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長和德國科學院最近簽署“北京基礎研究宣言”,在這項事業中,兩所研究院將共同努力,“弘揚科學精神”,追求卓越,鼓勵合作、包容、負責任的科研,營造良好的科學發展環境。值此契機,以下四位大咖在Angew上發表邀請社論(guest editorial)——基礎研究的價值——探索未知,在文中暢談基礎研究的價值。
?

經過兩年的緊張準備,在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和德國國家科學院院長J?rg Hacker簽署了基礎研究“北京宣言”。在介紹新的合作形式“科學為未來”的會議上,兩所學院發表了這一宣言,都強調了共同努力,弘揚科學精神,鼓勵合作、包容和負責任的科學研究,并為科學發展營造有利環境。這份文件報告了一些關鍵的想法,強調了好奇心驅動的研究對于社會未來的極端重要性,并可能為更廣泛的國際討論提供動力。
人們通常認為,創新最好是通過定向、目標驅動,尤其是應用研究來實現經濟增長、現代生活方式所需消費品的供應以及其他因素往往被強調為短期內推動技術創新的動力。支持和資助應用研究可能是很容易的,因為某些結果是預期在一定的時間框架內,成功可以根據預先設定的目標來判斷。然而,真正的創新研究是不同的,從不同的心態開始,科學本身并沒有“有用”的目的,而是通過自由和獨立的思想探索和開放的交流,努力理解自然的規律。好奇心驅動,其本身最初是“無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知識和潛在的新的解決方案。
?
這種新的解決辦法在氣候變化、資源短缺、環境壓力或傳染病等全球挑戰中可能特別有價值。通常情況下,這些問題引發了大規模的、有針對性的研究任務。毫無疑問,這些努力值得支持。好奇心驅動的科學研究將再次擴大現有的知識,不斷挑戰現有知識的界限,基礎研究克服了傳統概念的局限,創造了新的假設、新的理論、新的材料、新的反應和新的方法。有價值的進步可能隱藏在沒有針對性的、非目的的科學工作和想法中。因此,必須欣賞和支持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
?

科學是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僅是現代技術和工業的源泉,而且是一種文化成就。不斷質疑現有知識的科學精神是社會進步的關鍵動力。科學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科學的進步可以在信任的氣氛中蓬勃發展,在這種氣氛中,公開的討論可以有助于挑戰或支持新的想法和概念。科學是理解社會決定的影響的先決條件。特別是在復雜的情況下,基于直覺而不是基于科學知識的決定可能導致武斷的結果,并可能產生潛在的有害影響。因此,社會應當非常關心保持和加強科學活動,了解科學上合理的選擇和決定,并以開放和相互尊重的方式與科學系統互動。
?

對于許多問題,包括全球性的挑戰,科學研究需要合作。不同學科的共同努力,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以及人文學科,對于研究大規模、復雜和動態系統的行為以及理解和預測它們的發展至關重要。科學研究應加強學科間的相互作用,加強學科知識的整合。
?
科學互動必須開放和包容,不論民族、種族和性別差異如何。必須查明和克服障礙,以支持跨機構、學院、文化和國家邊界的研究合作。科學本身是國際性的;它在國界上并不停止。它從國際科學界內部的重大檢查中得出其標準和方法。因此,科學家們以平等的方式自由、無阻礙地相互作用,是一個長期、穩定、可靠和信任的協作關系的必須條件。
?
科學的核心價值是信任。科學結果必須重復性好,經得起嚴格檢驗。國際科學界必須承認并遵守道德規范和標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負責。違反這些標準會降低科學本身的價值。科學界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應當負責并致力于促進公平和可持續的發展。
科學需要穩定和長期的支持。加強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對于確保科學進步的鼓舞人心的環境和物質基礎至關重要。增加基礎研究項目、科學基礎設施和支持早期科學家研究的經費,為科學探索和發現奠定堅實的基礎。刺激條件對年輕科學家的成長特別有影響,他們應該在很小的時候就獲得更多的學術自主權。應該為年輕科學家建立高水平、高效率的交流平臺,鼓勵他們成為科學研究的核心力量。
?
為了吸引有前途的青年人才從事科學和基礎研究,不僅要加強青年一代的科學教育,而且要特別是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學科方面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
為科學和社會基礎研究創造和支持良好的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終身學習的文化中加強公眾的科學素養,將有益于這種環境。為了提高公眾對基礎科學的尊重,必須使其對社會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得到理解。在學術界內,可以通過確保透明、公平和公正的同行審查程序、學術多樣性和一個穩定可靠的環境,使合作與競爭保持平衡的治理制度,創造有利條件。激發研究環境,提供早期的學術獨立、創造力的氛圍和開放的討論文化,對于吸引和保持最具創造力的科學家來說,將是非常寶貴的。
?
科學院可以在科學和社會之間架起橋梁。通過他們的活動,他們可以在公眾中提升科學和基礎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中國科學院和德國科學院創立了一種新的“未來科學”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它們將組織各種活動,就具有社會意義和共同關切的科學問題交換意見,進一步進行學術交流,并促進青年科學家的成長。他們將加強合作,為國際社會的科學發展奠定知識基礎和堅實基礎,在其他科學機構中更廣泛地采用類似的方式可能是有益的。
?
原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nie.201913851?af=R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09/2d2b5b7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