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衛視深視新聞、人民日報客戶端、深圳發布、學術志11月21日上午在光明云谷國際會議中心由顏寧擔任創始院長的深圳醫學科學院正式成立!(圖片來源:人民日報)由顏寧擔任創始院長的深圳醫學科學院今天上午在深圳市光明云谷國際會議中心宣告成立。▍深圳醫學科學院正式成立,顏寧發表現場致辭11月21日上午,在深圳市光明云谷國際會議中心,中科院院士韓啟德、王志珍、陳竺,深圳市委副書記、市長覃偉中和顏寧共同為深圳醫學科學院揭牌。顏寧在現場致辭中表示,很慶幸在“夢想之都”一步一腳印筑夢,一畫一成圖逐夢,也很高興過去一年在光明科學城“向光而行”。“回望過去一年,我們以行勝于言的決心完成了一項項的籌建工作。我在驚嘆于深圳速度的同時,也深深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深圳溫度。”深圳醫學科學院將以探索鼓勵源頭創新的新機制、引進與培養高水平人才為重要使命,堅持健康優先、專注前沿、共建共享、先行先試的原則,打造生物醫藥的東方大灣區。顏寧說。(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顏寧在深圳醫學科學院成立大會現場發表致辭。深圳衛視記者陳楠/攝)“深圳醫科院于2023年10月26日,經市委市政府批準正式去‘籌’,為了慶祝它的正式成立,我們準備了一系列慶祝活動,先是于10月30日至11月4日舉辦了一場高規格的國際生物醫學前沿學術研討會。其間,我們還舉辦了女科學家論壇,通過一場歡樂的學術半程馬拉松圓滿收官。”顏寧說。在現場,顏寧特別介紹了深圳醫科院的愿景與使命。深圳醫學科學院(Shenzhen Medical Academy of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簡稱SMART)是一家集醫學綜合研究、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于一體的高級學術機構。該院通過構建科技、人才、教育三位一體的創新高地,堅持需求和問題為導向,鼓勵源頭創新,聚焦前沿與應用,探索全新科研機制,匯聚全球高水平科學家,搭建國際一流醫學研究平臺,力爭建設成為立足深圳、帶動灣區、輻射全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醫學科技戰略機構。籌建一年來,深圳醫學科學院已具雛形,在專項資金管理、場地建設、人才引進與培養、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持續推進、穩步發展。顏寧表示,深圳醫學科學院將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團結協作,開拓創新,依托先進的科研技術,針對影響人類健康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以推動醫學科技的進步,更好地服務社會、造福人民。顏寧表示,“深圳醫科院在正式‘降生’前,世界正經歷著新冠大流行的挑戰;而與此同時,癌癥、心血管疾病等慢病的年輕化趨勢、人口老齡化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世界性健康難題,都對今天的我們提出了迫切的、前所未有的要求。深圳醫科院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描繪醫學科學院使命愿景,顏寧提出五個發展目標顏寧指出,深圳醫學科學院的使命是探索鼓勵源頭創新的新機制,引進與培養高水平人才,組織開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覆蓋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和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著力打通生命健康領域原始科技創新與臨床醫學科學研究之間的無形壁壘,為國家相關領域改革探索經驗。“通過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高地,建設生物醫藥的深圳,建設生物醫藥的東方大灣區,這是我們的愿景。”顏寧說。建設立足深圳、帶動灣區、輻射全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醫學科技戰略機構,應該怎么做?對此,顏寧有以下5點思考與籌劃:一是法定機構管理多元籌資。拓展科學研究的自由度和靈活度,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為探索全新機制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著力打通原始創新與臨床醫學之間的無形壁壘。為改革探索經驗,發揮深醫專項的杠桿撬動效應,實現衛生健康事業與生物醫藥產業夢幻聯動,構建醫教研產一體化協同模式。三是探索“醫師科學家”的途徑。打造臨床到科研的培養閉環,搭建臨床與科研之間的橋梁,以臨床實踐凝練科研課題,以科學研究應對臨床挑戰。四是全過程保障人才無憂,激發科學人員內驅力。堅持以人為本的支持理念,設立“SMART Investigator Program(即深醫科研究員計劃),打造科研無憂環境。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全力投入創新。五是構建人才集聚創新、科教融匯發展新生態。設立光明致遠科技基金會,打通人才引進和支撐的最后100米,打造SMART Symposium,實現以會聚才。在致辭的最后,顏寧說:“我將與全體小伙伴一起團結協作,開拓創新,踐行全新機制,打造先行示范。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臨床救治為導向,出更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成果,這是我們的目標、愿景、使命。此刻我向各位鄭重承諾,行勝于言,不負重托。”
顏寧簡歷
顏寧,山東章丘人,1977年11月生, 2007年受聘清華大學醫學院擔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2012年獲得長聘教授資格,2013年成為拜耳講席教授。2017年受聘普林斯頓大學,成為首位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她主要致力于跨膜運輸蛋白的結構與機理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真核生物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和鈣離子通道等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理與病理意義跨膜蛋白的原子分辨率結構,為理解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及藥物開發提供了分子基礎。自2009年以來,顏寧作為通訊或者共同通訊作者發表學術研究論文近80篇,其中33篇發表于《細胞》、《自然》、《科學》。顏寧于2005年獲得Science/AAAS和GE Healthcare “青年科學家獎”(北美地區);2012年獲得美國HHMI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獎、“中國優秀青年女科學家獎”;2014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5年獲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并受聘長江講座教授(2018年終止);2016年成為戈登學術會議(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首位來自中國大陸地區的Alexander Cruickshank報告人;2018年獲亞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聯盟(FAOBMB)“卓越研究獎”;2019年獲得以色列魏斯曼研究所頒發的國際“女科學家獎”;2021年獲得國際生物物理協會頒發的Anatrace膜蛋白研究獎。2019年4月30日,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21年4月22日,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