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關注:21世紀以來狂攬20個諾獎,但論文數卻被印度超越? 2023年11月15日 下午2:07 ? T, 頂刊 ? 閱讀 4 21世紀以來,日本以驚人地速實現了年均一個諾獎,遠遠高于“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既定的目標,這也是其前幾十年對于基礎科研重要的結果,但近年來發展卻呈現另一番景象! 盡管擁有強大的勞動力,但近些年日本的研究質量指標繼續下滑,政府報告顯示,日本研究人員沒有像美國或中國等其他國家那樣擁有世界級的研究。在最關鍵的論文發表方面,近三年的發文量已經被印度超越了! 10月25日,日本文部科學省(MEXT)發布了一份英文報告指出,盡管日本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研究機構之一,但日本對世界級研究的貢獻仍在持續下降。 東京國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NISTEP)科學與技術展望與指標中心主任、2023年版《日本科學技術指標》報告的作者之一伊上正成(Masatsura Igami)表示,調查結果突出了日本目前的研究環境遠非理想,而且不可持續,暗示日本正在跌出世界科研水平的第一梯隊。 報告顯示,日本的研究人員總數在全球排名第三,僅次于中國和美國,但并沒有產生與二十年前相同水平的高影響力研究。在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文章前10%中,日本研究論文的全球份額從6%下滑到2%,國際地位下降嚴重。值得關注的是,日本科研界負面消息頻發,多名學者上榜“學術造假最嚴重榜單”,那日本科研界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呢? 原因一:時間和金錢 首先,資金嚴重不足。2023年的報告顯示,美國和德國的研究支出增長了約80%,法國增長了40%;韓國增長了四倍;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增長了十倍。相比之下,日本的支出僅增長了10%。 然而,即使日本的研究人員獲得了更多的資金,但他們花在實際研究上的時間更少。根據MEXT在2020年進行的一項分析,在2002年至2018年期間,大學研究人員致力于科學研究的時間比例從47%下降到了33%。 其次,科研人員政任務過于繁重。越來越多的大學研究人員有望在教學、行業合作和社區參與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醫學領域,研究人員將更多的時間投入臨床工作,以維持醫院收入。雖然大學以不同的方式為更廣泛的社會做出貢獻也有好處,但它限制了可用于研究的時間。 原因二:研究環境的改變 為了獲得更多的研究時間,以東京大學計算生物學家巖崎渡為代表的科研人員希望看到額外的支持人員,包括行政人員和實驗室技術人員以及具有商業專業知識的員工,以促進與私營部門的合作。目前,日本大學每20名研究人員中只有一名技術人員,這一數字明顯低于2023年報告中的其他國家。 同樣,支持人員還將增加擺脫日本流行的分層實驗室模式的趨勢。傳統的實驗室結構使高級教職員工能夠控制研究方向和資源,而初級教職員工通常發揮協助作用。然而,更多的初級研究人員作為首席研究員,突然的自主權最終可能會適得其反,隨之而來的焦慮對于嘗試長期、高影響力的研究沒有溢處。 原因三:博士生數量的減少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博士生的數量下降了21%。吸引更多的博士生到實驗室,他們比本科生和碩士生有更多的研究經驗,對于促進日本更高影響力的研究至關重要。日本的研究環境與過去相比沒有進步,隨著大學越來越多地為研究人員提供臨時職位,學術界的職業前景只會越來越差。 總結 近年來,中國科研實力逐步上升,在各種“卡脖子”技術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全世界各大頂尖高校中出現了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名字,這也進一步印證了科技實力在國家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低位,那下一個中國的諾獎也許就水到渠成了! 來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3290-1?error=cookies_not_supported&code=dd59d16e-8d54-49a4-95a3-8fcded36917f&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nature&utm_source=Twitter#Echobox=1698226936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15/820ae90877/ 催化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同濟趙國華/費泓涵Appl. Catal. B.: MOF衍生的Fe-Ni雙金屬位點催化劑用于高效電催化NRR 2023年10月10日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等貪污案二審宣判! 2023年10月24日 ?武剛EES:非釕催化劑實現高效的氨分解制氫 2022年9月16日 新加坡南洋理工陳鵬/港城大劉彬/南科大王陽剛,最新Nature子刊! 2025年2月13日 ?濟大/物理所AEM:用于將CO2還原為甲酸的SnO2/Cu6Sn5/CuO電催化劑 2023年10月11日 陳玉金/朱春玲/侴術雷AM: 雙金屬的協同效應助力CuCo-CAT/CC高效電催化HER 2023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