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CO2電化學還原為高價值碳氫化合物和含氧化合物是一種儲存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技術。多種催化劑能夠催化CO2向CO的轉化,而CO的進一步還原幾乎只發生在Cu上,并且單組分銅催化劑具有烴類和含氧化合物的高過電勢和低法拉第效率。結合CO2在Au、Ag、單原子催化劑等上轉化為CO,在Cu上將CO進一步還原是實現高選擇性和高還原產物形成率的有前景的策略。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顧均課題組本總結了CO形成催化劑對Cu基串聯體系中Cu催化劑上形成深度還原產物的影響,探討了兩種催化劑的空間分布與CO傳質模式之間的相關性,并討論了CO傳質如何影響CO的利用效率和高度還原產物的形成率。
CO2到CO的過程和CO的進一步還原在串聯催化劑上解耦,因此,限制CO2超過2個電子的還原動力學的線性比例關系可以被打破。CO形成催化劑可以在Cu催化劑附近產生局部過飽和的CO,這有利于通過*CO在低過電位條件下二聚形成C-C鍵,并提高C2+產物的形成速率。
除了為Cu催化劑產生CO外,CO形成催化劑還可能通過一些間接的方式影響Cu的催化性能,包括調節Cu的電子結構、與Cu形成合金以及調節Cu催化劑附近的局部pH值,這些效應還可能提高某些C2+產物的選擇性和部分電流密度。CO從CO生成催化劑到Cu催化劑的傳質是CO2級聯還原的關鍵步驟。對于在一個顆粒上具有兩種催化位點的催化劑,包括合金、異質結構和一種金屬在另一種金屬上的亞單層或島,*CO中間體的表面傳輸是可能的。
當CO傳質遵循解吸-擴散-再吸附策略時,將Cu催化劑置于CO通量下游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CO的利用效率,從而提高深度還原產物的FE。以CO形成催化劑為核、多孔Cu作為殼的核殼結構就是一個例子,因為從核產生的所有CO分子都必須通過殼催化劑擴散;而反向結構,被CO形成催化劑包圍的Cu NPs,通常對CO的選擇性較高,對串聯還原產物的選擇性較低。
在反向結構中,Cu NPs附近的局部CO濃度應該高于包裹CO形成催化劑的Cu殼中的濃度,從而導致C2+的形成速率更高。最后,GDE上CO2和CO的擴散方向與浸入溶液中的電極上的擴散方向相反,在微孔層上沉積Cu和在Cu上形成CO的催化劑有利于Cu層中所形成的CO的轉化。此外,在GDE后面有氣流通道的電池中,將CO形成催化劑放置在入口段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CO的利用效率。
Designing Cu-Based Tandem Catalysts for CO2 Electroreduction Based on Mass Transport of CO Intermediate. ACS Catalysis, 2022. DOI:?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21/b2b0a644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