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材料學網
清華教授程代展深夜發文《昨夜無眠,為了一個學生》,大家看到這篇文章的第一感覺便是會對如今高學歷人才就業問題產生難以置信的感覺。


這篇文章是程教授在挽留一個想要去當老師的博士生失敗后所寫,程教授難以明白的是為什么現在將要成為科學家的人卻去選擇做中學老師。看到這里內心難免唏噓,清北博士,數十年的信息培養,臨了卻去做了中學老師,真是大材小用,況且現在也成了一個普遍現象。畢竟像“北大掃地僧”韋東奕那樣的人不多。

學生直言:“做科研太累了,沒興趣,不想做了”,其實大家想一想,做科研的確是枯燥、乏味的,可能有無數次失敗,可能有無數次不成功。但有結果出名的機會,只有那么一次。搞學術研究就是這樣磨練人的意志力。
很多搞學術研究的人,都是半途而廢了。選擇加入有編制、穩定的工作崗位。做科研收入微薄,只能靠學校給的部分補貼或者導師給的一點薪資度日,基本開銷有時候都會是問題,與銀行、企業這樣的機構所提供的薪資沒法比較。

這位要去做中學教師的博士生,難道一開始沒有夢想。沒有熱情嗎?并不是,投身科研的人,哪一個一開始不是滿腔熱血?只是被時光慢慢消耗完了,被生活慢慢撫平罷了。搞學術、搞科研可見有多么孤獨,可見對人的意志力有多大的消耗。
難道這位博士生選擇有錯嗎?在我看來這件事情不一定誰對誰錯,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選擇,教授挽留學生,是因為看到了學生的個人能力,是看到了學生能成為科學家、學者的潛質。學生選擇放棄科研,撿起生活也不能說不對。只是找到了感覺更加適合自己的道路。

在咱們國家,科研學者收入比不上明星,沒到一定級別收入更是微薄。也許一開始選擇這些搞科研方向的專業是因為喜歡,是因為夢想,是因為要做一個純粹的學者,但是畢竟夢想不能當飯吃,再高的神也是需要生活下去的。
從一個學者轉換為一個中學老師,他只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出了選擇。況且,轉換為一個教育中工作者,也是搞學術研究的人另外一個方向,國家需要人才,去培養人才也是沒錯的。教授的挽留是因為他是一位學者,一位純粹的學者,他感覺博士生去做中學老師是一種資源浪費。雙方都沒有錯,只是選擇的方向不同罷了。

有的人說:可惜,說他這種背景,再過幾年妥妥的教授,現在放棄太早了。也有的人說吃飯最重要,生活都成問題了,憑理想活著嗎?
“北大掃地僧”韋東奕為什么能夠堅持在學術科研方向?那是因為家庭條件,要知道選擇這個經濟化社會,窮人是搞不起研究的,“韋神”的父母都是高知份子,家庭條件殷實,而這位博士生同樣也是搞數學,但家庭條件并不是很好。
北大的黃金一代,五分之四的人都在國外做大學教授,國內人才流失那么嚴重,除了社會層面對科研人員的收入分配不均,還有就是環境問題,給學者的壓力太大!
以上文章純屬個人觀點,如果與您看法不一致,還希望海涵。
以下是網友評論:
原創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22/fb475592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