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無意中看到一段描寫金錢的話:“金錢并不像平常所說的那樣,是一切邪惡的根源。唯有對金錢的貪欲,即對金錢過分的、自私的、貪婪的追求,才是一切邪惡的根源。”突發奇想,覺得把這段話中的“金錢”全部換成“SCI”似乎也說得通啊,“SCI并不像平常所說的那樣,是一切邪惡的根源。唯有對SCI的貪欲,即對SCI過分的、自私的、貪婪的追求,才是一切邪惡的根源。”
前一段,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引起學術界對SCI論文的熱議,對SCI的質疑之聲甚囂塵上。同時,最近一些學術不端事件也都與SCI論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時間,SCI頗有被妖魔化的趨勢。其實,SCI和錢一樣,本身無對無錯,關鍵看你如何使用。
社會上始終有一種“金錢萬惡論”的聲音,一些土豪、大款的驕奢淫逸似乎也印證了這種觀點。但是,我們也知道,國家發展需要錢、基礎建設需要錢、家庭生活需要錢,就是搞研究、做實驗也離不開錢。我們辦刊同樣需要錢。錢雖然會帶來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并不能掩蓋錢的重要價值。我覺得,錢對于當今社會的重要價值不僅在于流通交換,更在于“價值尺度”。簡而言之,一個國家有錢說明這個國家強大、一個公司有錢說明這個公司有實力、一個人有錢說明這個人是成功人士。。。。。。。在這里,無論對于國家、公司、個人,錢都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大家都能看得懂的、最簡潔的價值表現手段。
在學術界,SCI也在有意無意之中承擔著類似錢的這種“價值尺度”的作用。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知名學者簡介中幾乎都有“發表SCI論文**篇”,這就像介紹一個成功人士 “個人財富達到**億”一樣。試想一個天文學的學者和一個機械學科的學者見面,彼此對對方的專業一無所知,更無法確定對方的專業水準。可是,如果彼此報一下自己發表的SCI論文數,可能就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形成對彼此專業水平的判斷。這時,SCI或許還真就是學術界的“社交貨幣”了。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擁有更多的SCI期刊就等于在學術界擁有了的更多的“發幣權”,這種“發幣權”兌換來的將是國際學術影響力和國際學術話語權。
此外,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國家不“唯”論文,并不等于不看重論文,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SCI論文都將是多元學術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而言之一句話:“SCI不是萬能的,但沒有SCI卻還是萬萬不能的”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27/46b00e1c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