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博士生,“降格”成碩士! 2023年11月17日 下午3:12 ? 頭條, 話題 ? 閱讀 15 來源?|?軟科 近日,北京青年報對幾位主動選擇“博士轉碩士”同學的采訪引發熱議,直博生這一群體再度進入大眾視野。 直博,正在成為當下研究生招生中引人注目的一股熱潮。“直博生”可以跳過碩士階段直接進入博士階段,花費更少的時間就能取得博士學位。一般能夠獲得直博資格的學生,都是本科專業中的佼佼者,自帶學霸、有天賦等光環。 然而現實卻并不如常人想像的那樣,更高的起點下,也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芒的背后是充滿荊棘的求學路。 直博生,沒那么容易 如果給“直博”熱潮尋找一個原點,應是2020年9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領域招收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辦法。 2021年,北京和上海相繼發布研究生改革的相關意見,均提到建立拔尖創新人才早發現、早培育機制,精準遴選科研“好苗子”,擴大直博和碩博連讀比例;10月,教育部在答復相關提案時表示,正在就“擴大推免直博升學比例”的相關建議積極開展調研,擬進一步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同年,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也隨即跟進,官宣進一步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 不過,在擴招的同時,博士生畢業的門檻也在不斷提高。一名博士生若想順利畢業,需要修讀一定量的課程,參加必需的學術實踐活動,跨過中期考核、論文開題、寫作、預答辯、論文審查和論文答辯等多道坎,才能拿到“沉甸甸”的博士畢業證書。 如此之下,延期畢業,逐漸成為常態化現象。 2022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羅永章提到,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例,直博生平均在讀5.5年,已超過規定年限,延期的博士生超過半數。 雖然同為長周期貫通培養模式,但相比于碩博連讀的同學來說,直博生們本科畢業后便直接進入了攻讀博士學位階段,這一跳,不單單是時間上的縮減,還隱藏著培養過程縮短所帶來的“隱患”。 當一名本科生在沒有經過碩士階段訓練的情況下,以直博生身份進入課題組,一定程度上算“科研小白”,其在學術基礎和知識結構上會與傳統博士生有差距,在“漫長”的研究生涯中,能否保持恒久的探索激情也要打個問號。南開大學周其林教授也曾表示:“許多學生把科學研究想得很美很浪漫,一旦他們真的進入實驗室就不這么想了。開始做研究之后,各種困難會不可避免地撲面而來。” 在北京青年報的采訪中,幾位主動“轉碩”的直博生也直言熬不下去了,他們中有的跟不上博士階段的學習節奏,逐漸陷入長期“延畢”的境地;有的每天耗在實驗室卻做不出課題,發成果希望渺茫,研究工作進展緩慢;有的人慢慢發現,直博并不能幫助自己走上規劃好的道路,反而漸行漸遠……這些種種,都成為了壓倒直博生們的稻草。 從被動退出,到主動分流 為了避免不適合繼續攻讀博士的同學“一條路走到黑”,近年來,教育部和各大高校開始探索博士分流的機制,給了博士生能進能退的通道。 所謂分流,是指在培養過程中,對研究生進行考核、篩選、分流和淘汰,對于不適合繼續進行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學生,在畢業與退學之間提供多種出路方式,其中就包括向較低一級分流培養,即博轉碩。 2020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強調要“加大分流力度,對不適合繼續攻讀學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暢通分流選擇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碩士學位授予標準的可授予碩士學位”。 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陸續出臺了博士生分流制度的相關文件。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在《博士研究生轉為碩士研究生培養管理辦法》中明確,當博士研究生在培養過程中,確因科研能力等原因,經導師確認并主動提出不宜繼續按博士研究生標準培養者,可申請轉碩。 復旦大學在《博士研究生培養分流退出實施辦法》中指出,直博生分流轉為碩士生后,最長學習年限按碩士生學籍規定執行;申請轉為攻讀碩士學位時,已就讀滿5年的,須在轉為碩士生后1年內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答辯。 從因超過最高年限、成績不達標等因素無法畢業而被學校清退,到轉為碩士繼續學習的主動分流,對選擇轉碩的博士生來說,這并非是逃避,而是一種降低沉沒成本,選擇其他更適合自己道路的積極面對。 不過,鑒于博士生多樣的分流需求,不少學者認為目前的博士生分流模式還有可改進的空間。 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陳新忠認為高校可試行博士生試讀制度,還應打破分流申請的時段、形式限制,適當延長申請時間、延緩時機、增加開放分流申請的次數,同時探索更換導師、更換專業方向、學博與專博互轉等分流形式,幫助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分流。 讓“留下的人”通過分流的制度化約束與激勵,激發其學習熱情和潛能,督促其更好地完成學業和科研任務;“流出的人”則能有更多的選擇。 讀博恰如一座圍城,里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在北青報的采訪中,那幾位主動轉碩的直博生,有人選擇走向職場,有人再次申博。對于在讀博士生來說,上下求索的過程是艱苦而孤獨的,也許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在科研道路上走到底,選擇其他道路也不代表人生的失敗,而是“多元成才”的體現,適時的“以退為進”或許能找到更適合自身發展的人生軌道。 原創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17/886c233721/ 電池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潘鋒/楊培華/褚衛國AM:仿建筑榫卯結構穩定NCM811正極 2023年10月7日 頂刊預定!17位院士領銜,這本國產新刊正式創刊出版 2023年11月4日 譚海仁教授Nature Energy:刷新無機鈣鈦礦電池記錄! 2023年10月9日 腦洞大開,這篇Nature子刊用鉆石和氫氣生產甲烷! 2023年10月10日 ?中南AEM:通過氫鍵增強效應削弱水活性,實現快速超穩定的鋅金屬負極 2023年10月15日 劉志亮AM:功能化MOF作為單離子導電電解質實現高性能固態電池 2023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