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據《2018年科學與工程指標》摘要編譯,后臺回復“307”免費獲取1060頁報告全文。
《科學與工程指標》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受美國國會委托組織撰寫的科技指標綜合分析報告,該系列報告不僅描述了美國科學、工程和技術相關指標在全球背景下的動態變化,還囊括了在全世界科學技術領域有重要影響的主要國家(地區)的科技指標數據以及國際合作與競爭勢態等方面的數據分析。
?

主要國家(地區)研發投入總量
研發投入是對知識增長與積累的投資,是創新的基礎,《科學與工程指標》中國家(地區)的研發投入指的是其全社會研發投入(Gross Expenditureson R&D,GERD)。
?
統計數據表明,全球研發投入繼續保持大幅增長,以購買力平價計算,2015年全球總研發投入高達19180億美元,這一數字在2000年僅為7220億美元,15年間全球研發的年均增長率為6.7%。
?
全球研發投入集中在北美、歐洲、東亞、東南亞 和南亞地區。
?
2015年,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研發投入總額占全球的28%(5350億美 元);
歐洲地區(包括28個歐盟成員國)占全球的22%(4150億美元);
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包括 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占全球的40%(7735億 美元);
全球研發投入剩余的10%分布在中東、南美、中亞、澳大利亞、大洋洲、非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
?
表1 主要國家(地區)研發投入總量(GERD) 及研發投入強度(GERD/GDP)
?
對比世界主要國家(地區)的研發投入(表1), 美國依舊是研發資金投入最多的國家,2015年以4970億美元的投入資金占全球總額的26%。中國以4090億美元的投入資金緊隨其后,占全球總額的21%,較歐盟整體的研發投入總量還高(3860億美 元)。日本(1700億美元,9%)和德國(1150億美元,6%)分別排名第3和第4。韓國(740億美元)、 法國(610億美元)、印度(500億美元)和英國(460億美元)的研發投入位于第三梯隊,占全球總額的 2%—4%。全球排名前15的其他7個國家(地區)分別為巴西、俄羅斯、臺灣、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西班牙。
?
美國和中國的研發投入總量幾乎占全球的一半(47%),排名前15名的國家(地區)占全球 的85%。
?
2000 — 2015年,全球研發投入總量增加了超過2.5倍,表明各國家(地區)之間知識密集型的經濟競爭增強。東亞、東南亞及南亞國家(地區)研發投入明顯增長,全球占比從2000年的25%增長至2015年的40%。中國作為較大新興經濟體保持著強有力的研發增長態勢,2000 — 2015年研發投入以13.9%的年均速率增長(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后為 12.0%),22000 — 2015年年15年間的增長量占全球總增長量的31%(3760億美元)。同時期,韓國和日本研發投入的年增長率分別為7.3%和3.9%,近10年的研發投入增長占全球總增量的5%(560億美元)和6%(710億美元)。
?
美國的研發投入量仍居世界首位,但其增長速率較為緩慢,2010—2015 年的平均增長速率為 4.0%,全球占比從2000年的37%下降至2015年的 26%。2010—2015年,歐盟國家研發投入總量的年均增長率為4.6%,但其投入總量的全球占比也從2000年的25%下降至2015年的20%。
?
主要國家(地區)研發投入強度
?
研發投入強度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研發創新程度的另一個重要指標,即全社會研發投入與國內生產 總值之比(GERD/GDP)。對比世界各個國家(地 區)的研發投入強度,盡管美國的研發投入量遠高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地區),但其研發投入強度在全球僅排第11位。2015年,以色列在研發投入強度排行榜上位列榜首,占比為4.3%。韓國自19世紀90年代 末以來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已成為世界上研發投入強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占比為4.2%,名列第2。瑞士排名第3,研發投入占比為3.4%。日本名列第4, 占比為3.3%。其他一些研發投入強度較高的國家 (地區)分別為瑞典(3.3%)、奧地利(3.1%)、臺灣 (3.1%)、丹麥(3.0%)、德國(2.9%)、芬蘭(2.9%)。 美國在2015 年的排名有所下降,位列第11 位 (2.7%)。排名前15的國家(地區)還包括法國 (2.2%)、中國(2.1%)、英國(1.7%)和印度 (0.6%)。2000—2015年研發投入強度增加速度最快的兩個國家是中國和韓國,中國從2000 年的 0.9% 增加至2.1%,韓國從2.2%增加至4.2%。 歐盟整體的研發投入強度從2000年的1.7%提高 至2015年的約2.0%。
?
主要國家(地區)研發經費來源及執行部門
?
企業既是各國家(地區)研發投入的主要來源又是主要執行者(表2)。2015年,美國企業執行比率占研發總支出的72%,中國、日本、韓國、德國、法國 及英國研發支出的企業執行比率分別為77%、 79%、78%、69%、65%和66%,印度僅為44%。
?
政府是研發經費投入的第二個主要執行者。 2015年,美國政府的研發投入約占全國總量的 11%,主要由聯邦政府投入,少量由非聯邦政府(州) 投入。與較低的企業投入相反,印度政府的研發入份額遠遠高于其他國家,高達53%。中國這一參數高于美國,政府投入占全國投入總量的16%。其次分別為德國(14%)、法國(13%)、韓國(12%)、日 本(8%)和英國(7%)。
?
高等教育部門的研發投入在主要國家(地區)研發投入總額所占比例間于4%—26%。2015年,法 國為20%、英國26%、德國17%、美國13%、日本 12%、韓國9%、中國7%,印度最低為4%。
?
表2 2015年主要國家研發投入的執行部門及來源
統計數據表明,企業是研發資金的主要來源(表 2)(無印度的資金來源數據)。2015年,美國62%的 研發經費來源于本土企業,中國、日本和韓國的比例較高,分別占75%、78%和75%。另外,德國的這一 比例為66%,英國較低為48%。
?
政府部門的資助是第二個重要的資金來源。法國是幾個國家中政府投入最多的國家,比例達 35%,美國政府投入占比26%,德國、英國、韓國、中國的這一比例分別為28%、28%和24%及21%,日 本政府科研投入的全國占比最低,僅為15.4%。
?
海外支持包括來自國外的企業、大學、政府、非營利組織和其他組織的資金。2015年,英國18%的研發經費來源于海外,其次為法國(8%)、德國(6%) 和美國(5%),中國僅有0.7%的資金來自海外。
?
表3 2015年主要國家研發投入分布
?
在研發投入活動類型方面,各主要國家(地區) 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驗研發的投入各有側重。 2015年,美國將研發投入總額的17%用以基礎研究,資金達839 億美元。這一比例在法國更高 (24%),其他主要國家用于基礎研究的研發投入占比為:法國24.4%、韓國17.2%、英國16.9%、英國 16.0%、日本11.9%(表3)。中國在基礎研究上的投入比例明顯偏低,僅為5.1%,約210億美元,約 95%的研發經費用在了應用研究和實驗發展上。
?

科技論文產出量
本次分析論文產出的計量數據均來自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國家科學與工程統計中心(NCSES) 、斯坦福國際研究院(SRI International)、Science-Metrix、Elsevier、Scopus的數據庫。
?
同行評議科技論文是衡量一個國家科研產出實際且有效的指標之一。2016年,發達國家(地區)依舊是全球科技 論文產出大國,發表論文約140萬篇,發展中國家為 90多萬篇,但發展中國家發表論文數的增長速度 (年均8.9%)較發達國家(年均1.7%)快。美國發表科技論文的數量從2006年的38.3萬篇增加至 2016年的約41萬篇,增長了約0.7%,但全球占比 卻從24.4%下降至17.8%。
?
2016年,排名前5的論文產出大國分別為中國 (占全球18.6%)、美國(17.8%)、印度(4.8%)、德國 (4.5%)和英國(4.3%)。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占世界科技論文總量的26.7%(表4)。日本一直是科技論文的產出大國,但自2013年以來其論文量一直在下降,2016年排名第6。在數量上,美國、中國和歐盟產出的論文總量大約占據了全世界發表論文的2/3。
?
表4 2006年和2016年主要國家(地區)科技論文產出情況
?
2006—2016年,全球發表科技論文數平均每年 增長3.9%,發展中國家的論文產出量以每年8.6% 的比例增加,是世界年均增長率的2倍。其中,中國 以8.4%的增長率引領發展中國家的論文產量,在 科技論文發表上一直保持著穩定增長并在2016年 躍居為全球最大的論文生產國(426165篇),占全球總份額的18.6%。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和巴西, 論文年增長率分別為11.1%和6.6%,2016年全球 占比分別上升至4.8%和2.3%;印度的發文量全球排名第3(表4)。發展中國家科研論文量的強勁增長表明了發展中國家科學技術能力的迅速增強,這 一變化趨勢也與研發支出的增長趨勢一致。總體上,2016年占全世界1/4的50個國家(地區)產出的科技論文數量占到了全球總量的96.9%(表4)。 2016年發表論文數超過5 000篇的一些規模較小的 發展中國家,如伊朗、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亞和哥倫比亞,2006—2016年的論文年增長率均 超過了15%。
?
圖1 2006—2016年主要國家(地區)/經濟體產出科技論文全球占比情況
?
歐盟作為全球最大的科技論文生產經濟體, 2006—2016年論文產出量增長了2.5%,高于發 國家的1.7%。歐盟一些較小的成員國,如捷克共和國、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等國家的論文產出量增速加快,年均增長率超過6.0%。相比之下,歐盟三大論文產出國法國、德國和英國則增速下滑,分別為 1.1%、2.0%、1.0%。與美國變化趨勢一樣,歐盟論文產出量全球占比也從2006年的30.7%下降到 2016年的26.7%。日本發表科技論文的數量在2006—2016年10年間以1.3%的平均速率下降,全球占比 從2006年的7.0%下降到4.2%。除了歐盟成員國和美國之外的其他發達國家,如澳大利亞、挪威、韓國和新加坡的論文產出量平穩增長(圖1)。
?
不同學科的論文產出量
?
一個國家(地區)在不同學科產出的論文份額反映了其優先資助和重點發展的科學領域。美國、歐盟、中國、日本、印度幾大論文產出國(地區)在論文出版的學科分布上有明顯差異(表5)。數據表明, 2016年美國近一半的科技論文都集中在生物學、醫學或其他生命科學領域,高于全球的占比(38.6%),心理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產出量亦較大。歐盟 在生物學、醫學或其他生命科學領域發表的論文也較多,占其發文總量的40.7%,另外在物理學、化學 和工程領域的論文比例均高于美國。
?
表5 2016年主要國家(地區)/經濟體 不同學科論文的比例(%)
?
2016年,中國產出的科技論文主要集中于工程、化學、物理和地球科學領域,尤其在工程方面,以 28.9%的占比高出世界(18.4%)近10%。印度是全球計算機科學領域論文產出最多的國家,以 14.1% 的比率占據這一學科論文排行榜首;其工程領域論文發表份額僅次于中國,為24.2%。日本產出的科技論文主要集中于工程、化學、生物學和醫學領域。
?
科技論文的合作
?
當前,科學研究的國際合作日益普遍,不同國家通過國際合作發表的論文數量不斷增多,2006—2016年國際合作發表的論文比例從16.7%上升到 21.7%,體現了全球整體研發能力的增強、科研人員素質的提升以及通信技術的發展。另外,全球在氣候變化、食品、水源、能源安全研究等方面面臨的挑戰也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科研合作。
?
圖2 2006年及2016年不同學科科技論文國際合作情況
?
數據表明,各個學科領域的國際合作均呈現增 加趨勢。2016年,天文學科的國際合作論文占比超 過一半,為54.0%;其次為地球科學、數學、生物學 和物理學,平均高于24.2%(圖2)。國際合作項目及昂貴的研究設備(原子對撞機、望遠鏡等)都是影響合作密切程度的因素。2006—2016年間,以往國際合作比例相對較低的研究領域(如社會科學、工程學)國際合作率同樣發生了增長,例如社會科學從 11.4% 上升至15.4%,工程學從13.7% 增加至 17.7%(圖2)。
?
圖3 2006年及2016年主要國家科技論文的國際合作情況
?
2006—2016年歐洲主要國家國際合作研究論文產出比例普遍大幅提高,幅度最為明顯的3個國家為英國、法國和德國,這3個國家也是歐洲最大的科技論文生產國。中國國際合作論文比例提升明顯,但仍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1.7%)。印度國際合作論文則從2006年的18.5%下降至2016年的 17.4%(圖3)。
?
從科技論文合作程度上來看,美國的主要合作伙伴主要包括中國(22.9%)、英國(13.4%)、德國 (11.2%)和加拿大(10.2%)。中國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科技論文產出國,國際合作能力日益提高,2016 年有95476篇論文產生于國際合作,是2003年產出的6.6倍(14 460 篇)。主要合作國家包括美國 (43 968篇)、英國(10 472篇)、澳大利亞(9 246篇) 及日本(6 706篇)。從論文合作范圍上來看,地理、 歷史及語言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國家或地區間的合作強度。“教育合作”也是推動國際合作的一個重要 原因,中國作為獲得美國博士學位最大的外國學生來源國,與美國的“合作指數”在2006—2016年間從 0.88上升到1.19。
?
科技論文的引用
?
科技論文被其他國家(地區)引用的次數代表一 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國際引用數越高也表明該國家(地區)科研產出的質量越強。從平均被引率和高被引論文量上看,發達國家較發展中國家更高,但發展中國家呈迅猛增長的趨勢。
?
2004—2014年,大部分國家(地區)產出論文被國際引用的比例都有所增加,美國從47.0%上升到55.7%,歐盟21個國家的 國際引用率呈上升趨勢,歐盟整體的引用份額從 43.7%上升到48.1%,但其科研產出量的全球占比有所下降。亞洲經濟體中,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被引用比例下降,從2004年的42.2%下降到2014年 的37.7%,究其原因可能與近年來中國大幅增加的文章數量有關,論文體量的增大導致了被引比例的下降(圖4)。印度則在論文產出和引用上均有增加的趨勢,其文章引用率的逐年波動特征可能源于本報告選用數據庫的變化或由于本國科研環境變化造成的。日本產出論文的被引率呈逐年增加趨勢。
?
圖4 2004—2014年主要國家(地區)科技論文被引情況
?
衡量一個國家(地區)科研影響力的另一項重要標準是被引用次數位居前1%的高被引論文數,本文用高被引論文指數來表示一個國家(地區)產出的 前1%高被引論文比例。
?
從一國(地區)所有科技論文入圍前1%高被引論文的比例來看,美國高水平論文數量仍遙遙領先,2004—2014年間1%高被引論文指數一直穩定在1.78—1.97。2000—2014年 間,歐盟前1% 高被引論文指數從1.05 增長到 1.28,中國從0.49增加到了1.01,雖落后于美國, 但增長速率不容小覷(圖5)。
?
圖5 2004—2014年主要國家(地區)前1%高被引科技論文指數
?
2004—2014年,美國在農業科學、天文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地球科學、醫學和物理學等領域內發表的前1%高被引論文在全球所占的比例逐年增長,而在化學、工程和數學領域高被引論文占比下降,社會科學高被引論文指數保持穩定。中國產出的前1%高被引論文指數較高的學科領域分別為化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其他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2014年,歐盟一些較小的研究密集型國家前 1%高被引論文指數超過了美國,包括奧地利、比利時、塞浦路斯、丹麥、愛沙尼亞、芬蘭、希臘、愛爾蘭、 盧森堡、荷蘭和瑞典。近年來,比利時、捷克共和國、 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產出的前1%高被引論文指數亦超過了1。
?
科技論文被引證情況表明,中國在“質”的指標上與美歐等國家或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存在著 “總量”和“質量”的分化,即發表的科技論文數量最多,但影響力不大。國際合作及國際間引用的增加表明,科技工程領域的知識正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 地流動,科技的日益交融將為世界各國(地區)帶來 更多發展機遇,并進一步促進全球科技成果的共享和經濟的發展。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24/c1c8c32f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