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發現的LiCoO2正極在今天的鋰離子電池市場仍占有一席之地。眾所周知,LiCoO2正極具有高的理論能量密度(274 mAh/g)、高的鋰離子及電子電導率、高的壓實密度。要充分發揮LiCoO2正極的儲鋰潛力,就要提高LiCoO2正極的充電截止電壓。
?
然而,LiCoO2正極在高電壓下的穩定性差,這是因為LiCoO2正極在高電壓下發生了以下不可逆變化:
1. 不可逆相變(O3→O1–O3);
2. 過渡金屬層發生滑移;
3. O3相發生結構坍塌;
4. 內應力引起裂紋產生及顆粒粉化;
5. 晶格氧脫出進一步引起相變,并帶來安全隱患;
6. 高價態Co/O引起電解液氧化副反應。
?
上述原因使LiCoO2正極發生不可逆容量衰減,使其庫倫效率下降。總之,由于LiCoO2正極在高電壓下不穩定,難以通過提高充電截止電壓的途徑提高LiCoO2正極的可逆比容量。
陽離子摻雜是提高LiCoO2正極高電壓穩定性的有效途徑。然而,過渡金屬陽離子在LiCoO2中的固溶度極低,且遠低于文獻報導的摻雜濃度。此外,實際工業摻雜濃度一般比科研采取的摻雜濃度低2-3個數量級。因此,需要重新考察摻雜離子在LiCoO2正極中所起到的真正作用。
為此,中科院物理所禹習謙、李泓團隊連同美國SAL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Yijin Liu等(共同通訊作者)向LiCoO2正極中共摻雜Ti、Mg、Al(每種摻雜元素的質量分數都是0.1 wt%),在低摻雜量下研究各摻雜元素的作用。
?
?
研究發現,Al和Mg均能摻入LiCoO2晶格,并能抑制高電壓下的相變。而Ti即使在低至痕量的摻雜濃度下也不能摻入LiCoO2晶格,而是偏聚在LiCoO2顆粒的表面或晶界,引起表面結構優化,并加快表面鋰離子擴散,有利于內應力均勻分布。此外,偏聚在表面和晶界的Ti原子也能降低表面氧原子的氧化還原活性,減少電極-電解液界面的副反應。
?
DFT表明,痕量Ti、Mg、Al共摻雜通過調控LiCoO2正極的微觀結構及電子結構,提高了LiCoO2正極在高電壓下的穩定性。
?
該工作以“Trace doping of multiple elements enables stable battery cycling of LiCoO2 at 4.6 V ”為標題于2019年6月17日發表在國際頂刊Nature Energy上。
Trace doping of multiple elements enables stable battery cycling of LiCoO2 at 4.6?V (Nature Energy, 2019,DOI: 10.1038/s41560-019-0409-z)
原文鏈接:http://feeds.nature.com/~r/nenergy/rss/current/~3/f47ofzZ5GcY/s41560-019-0409-z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16/79f50e3b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