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成年小嫩xb,嫰bbb槡bbbb槡bbbb,免费无人区码卡密,成全高清mv电影免费观看

男導師的妻子叫“師母”,那么女導師的丈夫該怎么稱呼?

來源?|?《現代語文》、學術志
語言是反映社會文化的鏡子,社會的發展變遷在語言上也體現得較為明顯,尤其是在稱謂語方面。在日常交際中,研究生見到男導師的妻子,可以稱呼為“師母”“師娘”;而見到女導師的丈夫,在對他不熟悉的情況下,卻通常不知如何稱呼。背稱時,可以說“某某老師的丈夫”,但在面稱時則缺乏合適的稱謂詞,有時未免尷尬。這就是所謂的“社會稱謂的缺位現象”(郭熙,1997)。
稱謂語作為語言系統的一部分,是社會組成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目前學界對“稱謂語”和“稱呼語”這兩個術語概念的關系尚存爭議,本文采用李明潔(1997)的觀點,即稱謂語包含稱呼語,對二者不作區分。學界通常將稱謂語分為親屬稱謂語和社會稱謂語。陳建民(1986)認為,由于社會的進步和人們觀念的更新,一些社交場合缺少一些確切、得體的稱謂,形成了社交稱謂中的“缺環現象”。
關于漢語的社交稱謂缺位現象,不少學者已有所探討,如陳建民(1990)、郭熙(1997)、祝克懿(2004)、胡明揚(2011)等。在如何稱呼女老師的丈夫問題上,崔顯軍(2009)、黃中和(1991)、逸典(1992)、呂為光(2015)等也從微觀角度對這一缺位現象進行了探究。總的來看,已有論述或距今年代較遠而缺乏新的進展,或對某一“補位”形式進行微觀分析,而橫向研究尚存有一定空間。因此,本文力圖對與“師母”對應的社會稱謂語的缺位現象進行分析,并嘗試對可能的選擇項作進一步的探討。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的語料來源主要包括北京大學CCL語料庫、北京語言大學BCC語料庫與讀秀學術搜索數據庫。
男導師的妻子叫“師母”,那么女導師的丈夫該怎么稱呼?
男導師的妻子叫“師母”,那么女導師的丈夫該怎么稱呼?
“老師的丈夫”稱謂缺位探討
在現代漢語中,對女老師的丈夫的稱謂存在缺位現象。關于這一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學者關注,但當時還未十分突出。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走上社會舞臺,她們丈夫的稱呼語缺位問題也日益凸顯,這一點在高校女教師那里體現得特別明顯。
1999年以來,我國高校大幅擴招,高校教師隊伍迅速擴張,高校專任女教師數量也大幅上揚。根據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統計年鑒》,高校教師規模從1999年前5年的40萬左右,到2015年已達157萬,其中,專任女教師的比例從37.35%提升至48.62%。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時代女性逐步實現社會角色的轉換,承擔起多元化的角色。
社會發展的變遷,女性角色的轉換,也帶來一些十分實際的問題。比如在現實交際中,對初次見面的女老師的丈夫應如何稱呼?如果不知如何稱呼對方,交際活動便難以展開;如果采取不合適的稱呼,交際雙方都會感到十分別扭。因此,重視這一“缺位”現象、探討出合適的“補位”形式是十分必要的。
我們不妨先來探究一下這一“缺位”現象產生的外部原因與內部原因。
就外部原因而言,女老師的丈夫的稱謂存在缺位應與漢民族的傳統文化心理、倫理觀念有關。
男導師的妻子叫“師母”,那么女導師的丈夫該怎么稱呼?
眾所周知,語言反映并體現著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它不僅包含著某一特定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也蘊含著整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這一缺位現象的原因,首先是因為漢民族的傳統文化與倫理道德觀念,這也是目前學界比較普遍認同的觀點。
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血緣家族為核心的宗法社會,個人地位通常取決于在家族中的身份。《列子·天瑞》云:“男女之別,男尊女卑。”在封建社會的漫長進程中,從農業勞動的“男耕女織”到家庭角色的“男主女從”,都可見出男性是當時社會生活的主導者、生產活動的提供者,而女性承擔的社會角色很少,更多的是被動參與和接受。封建社會實施的是等級森嚴的專制制度,女性長期處于這種制度的最低層,沒有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權力與機會。再加上“三綱五常”“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灌輸與熏染,進一步從意識形態上確立了男性(父權/夫權)的中心地位。
男導師的妻子叫“師母”,那么女導師的丈夫該怎么稱呼?
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只是作為家庭的依附品或男子的附屬品而存在,“先生”“老師”一類的社會職務也只能由男性來承擔。因此,在傳統的社會稱謂系統中,將男性老師的配偶稱為“師母”可謂是司空見慣,卻見不到對應的女性老師配偶的稱謂語。
與此同時,由于傳統社會強調“親疏不同”“內外有別”漢民族對家庭觀念格外重視。在這一觀念影響下,形成了一套發達的親屬稱謂語系統,而社會稱謂語卻較為薄弱。隨著時代的進步,女性逐漸從封建專制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從單一的家庭屬性轉變為家庭屬性與社會屬性的雙相結合,在社會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可以說,正是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觀念、社會分工的性別偏見、傳統家庭的性別差異以及歷史的慣性發展等原因,導致了與“師母”對應的社會稱謂缺位現象。
就內部原因而言,女老師的丈夫的稱謂存在缺位還與“師母”的構詞及語義特征有關。
在漢語稱謂語系統中,表示家族或親戚中的長輩女子的稱謂語有“祖母”“伯母”“姑母”“姨母”“舅母”等。下面,就把這些親屬稱謂語在辭書中的語義解釋進行一下對比,并與“師母”作比較分析。我們選取的辭書分別是《親屬稱呼辭典》(1986)、《古今稱謂語詞典》(1988)、《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具體如表1所示:
男導師的妻子叫“師母”,那么女導師的丈夫該怎么稱呼?
我們可以將漢語親屬稱謂語中表示女性長輩的“X+ 母”結構分為兩類,進行義素分析,并歸納如下:
祖母 :[+ 女性 ] [+ 家族或親戚 ] [+ 長輩 ] [+父親的母親 ] [+ 稱呼 ]
姑母 :[+ 女性 ] [+ 家族或親戚 ] [+ 長輩 ] [+父親的姐妹 ] [+ 稱呼 ]
姨母 :[+ 女性 ] [+ 家族或親戚 ] [+ 長輩 ] [+母親的姐妹 ] [+ 稱呼 ]
伯母 :[+ 女性 ] [+ 家族或親戚 ] [+ 長輩 ] [+父親兄弟的配偶 ] [+ 稱呼 ]
舅母 :[+ 女性 ] [+ 家族或親戚 ] [+ 長輩 ] [+母親兄弟的配偶 ] [+ 稱呼 ]
中國傳統社會一向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從“天地君親師”的排序中,足以見出師生關系的重要性與緊密化。俗語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從中也可看出,師生關系向來是與親屬系統中的父子關系相提并論的。
既然將老師視為“父親”是天經地義的,那么,將老師的妻子視為“母親”也就理所應當。我們接著再看“師母”的語義特征。在這一稱謂中,“母”既能表示性別,也能表示輩分;它作為語素“師”的后綴,表明是與老師相關的稱謂。如前所述,傳統社會中,男性老師占據絕對優勢,并產生了“視師如父”的觀念,因此,“師母”一詞的語義特征與“伯母”“舅母”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我們也可以按照“伯母”“舅母”的結構對它進行義素分析:
師母:[+女性] [+擬家族] [+長輩] [+男性老師的配偶] [+稱呼]
就此來說,“師母”與“伯母”“舅母”這些親屬稱謂語極為相似,我們可以將它看作是一個“擬親屬”稱謂詞。同時,從語義分析上看,“師母”一詞是以家庭屬性為主要標志,卻未能顯示出其社會身份的屬性。與男教師的妻子以家庭屬性為主要標志有所不同,女教師的丈夫則是以社會屬性為主要標志。在一定意義上說,“師母”一詞的產生體現了身份屬性(家庭成員)與凸顯屬性(家庭性)的一致性;而女教師的丈夫則因為身份屬性(家庭成員)和凸顯屬性(社會性、職業性)的雙重性或矛盾性,從而導致了這一缺位現象的產生。
男導師的妻子叫“師母”,那么女導師的丈夫該怎么稱呼?
已有補位方式的探討
語言系統中既然有缺位現象的出現,它也自然會出現新的詞匯來進行補位。崔顯軍(2009)指出,所謂補位是指把空缺的面稱填補起來,從而促成面稱的對稱,以便于交際。下面就從語義結構角度出發,對已有的幾種補位方式分別進行分析。
男導師的妻子叫“師母”,那么女導師的丈夫該怎么稱呼?
(一)師父/師爹/師爸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的解釋,“師母”是“稱自己的老師的妻子或師傅的妻子”。從語義結構角度看,如果要選擇與之語義、結構同等的稱謂,則應是“師父/師爹/師爸”。這些稱謂語的義素分析如下:
師父/師爹/師爸:[+男性] [+擬家族] [+父輩] [+稱呼]
1.師父
從詞義構造來看,“師父”是與“師母”最為對稱的。《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表示家族或親戚中的長輩男子的稱謂詞有“祖父”“伯父”“舅父”等,該詞典對“師父”的解釋是:“①對師傅(工、商、戲劇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的尊稱;②對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稱。”同時,它同“師母”一樣,符合從親屬稱謂到社會稱謂的類推性。
因此,牟云峰(2005)認為,今后可能會出現將“師父”的原有語義轉移給“師傅”后,仍用“師父”來對該稱謂進行補位。不過,從語言運用實際來看,“師父”一詞已有的核心義項占主導地位,而且認可度高。就此而言,以“師父”來專門稱呼“女教師的愛人”顯然缺乏現實基礎,這種舊詞語義轉移后復用的可能性很小。
2.師爹
“師爹”的稱呼并不是新出現的,通過語料庫搜索,我們發現,有的把“業師的父親”稱為“師爹”,也有的把年長的老師敬稱為“師爹”。例如:
(1)他師父的老爸,現在雖然年已耄耋,精神卻很旺健……八斤毛幾次來師父處討教生意,師爹就來插一腳。(《高原守護神》)
(2)鏡清老師教書育人,碩果累累,桃李滿天下,被師生們尊為“師爹”。(《太湖文史資料》)
汪大昌(2013)曾提到,《北京晚報》報道某演員去給師傅拜年,師傅本人是女性,師傅的丈夫被叫做“師爹”。我們在語料庫中也查到“師爹”作為“女老師的愛人”用法,不過僅有少數幾例。例如:
(3)后來,跟一個古代文學專業的博士同學談起,她說“你師爹的名氣可是一點也不亞于錢老師的”,我這才意識到董老師遠比我了解的更有學問、更有名望。(《董治安先生紀念文集·儒風道骨 君子氣象》)
(4)“那我師爹呢?他晚上自己吃飯嗎?” (《和學生一起成長》)
(5)因愛麗絲老師的關系,所以對這位口碑不佳的師爹,我向來破天荒地敬重幾分。(《再見,狐貍——狐貍的煩惱》)
通過對語料庫的查詢,我們發現,雖然有“師爹”作為“女老師的愛人”的用法,但并不占優勢地位。在數據庫搜集到的302條用例中,以前兩項為核心義項,因此,“師爹”更適合用于年長的老師。同時,“師爹”還容易讓人聯想到“干爹”,近年來“干爹”一詞受到某些網絡事件的影響,出現一定的世俗化、污名化、貶義化傾向,因此,將“女教師的愛人”稱作“師爹”,也有些不合適。
3.師爸
“師爸”作為臨時組配項,口語感較強。語料庫中未見表示“女老師的愛人”的義項,僅見表示師父/師傅或師父/師傅的父親的用法。例如:
(6)蔡華圃常受聘到一些文武場團社中去教館,當“師爸”,并以此為職業。(《中國曲藝志·廣西卷》)
“師爸”作為女老師的愛人的稱呼屬于新造詞,是隨著社會發展出現新的需求而臨時搭配起來的。應當說,用新詞來為新事物命名,是有其可取之處的。不過,“師爸”的稱呼不夠莊重、嚴肅,與高校教師“學為人師”的職業特點不符,因此,可接受度較低。
賈云竹(2015)基于《中國教育統計年鑒》數據的分析,指出,近15年來高校女教師呈現出三大特征:學歷逐漸走高、職稱結構上升、擔任導師占比提高。在高校女教師普遍年輕化的趨勢下,“師爸/師爹”的稱呼也由于年齡原因而受到一定限制。
從身份屬性來看,在傳統社會中,男性作為老師,妻子在家操持家務,是傳統的母親形象——她只有家庭屬性沒有社會屬性,所以師母是比較合適的稱呼。在現代社會中,女教師的愛人,不僅有其家庭屬性,也有自己的社會屬性(職業性),而且很多情況下其社會屬性更為突出。同時,女老師的愛人與學生的交際距離事實上是比較遠的,親密度較低,因此,“師父/師爹/師爸”這種凸顯家庭屬性、極具親密度的稱呼并不合適于進行補位。
男導師的妻子叫“師母”,那么女導師的丈夫該怎么稱呼?
(二)師丈/師夫/師公
能對女教師的丈夫進行補位的還有“師丈/師夫/師公”。這些稱謂語的義素分析如下:
師丈/師夫/師公:[+男性] [+擬家族或親戚] [+女教師的配偶] [+稱呼]
1.師丈
關于“師丈”這一稱呼,學界已有較為深入的研究。黃中和(1999)從已有親屬稱謂詞“姑丈”“姨丈”類推出“師丈”的稱呼。崔顯軍(2009)從歷史基礎、現實基礎、語料庫證實和電腦輸入詞形等諸多方面,證明了“師丈”補位的可行性。筆者通過BCC語料庫,搜索到37條“師丈”作為女老師的愛人的用法,出處為上一世紀九十年代的三部網絡小說,作者均為臺灣作家。針對女教師的愛人的面稱這一問題,筆者還對不同年齡段的臺灣同胞、港澳同胞與海外華人進行了調查,具體如表2所示:
男導師的妻子叫“師母”,那么女導師的丈夫該怎么稱呼?
男導師的妻子叫“師母”,那么女導師的丈夫該怎么稱呼?
從表2可以發現,在港澳臺地區與海外華人社會中,“師丈”的使用是有一定優勢的,尤其是在臺灣省、澳門特別行政區及馬來西亞等地,它具有較高的認可度和接受度。這表明“師丈”一詞在特定區域的確有比較濃厚的現實基礎和歷史依據。
不過,在中國內地,“師丈”這一稱謂主要在曲藝界比較流行。如著名評書藝術家連麗如先生的弟子梁彥稱連麗如的愛人為“師丈”。再如:
(7)“師丈,我覺得可以加一段。”這個小伙子叫李林,是林導演夫人何炳珠老師的學生,從小學過相聲,按照曲藝界的規矩,他管林導演叫“師丈”。(《京城藝事》)
呂為光(2015)指出,“師母”和“師丈”這兩個對位的稱謂,由于選擇的指示視點不同,造成了二者的生成機制不同,并從語言潛顯理論對“師丈”這一稱謂沒有通行的原因進行了闡釋。我們認為,“師丈”雖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卻并未通行的原因有二:一是“丈”存在歧義,現代漢語中的“丈”雖然有“姑丈”“姨丈”等表示女性親屬丈夫的稱謂,但“師丈”更普遍的認知是“對老僧的尊稱”,語料庫中也多是這一用法;二是“師丈”書面語意較濃,口語感弱,交際性不強,類似的“丈人”“岳丈”等稱謂,也多是用于背稱而非面稱。
2.師夫
“師夫”取“老師的丈夫”之義,語義明確,也不失敬意。不過,它屬于臨時組配詞,詞典和語料庫中都未見用例。王文娟(2018)認為,“師夫”容易同“師父”“師傅”在讀音上出現混淆。同時,從身份屬性上看,“夫”“丈”等詞凸顯的是老師的丈夫的家庭屬性,不太符合現代男人的社會性、職業性特征。因此,“師夫”這一稱謂也很難推行。
3.師公
還有學者提出用“師公”作為“師母”的對應稱謂。從語素來看,“公”和“母”確實對稱,但此處的“母”并非是表示性別,而是取“母親”之義的擬親屬化稱謂,二者的指示點不同。我們發現,金庸的武俠小說也有用“師公”作為女性師父的丈夫的用例。例如:
(8)霍青桐見師父抱住師公不住垂淚,忙走過去,只見陳正德背上傷口中的血如泉涌,汩汩流出。(《書劍恩仇錄》)
(9)霍青桐坐在地下,見師父師公逐漸得手,甚是喜慰。(《書劍恩仇錄》)
這說明在20世紀50年代的香港華語社會,有用“師公”稱呼女性師父的丈夫的用法。但根據筆者對近三十年的文本搜索及對香港人的調查來看,目前香港社會已基本不使用這一稱呼。從社會認知角度來看,“師公”作為“師父的父親/師父的師父”的義項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因此,“師公”這一稱呼也不適合用來補位。
男導師的妻子叫“師母”,那么女導師的丈夫該怎么稱呼?
可能的補位形式探討
隨著女教師的比例逐年提升,現實的交際需求呼喚著一個新的形式來稱呼“老師的丈夫”。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不少學者提出了解決方案并在報紙期刊上呼吁,以期改善這一局面,但現實中卻遲遲沒有一個合適的稱謂來“補位”。從本質上說,這還是由于現有的稱謂詞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郭熙(1997)認為,漢語的社會稱謂將處于一種無序狀態,無序會自然走向有序,語言作為一種自足的系統會自動調整自己的社會稱謂體系。那么,是否應該不加干預任其發展呢?我們認為,這是需要加以引導的,但不一定要強制規定某一個稱謂詞作為標準用語。
就目前的實際狀況來看,針對已有補位選項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合適的補位詞的出現必須要滿足以下三個原則:第一,符合稱呼觀念平等化原則,注重人際關系的和諧;第二,符合大眾審美觀念,遵循禮貌原則;第三,符合經濟性原則,避免語音、語義歧義。
基于以上原則,我們認為,以下兩種稱謂語有潛力成為最終的補位形式:
1.零稱謂詞:您好
“零稱謂語”是指“喂”“你好”“不好意思”等招呼語。郝媛媛(2005)認為,在與陌生人初次交往中,可以把禮貌語言作為交際的起始語,這樣就避免了因找不到合適稱謂去稱呼對方的尷尬。這同樣適合初次見到女老師的丈夫的交際需求。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零稱謂語”都適合這一特定情形,而“您好”無疑是最適合的補位形式。相較于平輩用語“你好”,“您好”是尊稱,包含了對女老師的丈夫的尊重,能夠彌補零稱呼語指向不明、禮儀缺失的不足。
2.泛化稱謂詞:老師
“老師”本來是對從事教育行業的人員的稱謂,近些年來,由于社會發展及詞語本身等因素的影響,“老師”一詞的語義發生了泛化。在各種社交場合,“老師”一詞得到廣泛運用,幾乎各行各業的人士都可被稱作“老師”。從本質上看,大家仍然是將其視為一個特殊的敬稱來使用的。據筆者調查,在韓國的華人社會中,將女老師的愛人普遍稱為“老師”。因此,我們認為,在初次交際中,雖然無法確認女老師的愛人的職業是否為教師,但敬稱其為“老師”是符合文明禮貌和經濟實用原則的。
綜上所述,本文梳理了與“師母”對應的社會稱謂語缺位現象的研究現狀,從文化因素和構詞角度揭示了缺位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而探討了目前學界提出的與“師母”對應的社會稱謂語的“補位”選項,并試圖探討其可能的選擇路徑。我們認為,語言始終是處于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既有“缺位”現象的產生,也會出現合適的詞來進行“補位”。至于是否能如筆者所預測的那樣,“您好”“老師”兩種稱謂語能成為最終的補位形式,只能俟諸語言的發展了。

原創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20/1ec2cfa8e5/

(0)

相關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口市| 桑日县| 重庆市| 庆阳市| 微博| 安顺市| 洛宁县| 蒙自县| 乌拉特前旗| 台中市| 友谊县| 河东区| 尚志市| 乌什县| 静安区| 丹凤县| 泾源县| 大埔区| 屯门区| 德钦县| 泸水县| 常宁市| 北碚区| 南川市| 宜昌市| 潮州市| 平南县| 乡城县| 宁波市| 长春市| 杭锦后旗| 常熟市| 新民市| 怀安县| 景宁| 永靖县| 眉山市| 齐河县| 霍山县| 长岛县| 清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