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解質中,鋰離子去溶劑化及其在固體電解質界面的擴散,是限制石墨基鋰離子電池快充性能的兩大決定性步驟。
在此,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孫永明團隊研究了不同SEI組分對Li+去溶劑化的影響規律。結果顯示對Li+具有高親和能的SEI組分可以實現快速Li+的去溶劑化。具體而言,該工作結合分子動力學(MD)模擬和密度泛函理論(DFT)研究了常規SEI組分(包括有機成分、Li2O、Li2CO3和LiF)和Li3P對負極界面處Li+溶劑化結構的影響。
結果顯示,在所研究的SEI組分中,Li3P對Li+的親和能最強。根據MD結果,Li3P界面的內亥姆霍茲層(IHP)附近可以形成低溶劑分子配位數的Li+溶劑化鞘層,從而促進Li+快速去溶劑化。基于以上結果,作者利用S分子對P分子的“橋接”效應,在石墨表面構筑了超薄P包覆層,制備出“藍”石墨;電池首次循環時,“藍”石墨表面原位生成連續的晶態高離子導電性Li3P基SEI;LiNi0.6Co0.2Mn0.2O2 (NCM622)||“藍”石墨軟包電池具有快充性能(10分鐘和6分鐘可分別充滿91.2%和80%的電量)以及在快充條件下(6C, 10分鐘充電)優異的循環性能(~1 Ah,2000次循環,容量保持率82.9%)。
此外,作者還制作了~3 Ah的電池裝配到手機中用于驅動手機,10分鐘充電可實現90.3%電量,進一步證明了“藍”石墨是一種性能優異的快充鋰電池負極。
圖1. SEI結構表征
總之,該工作使用MD模擬和DFT計算系統研究了SEI組分對電極/電解液界面處Li+溶劑化結構的影響。結果發現,由于Li+和Li3P之間強的相互作用,在Li3P界面處IHP附近可以形成低溶劑分子配位數的Li+溶劑化結構。配合其高離子電導率特性,Li3P能夠有效促進Li+的去溶劑化和Li+在SEI中的遷移。
實驗上,作者開發了一種“藍”石墨負極材料,它在循環過程中能夠原位形成連續的晶態Li3P基SEI。Ah級的NCM622||“藍色”石墨軟包電池在大電流充電條件下具有優異的快速充電性能、穩定的循環性能和高的能量密度。
因此,該工作揭示不同界面組分對Li+溶劑化結構和SEI形成的影響規律,對快充負極SEI的設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圖2. NCM622||“藍”石墨疊片軟包電池的電化學性能
Fast-charging capability of graphite-based lithium-ion batteries enabled by Li3P-based crystalline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 Nature Energy 2023 DOI: 10.1038/s41560-023-01387-5
原創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23/94e7b7be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