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at. Catal.:闡明分子篩催化甲醇和氯甲烷轉化為烴的自由基和含氧化合物驅動途徑
了解甲醇和氯甲烷的分子篩催化轉化中的烴生成需要先進的光譜方法來區分控制C-C鍵形成、鏈生長和碳質物質沉積的復雜機制。基于此,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Javier Pérez-Ramírez和Guido Zichittella、瑞士保羅?謝爾聯邦研究所Patrick Hemberger(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operando光電子光離子符合(photoelectron photoion coincidence, PEPICO)光譜能夠對尺寸高達C14的烴類的途徑進行異構體選擇性識別,為甲醇-烴類反應中的甲基自由基和乙烯酮反應提供直接的實驗證據。
在相關反應條件下,作者使用operando PEPICO光譜分析了在甲醇制烴類(methanol-to-hydrocarbons, MTH)和氯甲烷制烴類(methyl chloride-to-hydrocarbons, MCTH)過程中從代表性H-ZSM-5沸石催化劑中解吸的烴。該技術揭示了復雜的反應網絡,并能夠對所有短壽命和長壽命物種進行定量、異構體選擇性鑒定,最大尺寸約為C14。通過進行溫度依賴性的研究,operando PEPICO能夠區分初級和次級中間體和三級產品。
通過電子順磁共振(EPR)對所用催化劑的補充研究揭示了沉積在分子篩孔網絡中的碳質物質的代表性分子結構、密度和分布的差異。結合動力學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提供了所形成物質的高分子分辨率,從而能夠對有關反應機制的幾個開放問題進行實驗驗證。氯甲烷制烴類反應中的自由基驅動途徑加速了擴展芳烴體系的形成,導致快速失活。而在甲醇制烴類反應中通過含氧化合物驅動的途徑生成烷基化物質可延長催化劑壽命。這些發現證明了所提出的方法有可能為復雜的反應網絡提供有價值的機理見解。
Elucidation of radical- and oxygenate-driven paths in zeolite-catalysed conversion of methanol and methyl chloride to hydrocarbons. Nat. Catal., 2022, DOI: 10.1038/s41929-022-00808-0.
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2-00808-0.
2. Adv. Energy Mater.:介孔金屬間化合物三金屬高效和全pH電催化析氫
有序金屬間化合物鉑-鋅(intermetallic platinum-zinc, I-PtZn)雙金屬代表了一類新興的用于水分解和燃料電池電催化的合金電催化劑,但是其催化活性和穩定性仍然阻礙了大規模商業化實施。基于此,四川大學劉犇教授(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有序介孔I-PtZn雙金屬被3d-過渡/主要金屬選擇性取代,稱為MI-PtZnM三金屬,其中M是鈧、釩、鉻、錳、鐵、鈷、鎳、銅或鎵。
實驗測試結果表明,有序的MI-PtZnCo三金屬在堿性介質中對析氫反應(HER)表現出最佳的電催化性能,具有1.77 A mgpt-1的高質量活性和3.07 mA cmpt-2的比活性。同時,MI-PtZnCo三金屬電催化劑具有強大的電催化穩定性,即使在50000次循環后其活性衰減也可以忽略不計。
此外,MI-PtZnCo三金屬在很寬的pH范圍(中性和酸性介質)內對HER電催化也具有高活性和穩定性。機理研究表明,MI-PtZn中的Co使Pt原子具有更富電子表面,以及穩定的介孔和金屬間化合物結構,并且還能協同加速Tafel動力學,從而提高MI-PtZnCo三金屬電催化劑的HER活性和穩定性。
Ordered Mesoporous Intermetallic Trimetals for Efficient and pH-Universal Hydrogen Evolution Electrocatalysis. Adv. Energy Mater., 2022, DOI: 10.1002/aenm.202201478.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201478.
?
3. Adv. Sci.:Z-型ZnIn2S4/CdS異質結高效光催化制氫
合理設計具有高效電荷分離和轉移以及良好的太陽光收集能力的混合納米結構光催化劑,對于實現高太陽能-化學轉化效率具有關鍵意義。基于此,鄭州大學岳新政副教授和易莎莎講師(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種高活性和穩定的復合光催化劑,將超薄ZnIn2S4納米片集成在空心CdS立方體的表面,形成立方體中的立方體結構,即Z-型ZnIn2S4/CdS異質結。
這種獨特的結構不僅為氫氣(H2)生成提供了豐富的反應位點,通過增強散射和反射提高了光的利用率,而且縮短了電荷傳輸的距離。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揭示了ZnIn2S4/CdS異質結上的Z-型電荷轉移路徑,促進了光生電子-空穴對的分離,并保持了CB電子對水分解的強大還原能力。
正如預期的那樣,優化的ZnIn2S4/CdS光催化劑在可見光照射下表現出顯著的無助催化劑光催化制氫氣速率和長期穩定性。在可見光照射(λ≥420 nm)下表現出優異的H2生成速率,在20 h連續運行期間具有優異的光化學穩定性。該工作為未來合成其他基于半導體的有前景的納米結構提供了新思路。
Constructing Direct Z-Scheme Heterostructure by Enwrapping ZnIn2S4 on CdS Hollow Cube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H2 Generation. Adv. Sci., 2022, DOI: 10.1002/advs.202201773.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201773.
?
4. Nat. Commun.:Co@CoO催化5-羥甲基糠醛氫解為2, 5-二甲基呋喃
開發無貴金屬催化劑以促進生物質燃料和化學品的可持續生產仍然是一個重要且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基于此,華東理工大學王艷芹教授和龔學慶教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楊四海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種獨特的具有核-殼結構的Co@CoO催化劑,可以將生物質衍生的5-羥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 HMF)高效氫解為2, 5-二甲基呋喃(2, 5-dimethylfuran, DMF),據報道該催化劑目前是在所有催化劑(包括貴金屬基催化劑)中提供了最高的生產率。
更重要的是,在130 °C下,該催化劑生產DMF的生產率為17.58 mmol·g-1 h-1,超過Co@CoO。此外,Co@CoO在空速高達26.6 h-1下的連續流動反應中表現出超過100 h的優異催化穩定性。透射電子顯微鏡(TEM)、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非彈性中子散射(INS)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證實,該催化劑優異的催化性能歸因于修飾有CoO殼-氧空位。
各種光譜實驗和計算模型的結合表明,結合氧空位的CoO殼不僅驅動了異解裂解,而且H2均裂產生更活躍的Hδ-物種,從而產生優異的催化活性。此外,Co@CoO對于木質素β-O-4模型化合物的氫解也表現出優異的性能。該研究將啟發設計基于無貴金屬金屬氧化物的新型高效催化劑,以促進可再生生物燃料和化學品的合成。
A unique Co@CoO catalyst for hydrogenolysis of biomass-derived 5-hydroxymethylfurfural to 2, 5-dimethylfuran. Nat. Commun., 2022, DOI: 10.1038/s41467-022-31362-9.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1362-9.
?
5. Nat. Commun.:羥基自由基在電化學CO2還原中主導氧化物衍生Cu的再氧化
氧化物衍生銅(oxide-derived copper, OD-Cu)表面上的Cuδ+位點在電化學CO2還原反應(CO2RR)中至關重要。然而,盡管在還原性CO2RR條件下熱力學不穩定,但是動態存在的Cuδ+物種的根本原因仍未被發現。基于此,電子科技大學崔春華教授和隆昶博士后(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通過使用電子順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確定了在室溫下在HCO3–溶液中形成的高氧化性羥基自由基(OH?)。
在文中,作者使用原位拉曼光譜在停止陰極電位后在很短的時間內(10 s)觀察到Cu轉化為Cu2O物種的快速再氧化現象,并記錄了在CO2RR過程中OD-Cu表面動態存在的Cuδ+物種。們通過電子順磁共振(EPR)進一步確定了快速再氧化是由存在于KHCO3溶液中的強氧化OH?自由基引起的。通過同位素標記技術發現,在室溫下,在HCO3–水溶液中進行氧交換時,HCO3–和H2O都會產生OH?自由基。
此外,由于OH?自由基的不斷產生,作者觀察到在開路電位(OCP)下,Cu電極在CO2或Ar飽和KHCO3溶液中的氧化腐蝕程度高于沒有OH?自由基的電解質,這暗示了氧化的KHCO3電解質。該工作證明了OH?自由基作為氧化物種,其指導了對CO2RR中Cuδ+物種起源的基本理解。
Hydroxyl radicals dominate reoxidation of oxide-derived Cu in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Nat. Commun., 2022, DOI: 10.1038/s41467-022-31498-8.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1498-8.
?
6. ACS Catal.:局部微環境調控助力表面改性Cu催化劑選擇性電催化CO2為甲烷
通過CO2電還原合成的可再生甲烷具有作為碳中和介質的潛力,這得益于其高能量密度。然而,在以低能量輸入實現電甲烷化的高選擇性方面仍然存在挑戰。基于此,哈爾濱工業大學王志江教授、帥永教授和孫承月博士(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附著在銅(Cu)表面的配體可以調節局部微環境,從而實現高速率的電催化CO2轉化為甲烷。
根據調節結合的*CO構型和局部*H可用性的原理,谷胱甘肽配體的羧基和氨基之間的協同作用能夠提高Cu電極上的甲烷選擇性。在實驗上,作者制備了具有不同尾基的功能化Cu/C催化劑,并應用operando表征來了解官能團和中間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實驗測試發現,GSH-Cu/C催化劑可以實現61.7%的CO2轉化為甲烷的法拉第效率(FE)和153.7 mA cm-2的局部電流密度,這是目前最先進的電催化CO2轉化為甲烷的催化劑之一。這些發現表明了一種有希望的途徑來創建功能性催化劑界面,該界面允許將CO2高效轉化為碳中性甲烷。
Selective CO2 Electromethanation on Surface-Modified Cu Catalyst by Local Microenvironment Modulation. ACS Catal., 2022, DOI: 10.1021/acscatal.2c01544.
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2c01544.
?
7. Small:超細Pt3Cu合金納米顆粒實現高效甲醇電氧化
將鉑(Pt)基電催化劑的成分、尺寸和幾何納米結構精確和全面地操縱成多孔和中空結構可以有效地賦予催化劑顯著改善的電化學性能,但是仍然具有巨大的挑戰性。基于此,南京師范大學唐亞文教授和徐林副教授、海南大學田新龍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在N, 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MBAA)結構導向劑的幫助下,通過一鍋水熱法直接制備了超細納米顆粒(2.9 nm)組裝的多孔鉑-銅合金納米碗(Pt3Cu NBs)。
其中,MBAA的參與在Pt-MBAA 復合固體納米球的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該納米球可作為Pt3Cu納米顆粒沉積/生長的自犧牲反應模板,最終形成不對稱的開殼納米碗。得益于外/內表面的3D充分可及性、高原子利用效率和PtCu雙金屬合金協同作用,自支撐Pt3Cu NBs表現出顯著增強的活性、更好的抗中毒能力和增強的甲醇氧化反應(MOR)穩定性。
具有精制成分的獨特Pt3Cu NBs滿足了先進電催化劑的設計標準,包括以下方面:1)高度開放的幾何結構和出色的穩定性可以提供3D可接觸的外部和內部表面,以及足夠的分子滲透性;2)位于曲面上的初級Pt3Cu納米顆粒的高密度超細尺寸可以顯著豐富高能低配位點的數量,從而提高貴金屬原子的利用率;3)PtCu合金的協同作用不僅降低了Pt的使用量而降低催化劑成本,而且也可以誘導晶格壓縮應變并改變Pt的d帶中心,有利于提高電催化活性和抗中毒能力。因此,自支撐Pt3Cu NBs對MOR表現出非凡的電催化性能,起始電位大大降低、活性顯著提高、CO耐受性更好,以及出色的長期穩定性基準,在實際燃料電池裝置中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該合成策略可以為設計一系列多孔碗形高性能納米催化劑提供視角。
Self-Templating-Oriented Manipulation of Ultrafine Pt3Cu Alloyed Nanoparticles into Asymmetric Porous Bowl-Shaped Configuration for High-Efficiency M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Small, 2022, DOI: 10.1002/smll.202202782.
https://doi.org/10.1002/smll.202202782.
?
8. Small:負載LDH納米陣列的MOF衍生Co-NC微陣列用于高效的整體水分解
電解水引起了巨大的研究興趣,然而缺乏用于析氫反應(HER)和析氧反應(OER)的低成本但高效的雙功能電催化劑極,極大的阻礙了其商業應用。基于此,華南理工大學沈葵教授(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在金屬有機骨架(MOF)衍生的Co-NC微陣列上組裝的超薄富含缺陷的層狀雙氫氧化物(LDH)納米陣列的可控合成,以促進整體水分解。
其中,Co-NC微陣列不僅可以提供豐富的成核位點,產生大量的LDH核,有利于超薄LDH的生長,而且有助于抑制它們的聚集趨勢。更重要的是,五種類型的超薄雙金屬LDHs納米陣列可以電沉積在Co-NC微陣列上,形成理想的微陣列納米陣列結構,其厚度從1.5到1.9 nm,具有高度均勻性。
正如預期的那樣,通過利用Co-NC微陣列和超薄LDH納米陣列各自的優勢以及它們之間的潛在協同作用,電催化性能得到顯著提高。特別是作為正極和負極的最佳Co-NC@Ni2Fe-LDH在電流密度為10 mA cm-2下可以提供1.55 V的最低電池電壓,使其成為最佳的水電解雙功能電催化劑之一。該研究為合理設計高活性和低成本的電催化劑提供了新的見解,并促進了它們在儲能和轉換領域的廣闊應用。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Ultrathin Defect-Rich LDH Nanoarrays Coupled with MOF-Derived Co-NC Microarrays for Efficient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Small, 2022, DOI: 10.1002/smll.202107739.
https://doi.org/10.1002/smll.202107739.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10/435be6c5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