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新亮院士,第78篇JACS! 2023年11月9日 下午4:08 ? T, 頂刊 ? 閱讀 42 成果簡介 二維共軛金屬?有機框架(2D c-MOFs)是一種新型的晶體層狀導電材料,在電子學和自旋電子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然而,目前的二維c-MOFs主要由有機平面配體制成,而由具有新的軌道結構和電子態(tài)的彎曲或扭曲配體構成的層狀二維c-MOFs仍不成熟。 在此,德國德累斯頓工業(yè)大學馮新亮院士,董人豪研究員,王智勇教授,聯(lián)合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黃哲昊研究員和英國劍橋大學Henning Sirringhaus教授等人報道了一種基于氟化核扭曲六羥基六渺位六苯并蒄(HFcHBC)的銅兒茶酚酸波浪形的2D c-MOF(Cu3(HFcHBC)2)配體。結果顯示,所得到的薄膜是由長度高達~4μm的棒狀單晶組成的。通過高分辨率透射電子顯微鏡(HRTEM)和連續(xù)旋轉電子衍射(cRED)解析晶體結構,表明具有AA重疊疊加的波浪狀蜂窩晶格。根據(jù)理論計算,Cu3(HFcHBC)2被預測為金屬,而晶界較多的晶膜樣品在宏觀尺度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半導體行為,具有明顯的熱激活電導率。 在分離的單晶器件上進行的溫度相關性的電導率測量確實證明了Cu3(HFcHBC)2的金屬性質,具有非常弱的熱激活輸運行為,室溫電導率達到了5.2 S cm-1。此外,二維c-MOFs可以作為儲能的潛在電極材料,在5M LiCl水系電解液中顯示出良好的容量(163.3 F g-1)和良好的循環(huán)性。本文的工作表明,使用扭曲配體的波浪形的2D c-MOF能夠進行固有的金屬輸運,這標志著用于電子和能源應用的新型導電MOFs的誕生! 相關文章以“Wavy Two-Dimensional Conjugat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with Metallic Charge Transport”為題發(fā)表在J. Am. Chem. Soc.上。 研究背景 二維共軛金屬?有機框架(2D c-MOFs)作為一類新興的晶體電子和自旋電子材料,具有典型的范德瓦爾斯層堆疊結構,有利于在平面內和平面外方向上進行有效的電荷輸運,從而產(chǎn)生獨特的物理特性,如優(yōu)異的電導率、可定制的帶隙和高載流子遷移率,這些特性使2D c-MOFs成為光電子、熱電、儲能和轉換的潛在候選材料。通常,2D c-MOFs是由π共軛有機配體通過方形平面MX4鍵(M=金屬離子;X=O、NH和S),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拓撲網(wǎng)絡,如六角形、蜂窩、籠目和正方形晶格。盡管如此,目前只有幾十個2D c-MOFs可用,其由平面共軛芳香烴衍生。 同時,非平面多環(huán)芳烴(PAHs),如冠環(huán)烯、環(huán)烴、琥珀烯和扭曲六羥基六渺位六苯并蒄(cHBC)具有不同于平面對應的扭曲拓撲,能夠在凹面和凸面上操縱軌道結構和電子狀態(tài)。凹凸面上的不對稱電荷分布可以作為供體和受體,從而促進超分子組件內的電子傳輸,產(chǎn)生獨特的物理性質,如分子內電荷轉移、熱激活延遲熒光和長壽命電荷分離態(tài)。此外,非平面構件的凹凸自互補性可以促進高度有序的堆積柱結構的形成,從而為單晶的合成提供了一條很有前途的途徑。最近,cHBC被引入到共價有機框架和2D c-MOFs中,它們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波浪狀2D結構,偏離了標準石墨幾何結構。盡管近年來在這些獨特的波狀結構的合成方面取得了進展,但基于非平面多環(huán)芳烴配體的波浪狀2D c-MOFs的單晶結構和固有電荷輸運特性(半導體或金屬)仍然難以實現(xiàn)。 圖文導讀 原則上,配體的電子結構在決定2D c-MOFs的結晶度及其電荷輸運性質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作者首先進行了DFT計算來評估2D c-MOFs的PAH配體核的設計。如圖1a,與平面三苯(TP,LUMO:-1.137eV)、冠狀烯(CN,LUMO:-1.607eV)和三苯乙烯(TN,LUMO:-1.852eV)相比,非平面cHBC電子密度降低(LUMO:-1.941eV)。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配體的電子結構,進一步研究了氟化cHBC(FcHBC)。此外,HFcHBC配體采用C3v對稱,凹凸π面有利于長程有序π堆積,從而產(chǎn)生有效的層間電子耦合(圖1a)。另一方面,優(yōu)化的能級排列和層間電子耦合促進了2D c-MOFs內良好的電荷輸運。在能級的DFT計算的指導下,合成了HFcHBC配體,用于構建一個波浪形狀的2Dc-MOF(圖1b)。 圖1. Cu3(HFcHBC)2的設計與合成 所得到的雙相混合物在室溫下保持3小時不受干擾,在水/DCM界面上的自發(fā)反應提供了一個連續(xù)的Cu3(HFcHBC)2薄膜,橫向面積為~28 cm2,光學顯微鏡(OM)圖像顯示了在Si/SiO2襯底上的Cu3(HFcHBC)2薄膜的連續(xù)特征,SEM和AFM圖像表明,所得到的薄膜是由致密的棒狀晶體組成的(圖2a)。相比之下,面對DCM的薄膜由松散的棒狀晶體組成,長度從500 nm到4 μm不等。為了評估Cu3(HFcHBC)2的晶體結構,作者測量了采集的薄膜樣品的粉末x射線衍射(PXRD)。PXRD圖中的尖銳衍射證實了高結晶度,其中2θ為3.68、6.28和7.30°的峰分別為[100]、[110]和[200] (圖2b)。 為了解析精確的晶體結構,分離了棒狀Cu3(HFcHBC)2,通過乙醇超聲處理從薄膜樣品中獲得單晶,并進行HRTEM和cRED研究。此外,沿[001]方向拍攝的HRTEM圖像顯示了一個高度有序的蜂窩晶格,對應的快速傅里葉變換(FFT)圖與蜂窩晶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圖2c),沿[110]方向的HRTEM圖像顯示配體排列不平行于二維平面,而是呈波浪狀結構(圖2d),相鄰層之間的距離可清晰測量為~3.9 ?。 圖2:Cu3(HFcHBC)2結構模型的PXRD、HRTEM和cRED表征。 在建立的原子精度晶體結構的基礎上,作者利用DFT計算了Cu3(HFcHBC)2的電子帶結構和投影態(tài)密度(PDOS)。計算得到的單分子層Cu3(HFcHBC)2的表面電荷分布表明,π電子在波浪狀的二維框架上高度離域(圖3a)。電子能帶結構在K點處有一個狄拉克錐和兩個平帶,能帶廣泛分布在費米能級上,表明了固有的金屬行為(圖3b)。同時,配體和CuO4能級的有利排列降低了二維平面內電荷輸運的能壘,AA-重疊的疊加結構也表現(xiàn)出分散的價帶和導帶,后者在Γ-K和Γ-A方向上都跨越了費米能級,寬帶色散約為0.2eV,支持其金屬行為(圖3c)。此外,在Cu3(HFcHBC)2中,其獨特的波狀結構使其能夠促進理想的AA堆積結構的形成,從而增強了層間的電子耦合。這些結果表明,在Cu3(HFcHBC)2中存在高度的平面內和平面外的π共軛,促進了有效的電荷輸運。 圖3:Cu3(HFcHBC)2的電子能帶結構。 Cu3(HFcHBC)2薄膜的UV?vis?NIR光譜在紅外區(qū)域(約1350 nm)附近有較寬的吸收帶,從NIR區(qū)域和Tauc圖開始,光帶隙估計為~0.71eV。通過電導率的測量,作者進一步探討了Cu3(HFcHBC)2的電子傳遞特性,其中在Si/SiO2上的Cu3(HFcHBC)2薄膜在300 K下的電導率為0.037 S cm-1(圖4a),這比沒有F的MOF樣品高出近2個數(shù)量級,說明引入F取代的好處。此外,為了揭示Cu3(HFcHBC)2的固有電子性質,作者對一個單晶進行了電學測量。在將單晶分離并轉移到Si/SiO2基底上后,在超高真空下使用聚焦離子束(FIB)在四點探針測量幾何結構中構建Pt電接觸(圖4b),晶體和Pt線之間的電接觸被證實為歐姆接觸,這可以從不同電壓下的恒定電阻(線性I?V特性)得到證明。 為了驗證儲能性能,Cu3(HFcHBC)2在-0.6~0.8 V(vs Ag/AgCl)范圍內的兩對氧化還原峰,分別位于?0.2和0.3 V左右,表明電化學充放電過程中存在雙電子轉移過程。此外,Cu3(HFcHBC)2的恒流充電?放電(GCD)曲線顯示出兩個明顯的氧化還原平臺。根據(jù)GCD結果,作者在電流密度為0.5Ag-1的情況下,Cu3(HFcHBC)2電極的最大重量電容可達到163.3 F g-1,顯示了其在水系超級電容器和鋰電池中的潛在應用。同時,Cu3(HFcHBC)2也具有良好的長期循環(huán)穩(wěn)定性,即使在5 A g-1下進行5000次充放電循環(huán),2D c-MOFs的容量保持率率仍可達到97.31%,庫侖效率接近100%。 圖4:Cu3(HFcHBC)2薄膜和單晶的電荷傳輸特性。 綜上所述,本文合成了一種基于非平面HFcHBC配體的新型銅兒茶酚酸波浪形的2D c-MOF。得益于缺電子核和HFcHBC的扭曲幾何形狀,所得到的Cu3(HFcHBC)2表現(xiàn)出高結晶度,同時利用cRED和HRTEM進行單晶結構分析,Cu3(HFcHBC)2呈現(xiàn)AA重疊的波狀2D蜂窩晶格,HFcHBC節(jié)點由正平面CuO4連接。單晶器件的電導率測量顯示了Cu3(HFcHBC)2的金屬性質,其室溫電導率為5.2 S cm-1。本文的研究結果可能導致扭曲配體產(chǎn)生新的具有金屬電導率的波狀2D c-MOFs,新開發(fā)的基于cHBC的c-MOF將為電子和能源應用提供新的材料平臺。此外,準確理解波浪形2D c-MOF的結構?性質關系,可以為今后2D c-MOF的設計提供有價值的靈感和指導。 文獻信息 Wavy Two-Dimensional Conjugat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with Metallic Charge Transport, J. Am. Chem. Soc. (2023). https://doi.org/10.1021/jacs.3c07682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9/01c07c13a5/ 催化 贊 (0) 0 生成海報 微信扫码分享 相關推薦 他,剛剛發(fā)表第50篇AM! 2024年1月23日 催化頂刊集錦:JACS、Nat. Commun.、AFM、ACS Catal.、Adv. Sci.、Small等 2023年10月15日 北大潘鋒團隊,最新EES! 2024年6月7日 ?熊仕昭AM:界面缺陷對固態(tài)電解質電化學機械失效的作用 2023年10月6日 喬蕓/侴術雷?Small:用于鈉離子電池的鐵基普魯士藍類似物的同構合成 2023年9月30日 湖大/烏爾姆亥姆霍茲研究所NML:含氧官能團調節(jié)碳/電解液界面特性以增強K+存儲 2023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