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原子催化劑作為單原子催化劑的延伸,在優化本征動力學過程和多功能催化活性方面具備更明顯優勢。然而,如何對雙原子催化劑進行合理設計和開發,仍是當下的一個挑戰。針對以上問題,中國海洋大學黃明華教授聯合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江河清研究員和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Jinwoo Lee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提出了一種簡單雙溶劑浸漬配合熱處理法,實現了高效多功能雙原子催化劑(Co2-N-HCS-900)的開發。該制備方法具有較好的普適性,可延伸制備出超過20種同類型雙原子催化劑。作者通過理論模擬計算和精細表征分析,對催化劑中雙原子結構的形成機制和構效關系給出了深入的分析,為后續雙原子催化劑的發展提供了依據和有效策略。相關研究論文以“Developing a class of dual atom materials for multifunctional catalytic reactions”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研究背景發展綠氫技術對實現脫碳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如何利用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金屬空氣電池等)驅動電解水裝置,以實現高效穩定的氫氣供給是當下關注的熱點問題。氧還原反應(ORR),氧析出反應(OER)和析氫反應(HER)作為金屬空氣電池和電解水的核心過程,其緩慢的動力學過程所帶來的高過電位的問題,是制約能源轉換效率提升的瓶頸問題。近年來,單原子催化劑得益于其極高的原子利用率,被廣泛用于電催化領域的研究。然而,該類催化劑受限于僅有一種特定金屬原子,難以實現對多種反應過程中,不同中間體吸附狀態的調整和優化,因此也只表現出差強人意的多功能催化活性。開發具有相鄰原子的雙原子體系催化劑,能夠有效的實現原子間電子結構的調控,從而打破單原子催化劑單一催化活性的弊端,實現適用于不同催化反應的多功能催化劑的開發。圖文導讀作者首先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圖1),研究了金屬納米顆粒到單原子再到雙原子的結構轉變機制。其中,碳基底中,N元素的引入,能夠有效的促進金屬顆粒向單原子結構的轉變。隨后,兩個單原子自發轉變為更穩定的雙原子結構。差分電荷密度和吉布斯自由能等計算進一步證明了,雙原子結構相對于單原子而言具有更優的電子構型,有效地降低了ORR和OER過程的決速步能壘,同時也優化了HER過程中對氫中間體的吸附能。圖1. 理論模擬計算探究雙原子形成和性能提升機制基于上述理論計算研究,作者以Co2-N-HCS-900樣品為例,通過簡單的雙溶劑浸漬法配合后續高溫熱處理工藝,實現雙原子催化劑的成功制備,并通過球差HAADF-STEM和三維原子重疊高斯函數擬合圖進行了直觀表征和驗證(圖2)。此外,該合成方法還具備較好的拓展性和普適性,通過簡單更換金屬鹽的方法,還可實現其他包括Al2,Ca2,Ni2,CoFe,CoNi,FeZn在內等22種雙原子催化劑的制備(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