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北大老師的博士學位來自什么大學? 2023年11月8日 上午11:52 ? 頭條, 話題 ? 閱讀 16 來源?|?學術志 對于個體來說,學位與成就有相關性,但不一定非常密切。 對于群體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學位來源與教師組成的關系可以反映某些社會現象。 當然,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對于現代研究型大學,博士學位比學士學位在反映教師程度的關系更大。 這里用了2023年和2007年的北大生命科學學院的數據。 2007年還在老體制,然后生科院作為第一個全面真正實行預聘制的學院,在學校和人事部支持下率先實行新體制,幾年后全校推廣。預聘制后,對于每一個新聘教師的審核遠比之前嚴格。老體制與院系行政關系很大,學院的老師是否參與、參與多少取決于學院的行政。學校的學術委員會形同虛設,因為一次半天需要通過全校幾十人,午飯討論、實際了解都非常有限。所以很多學校會出現由人事部門算數字的幼兒園行為。 預聘制后,有嚴格的規范和程序。院系需要由為每一個老師招聘特設的專家小組寫報告,學術委員會和全體老師投票,院長專門為每一個招聘的老師寫報告,收集海外同行為主的十幾封推薦信。學校分開理工、人文社科、醫學有三個專門的委員會,這一委員會終審。對院系報的每一位候選人進行討論、評估、投票。其中每一次對任人唯親嫌疑的(導師在北大、自己研究方向不變繼續老師的研究)都毫不猶豫涮了,多次刷了多位校領導的學生和下屬。曾經有院長和院士在意識到委員會意見后要哭出來(和真哭出來的)。 北大近二十年最大的進步,可以說就是成功的實行預聘制,雖然早期有爭議,后來得到公認而已經穩定。清華大學應該是經歷類似,而且兩校在推廣預聘制的過程中實際協同很好。 2023年 (據不100%精確的估計),2023年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教授系列共約69人,其中32位的博士學位來自國內、39位來自國外。 北大生科院國外博士來源多樣化,幾乎沒有一個學校占主要: Chicago大學三位,Duke大學三位,Cornell兩位,UCLA兩位,Wisconsin-Madison兩位,Purdue兩位。 其他都是一位:Baylor,Cambridge,Dalhousie,Harvard,Imperial College London,U Penn,Ireland,Karolinska,McGill,Michigan,Minnesota,Norway,Stockholm,SUNY Albany,Temple,Texas(Austin),UCSF,UT Southwestern Dallas,Washington,Yale,東京大學,東京農工大學。 國內博士來源有傾向性: 北大? ? ? ? ? ?21 中科院? ? ? ? 5 清華? ? ? ? ? ?1?(清華的生物學曾被撤銷,1985年之后重建) 北生所? ? ? ? 1 南京農大? ? ?1 北京大學校本部在交叉學院、未來技術學院、農學院、心理與認知學院、腦研究所、化學學院、物理學院等還有生物學以及與生物學相關的老師,不在此次計算范圍。本次計算只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2007年 約48位,國內博士30、國外18。 國內博士21位來自北大、4位中科院,中國農大、北理工和東北師大各1位。 國外博士來自:UCLA兩位,其他各一位如Baylor、Cornell、Ireland、Karolinska、Michigan State、McGill、Oulu、Stanford、Stockholm、Temple、Texas(Austin)、Washington、東京大學、筑波、東京農工、崗山大學等。 變化 在2007年的48位教師中,北大博士為21位。 在2023年的69位教師中,北大博士還是21位。數量沒有變,比例減低。 2007年之前,21位北大博士的多數是直接留校,研究方向與國內導師類似。2007年之后,北大博士回母校任教之前,一般都是在國外經過博士后研究階段,其研究方向與原來國內博導已經不同,而且需要與所有申請人一樣競爭,競爭過程導師回避,成功之后才能獲得北大教職。 在同樣情況下,擁有北大博士獲得北大教職的可能性低于不擁有北大博士者。但一般人不清楚這一點,也不清楚其原導師完全不能參與招聘過程,當然還有喜歡北大的原因,而有很多人申請母校教職,導致最后還是有很多北大博士任教北大的情況。 2007年的教師在2023年之前有24位退休,其中國內學位22位,國外學位2位。 2007年至2023年期間,新招聘44人,其中17位的博士學位來自國內,27位來自國外。也就是說,雖然國外博士比例與之前相比大大提高,但國內博士也可以競爭而且可以成功。 2007至2023年沒有人注意到的是:不再有新招聘的日本博士了。原因不詳,不是因為招聘過程的歧視。 2030年 今后變化可能比較不容易預計:特別是近兩年突然大量國內本科畢業生留在國內讀博士。 不僅北京大學本身,國內其他優秀大學有一批競爭性很強的本科生留在國內,影響復雜。 日本在1980年之后去西方訓練的科學家顯著減少。四十年來,完全在日本本土培養的科學家,個別當然有突出的,但是整體還不能說趕上了有國外經歷那幾輩的日本科學家。 中國情況會如何,難以預料。 原創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8/ba1727ad07/ 生化環材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黃維/王松燦/王連洲等Angew.: 含有氧空位的活性VOx層,助力BiVO4光電陽極實現高效光電化學水分解 2023年10月12日 Khalil Amine/陸俊AM觀點:了解碘化鋰在鋰氧電池中的作用 2023年10月11日 49.3%的科研人員表示“不得不花大量時間精力申請經費”!如何讓科研人員靜心坐熱“冷板凳”?必須告別科研“短平快” 2023年10月24日 醍醐灌頂!教授寫給想要讀博的同學們的一篇文 2023年11月3日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仿生蟻巢固態聚合物電解質的合理設計 2023年11月5日 利物浦大學AEM: 這種超高倍率鋰離子正極材料,充電僅需11秒! 2023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