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光明日報、蘭州大學官網、蘭州大學新聞網、百度學術、募格學堂
蘭州大學地處西北,自建校伊始就受人才缺乏、經費不足、生源質量等所困。百余年來,雖面臨諸多困境,蘭州大學卻始終屹立于中國頂尖大學之列,成為投入產出比最高大學之一。
在很多中西部高校發展舉步維艱之際,取得非凡成績的蘭州大學一度被人稱為“蘭大現象”,只是多少顯得有些孤獨,但卻也更值得尊敬。

蘭州大學圖書館——積石堂。圖源:蘭州大學新聞網
在中國的高等教育界,蘭州大學從來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胡煥庸線”(現稱“黑河—騰沖”線)以西、一半以上國土面積上,蘭大是唯一一所985、雙一流建設高校(A類)。
蘭州大學開西北高等教育之先河,前身可以追溯到1909年設立的甘肅法政學堂。1946年,國立蘭州大學設立。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加大了建設西北的力度,蘭州大學也因此備受重視。經過院系調整,蘭州大學在1953年成為高等教育部直屬的14所綜合性大學之一。為了實現把蘭州建成重化工基地的目標和加快研發“兩彈一星”,國家從海歸學者和北大、復旦、南大等高校教師、優秀畢業生中調集大批專業人才,重點支持蘭州大學化學、物理、核物理、數學、力學等專業的建設。1960年,蘭州大學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78年再次被確立為全國重點大學。
自建校之初至今,起點不低,但辦學條件相對較差、經費投入不足、人才流失是長期困擾蘭州大學的三大癥結。
新中國成立之初,蘭州大學希望聘任留美細胞生物學家鄭國锠來校,書信中將“我們已為您準備好了帶玻璃窗的宿舍”作為重要的吸引條件之一。而鄭國锠來之后一看,原來是紙糊的窗子中部嵌了一塊“小玻璃”。
由于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的自由流動和東西部發展差距的明顯加大,蘭州大學生存和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條件又面臨著諸多不利因素。持續的“孔雀東南飛”現象,致使形成了“蘭大流失的人才可以再辦一所蘭大”的傳言。
就是在這樣始終需要面臨生存困難與提高質量并行的矛盾中,蘭州大學始終都堅守使命擔當,向黨和國家、社會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
中國有機化學的開創者之一朱子清教授與助手黃文魁、陳耀祖等,舉家從復旦大學前來西北,與留學歸國的劉有成教授等一起建立蘭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成功合成貝母堿。黃文魁在1972年成功合成抗癌新藥“三尖杉脂堿”。理論物理學家段一士、葛墨林潛心從事經典規范場理論的研究,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的高度評價。
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各重點綜合大學學生參加赴美留學物理、化學考試,蘭州大學連續4年拔得頭籌。
核科學專業64年來不間斷培養了5000多名“為國鑄劍”的核專家、學者,為國防工業貢獻了重要力量。近20年間,蘭州大學選培國防生1749人,畢業后100%服從分配,90%主動申請到邊遠艱苦地區工作,把最好的青春奉獻給祖國。
蘭州大學的財政經費投入長期以來不如東部同類高校,以2019年為例,年度預算45.37億元、增幅19.49%,但生均部門預算13.79萬元,排在全國高校第41位。
蘭州大學以較低的錄取分數門檻招錄了全國“雙一流”(A類)高校中最多的農村和西部生源,以扎實的一流本科教育把他們因基礎教育薄弱而欠的舊賬還在高等教育階段,并與全國最好的大學畢業生質量比肩,為促進國家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支撐西部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維護邊疆民族地區和諧穩定作出了特殊貢獻。
110年來,蘭州大學培養了37萬多名各類人才,僅恢復高考以來本科畢業校友就有12人當選“兩院院士”,109人入選國家“杰出青年”。
1992年、1993年,蘭州大學連續兩年SCI收錄發表論文數名列全國第三。1995年,在美國《科學》周刊評出的中國內地最杰出13所大學榜單上,蘭州大學位居第六。這轟動了整個中國高等教育界。雖然對于現在的很多人來說,這些有些遙遠,但這是真實的蘭大。
也正是這個排名,吸引著重慶人鄧建明1998年考入蘭州大學。經過在蘭大21年的學習與工作,他憑借西部地區干旱荒漠生態系統研究成果,先后入選中組部的青年拔尖人才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
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蘭州大學是怎樣走出一條高水平大學之路的?
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在接受《瞭望》采訪時的回答或許能從側面解答這個問題。
在被問到高校人才流失嚴重,甚至被戲稱為“中國十大最委屈大學之首”你怎么看待時?
校長是這樣回答的:客觀講,人才流動是正常的,怕的是非正常流動。2016年,我們調研發現,當時出現人才流失現象的癥結在于,教師對學校發展的動力和信心不足,學校對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
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新華網楊锘攝
為此,學校提出“人才就是核心競爭力”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從考核、聘任、人事、薪酬等方面進行改革,厚植人才成長沃土。
按照學校給原則、學院給細則、學科和專業給特色的思路,開展分類評價和校院兩級管理體制綜合改革。學校按照不同學科、學科發展的不同階段、各類成果和業績貢獻形式進行分類評價,因人施策,鼓勵擅長科研的教師做項目、做技術推廣,鼓勵熱愛教學的教師專心教書育人;下放績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權力,釋放學院活力。通過改革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力和發展活力。
學校還打破人才資歷年限壁壘,對本校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才設置“青年教授”崗位,考核通過后直接聘為教授;對引進的年輕人才設置“青年研究員”崗位,鼓勵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全校先后有34位青年教師受聘青年教授,57位引進人才受聘青年研究員。
蘭州大學2022級研究生開學典禮資料圖
此外,學校積極構筑后備人才“蓄水池”,謀求未來發展。2016年,學校首次招收師資博士后,提供18萬元的年薪;優秀師資博士后出站后可選優留校。通過這種方式穩定地培養和儲備了一批人才。
通過這幾年的努力,2018年,學校止住了人才隊伍非正常流動的勢頭,而且進來的人才遠多于流出去的。不僅如此,學校還聚集了一大批高層次高素質人才,初步形成了“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工作氛圍。
挑戰無處不在,我們要不斷創新穩定和引進人才的舉措。現在,如果發現人才有流失苗頭,學校包括我本人都會第一時間關注,堅決防止因學校工作做得不夠而導致的人才流失。
正是有對人才的重視,蘭大也取得了一系列斐然的成就。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1985年首批進入國家計委籌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行列。化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
2017年,蘭州大學首批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A類),其中化學、大氣科學、生態學、草學4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觀察這4個一流學科,除化學為老牌優勢學科外,其余均為蘭大化地域劣勢為科研優勢、獨樹一幟創新科研的典范。
任繼周院士團隊率先提出“藏糧于草”,推動我國從傳統“耕地農業”向“糧草兼顧”新農業轉型升級,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新的出路。
南志標院士團隊培育出產量高、適應性廣的“蘭箭”豌豆系列新品種,被農業農村部列為主導品種,在青藏高原、黃土高原普遍推廣;優質牧草“騰格里”無芒隱子草、紫花苜蓿等在西部大面積種植,幫助大批農牧民脫貧致富。
李吉均院士從事青藏高原和冰川研究半個多世紀,培養的學生秦大河、姚檀棟、陳發虎等相繼成為院士,書寫了師生三代勇闖青藏高原、南極、北極的佳話。
趙松嶺教授團隊面對半干旱黃土高原地區長期的生態系統退化和群眾生活困難,研發了全膜雙壟溝播種技術、提出了集水農業理論體系,被譽為我國集水農業創始人。
陳發虎院士團隊融合自然地理、地質和環境考古等專業,在青藏高原早期人類活動、遷徙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黃建平教授團隊自主研制適用于野外惡劣條件下作業的監測系統和激光雷達,關鍵技術成為行業示范標準,明顯提高了國家氣象部門對沙塵暴、干旱和洪澇災害的業務監測水平和預報能力。
在鄭炳林教授團隊近40年的努力下,蘭州大學的敦煌學研究改變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世界學術格局……
“做西部文章、創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和辦學理念,使得蘭州大學將西部的地域特色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緊密結合,轉化為自身的學科優勢和一系列國際領先成果,這也是蘭州大學能夠突破西部制約,走向國際科學前沿,具有影響力、競爭力的重要原因和成功經驗。
今年是蘭州大學建校114周年,這所“孤獨又燦爛”的高校,仍然堅守在祖國的西北部,為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一流大學之路而奮斗著。
原創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13/2e16f1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