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原子催化劑(SACs)具有極高的原子利用率、優異的催化性能而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目前所探究的SACs仍然存在低載量、弱相互作用以及催化機制不清晰等挑戰,限制了SACs的發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Luan Deyan、樓雄文教授等人合理設計和合成了一種具有空心棱柱體結構、含有原子分散Ni/Co雙位點的N摻雜碳電催化劑,標記為a-NiCo/NC。得益于原子分散的雙金屬Ni/Co位點及其協同作用,制備的a-NiCo/NC樣品對析氧反應(OER)表現出了增強的反應動力學與優越的電催化活性。此外,DFT計算表明,異核成對的Ni/Co雙位點存在強的協同作用,進一步優化了電子結構,降低了反應能壘,從而促進了OER。
相關工作以Highly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Over Atomically Dispersed Synergistic Ni/Co Dual Sites為題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論文。
值得注意的是,也是樓老師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的第77篇研究工作!前期報道可見:他,剛剛發表第76篇Angew!

圖1. a-NiCo/NC的合成示意圖
本文通過多步模板法,結合原子遷移捕獲過程,合理地設計和合成了一種具有空心棱柱體結構、含有原子分散Ni/Co雙位點的N摻雜碳電催化劑,標記為a-NiCo/NC。在具有空心棱柱體結構的N摻雜碳中,通過精心控制NiCo納米顆粒的原子化過程,確保了金屬位點的原子均勻分散。
首先,合成了具有棱柱體結構的NiCo基氫氧化物作為前驅體。然后在堿性環境下,通過自聚合,在棱柱表面均勻生長一層薄薄的聚多巴胺(PDA)。然后,將復合物進一步置于水溶液中、在加熱條件下進行刻蝕,產生空心結構。后續對空心NiCo前驅體/PDA進行低溫碳化,并在酸性溶液中去除過量的金屬顆粒,得到NiCo NPs/NC樣品。隨后,經過高溫處理,這些NiCo NPs可以通過原子遷移、捕獲過程,最終形成a-NiCo/NC。

圖2. 形態和結構特征
FESEM圖像顯示NiCo NPs/NC的棱柱體結構保持完好。TEM圖像和XRD分析表明,NiCo NPs被封裝成空心NC中。經過原子遷移、捕獲過程后,這些NiCo NPs消失,形成a-NiCo/NC。a-NiCo/NC的HAADF-STEM圖像和對應的元素映射圖顯示,原子分散的Ni和Co元素均勻分布在整個空心NC中。像差校正HAADF-STEM圖像中的高密度亮點證實了a-NiCo/NC催化劑中Ni和Co位點的原子分散。同時,根據橙色虛線圈出的大量原子對,這意味著可能形成了Ni/Co雙金屬位點。

圖3. 催化劑的結構表征
Co與Ni的K邊FT-EXAFS譜圖顯示,在a-NiCo/NC中,位于1.42 ?與1.47 ?出現主峰,對應Ni-N鍵和Co-N鍵配位,表明存在原子分散的Ni和Co原子。而且,與Ni箔中的Ni-Ni鍵、Co箔中的Co-Co鍵相比,位于2.23 ?處的吸收峰發生一定偏移,對應Ni-Co配位,證實了a-NiCo/NC中存在異核Ni-Co雙位點。

圖4. 電催化OER性能
以NiCo NPs/NC、a-Ni/NC、a-Co/NC和商業RuO2催化劑為對照樣品,在1.0 M KOH溶液中進行電催化OER性能測試。LSV曲線顯示,a-NiCo/NC樣品的起始過電位(η0)最小,約為198 mV,在整個應用電位范圍內電流密度一直保持最高。a-NiCo/NC樣品在10和50 mA cm-2的電流密度下,過電位分別為252和282 mV,優于對照樣品。a-NiCo/NC的催化活性遠高于NiCo NPs/NC,驗證了a-NiCo/NC中N和雙金屬位點的強相互作用,有利于促進OER。另一方面,與a-Ni/NC和a-Co/NC相比,a-NiCo/NC的過電位顯著降低,表明Ni和Co原子之間具有協同催化作用。

圖5. DFT計算
為了進一步探索Ni/Co雙位點協同作用對OER活性的促進作用,進行了一些DFT計算。根據XAFS分析與HAADF-STEM圖像,建立了Ni/Co雙金屬位點模型(NiCoN6)和兩個單金屬位點模型(Ni-N4、Co-N4)。首先,總態密度(DOS)分析表明,與a-Ni/NC和a-Co/NC相比,a-NiCo/NC的帶隙降低了很多。這表明a-NiCo/NC中電子導電性的提高,有利于OER過程中的電荷轉移,從而改善OER動力學。同時,計算得到的偏態密度(PDOS)表明,a-NiCo/NC的Ni 3d和Co 3d在-4至2 eV的范圍內都有大量的電子密度,表明Ni和Co原子之間存在較強的電子耦合。此外,當形成Ni/Co雙位點后,a-NiCo/NC的Co和Ni的d帶中心明顯更加靠近費米能級。
計算了每個基本步驟的自由能,得到了速率決定步驟(RDS),并計算了OER過程中的極限反應勢壘。計算結果表明,a-Ni/NC和a-Co/NC的RDS均為*O的形成,而a-NiCo/NC的RDS為*OOH的形成。a-NiCo/NC的總反應過電位(0.34 V)遠小于a-Ni/NC (0.42 V)和aCo/NC (0.49 V),表明a-NiCo/NC的OER活性增強。基于RDS分析,a-NiCo/NC具有最優的理論OER性能,從而提出了其最有利的OER路徑。上述理論計算結果表明,異核Ni-Co原子對通過產生的強協同作用,可以調節活性中心的電子結構,進一步降低OER的反應能壘,從而提高OER活性。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Over Atomically Dispersed?Synergistic Ni/Co Dual Site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22.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207537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18/f60d784b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