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沒錢,解甲歸田!諾獎得主,申基金也難啊! 2023年11月15日 下午2:09 ? T, 頂刊 ? 閱讀 7 若問世間有哪樣東西能讓各位大科學家們“為伊消得人憔悴”那必然是基金了。基金幾乎貫穿了每個科研人的科研生涯。 沒個百來萬基金,怎么買設備?怎么做實驗?怎么招博后? 想必每個科研工作者都曾經為了“本子”而嘔心瀝血輾轉反側。但畢竟僧多粥少,能夠受到垂青的終究只是少數一撥人。但你以為拿不到基金的只有你?那就大錯特錯了,哪怕是諾獎得主獲得諾獎之前也是一樣的。 逐夢學術圈可沒那么容易,諾獎得主也是經歷了超級難受的基金申請過程! 1 2023年諾獎得主,申請基金屢屢被拒 卡塔琳·考里科(Katinka Hosszú)匈牙利裔美國生物化學家,她在科研生涯中經歷了多次資金短缺的困境。 卡塔琳·考里科(Katinka Hosszú)65歲 1985年,卡塔琳·考里科的博士后期間,實驗室失去了資助,導致她的研究工作無法繼續。1990年,她提交了她的第一筆課題資助申請,希望通過這個項目成為正式教授,但被拒絕。 哪怕成為了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研究助理教授,她的科研基金申請依舊屢屢被拒絕,她的論文也很難發表在權威的期刊上。1995年,由于沒有出什么研究成果,她又被大學降級、失去了終身教職的機會。 雖然科研之路曲折蜿蜒,但結果最后是美好的。她在2023年與德魯·韋斯曼(Drew Weissman)一起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 2012年諾金得主,親自做實驗,十幾年磨一劍 Brian Kobilka美國生物化學家,他在斯坦福大學醫學院開始獨立研究以來,十幾年的時間里一直沒有重大的突破。這使得擅長支持長期高風險研究的機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都失去了耐心。 Brian Kobilka 2003年左右,HHMI停掉了Brian的贊助。由于課題風險太高,Brian都不敢也沒有條件招收postdoc。他只能自己做實驗,幸虧那幾年他還是靠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R01資助堅持了下來。 2007年,Brian解析了第一個人非視紫紅質GPCR的晶體結構,取得了初步的成功。2012年他與Robert Lefkowitz一起因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GPCRs)的工作機制而獲得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 3 2017年諾獎得主,瘋狂吐槽,解甲歸田 前兩位諾貝爾獎得主雖然科研生涯頗為坎坷但也熬出了頭,可接下來的這位諾獎得主就沒有這么好運了。Jeffrey Hall是美國生物學家,他因闡明生物鐘工作機理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獎。然而,在他獲獎的十年前,他的實驗室就因經費短缺被迫關閉了。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杰弗里·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揚 這位“潦倒”的諾獎得主還曾犀利地吐槽:一些大科學明星并未真正匹配他們的地位與榮譽,卻不斷贏得大量的研究經費。 更滑稽的是,這些明星時不時會向他吹噓,他們幾乎從不向Nature、Cell或者Science之外的期刊投稿,而且幾乎總能在CNS這三大期刊上發表。然而,只要稍加了解就知道,在自己熟知的領域中,這些文章并不總是那么優秀。 在農場的Jeffrey Hall Hall還批評這些明星科學家雇傭大量勞力從事研究工作,卻不能給予實質的指導。而那些真正在第一線做研究的,則面臨巨大壓力,需要不斷提供吸引眼球的成果去優秀的期刊發表。結果可想而知。就如他在接到諾獎地獲獎電話時提到的“說實話,我已經退休了,工作的時候也已經從政府部門得到了我所需要的各類支持,但是我對那些剛剛開始和正值發展期的生物科學工作者們感到十分擔憂。把這份擔憂說出來,是我離開學術界前的最后一搏。”不得不說這位老科學家確實有著非凡的智慧。 在美國的科研生態中,適者生存的現象無可厚非。雖然像Hall這樣的不夠“世故”的科學家可能會受傷害,但客觀地講,正是一個高度追求效率和利益的社會,才把科研生態的功利、苛刻、殘酷演繹得如此徹底。可以說,美國科研實力領跑世界與之不無關系。探索科學的要義在于創新,一個人的科研狀態也一直在動態調整。對于科學家而言,得沒得過獎、什么時候得獎,不過是對他某一階段科研成果的認可,得獎的“光環”并不足以為他在接下來的科研路點亮綠燈。 在現有科研生態中謀得立足和發展,科研人員可以選擇不同的道路:一種是把科研做成良性循環的產業鏈,把自己做成優秀的科研包工頭;另一種是致敬理想,從而有可能向那些在科學史上留痕的偉大科學家靠攏。二者之間并沒有孰優孰劣,說白了,不過是“入世”和“出世”的區別。 但是同時就如hall所說,如果科技資源過多地集中于所謂的“明星”科學家手上,這個頂端的學術精英階層為了保護自身利益,會利用各種權力阻礙競爭,去犧牲多數人的利益,短期內可能在某些領域達到一定的高度,形成學術“山頭”或“山包”,但代價是犧牲科學共同體的整體創新能力,長久而言,也阻礙了科技自身的發展和進步。在完善基金資助方式以及人才培養上我們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雖然依舊有非常長的路要走,但是科研的未來是光明的。 所以,看到這些真正的大牛們依舊會為基金而發愁,是不是一瞬間就心里平衡了呢?錦上添花常有,雪中送炭很少,人之常情罷了。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15/cc00596045/ 催化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蔡曉燕/于濤AFM:S空位調節金屬Cu-Ga鍵促進光催化CO2還原為C2H4 2023年10月6日 Nature Energy:效率突破25%!寬帶隙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創新策略抑制相分離! 2024年4月17日 樓雄文等Angew.: 1+1>2! 原子分散的Ni/Co協同促進a-NiCo/NC高效電催化OER 2023年11月1日 ?哈工大Small: 酸性堿性都不怕,ZIF衍生的Fe1-N-C HNR實現高效穩定ORR 2022年11月11日 華科大夏寶玉/游波,最新Angew.!電催化CO2制環氧乙烷! 2023年9月19日 ?東華大學羅維/邱鵬鵬Angew:Fe5-Cu-N-mC實現高效的ORR 2023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