年12月6日 3名院士被處理,院士改革確實動真格了! 2023年10月13日 論文抄襲沒關系,能過查重就行?“應檢論文”誕生,打了誰的臉…… 2023年10月14日 厲害!博士一作發表論文11篇,參與千萬級國家課題,獎學金10萬 2023年5月3日 地方“雙一流”大學原校長,被查! 2024年1月23日 女朋友畢業順利晉升教授,我博士也順利延期了…… 2024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