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軍
出處:中國科學報
基礎研究成果展現的一個主要方式是在國際期刊特別是行業主流期刊發表研究論文,而幾乎所有規范期刊都要求稿件必須經過同行評審,只有那些反復經過同行評審和作者答復的稿件才有可能最終發表。
實際上,學術研究有一定的周期性,即使稿件完成了,同行評審卻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對于已經完成了學術積累的研究人員,基本上能初步準確評估稿件質量并準確選擇目標期刊或者偏好的期刊,評審周期一般比較短,在準確答復審稿人后總能被快速錄用。但對于多數研究人員來說,稿件評審和修改答復過程比較困難,因為稿件質量或者編輯難以找到足夠的可靠審稿人,導致稿件評審周期太長或者評審意見難以答復。
基礎研究成果展現的一個主要方式是在國際期刊特別是行業主流期刊發表研究論文,而幾乎所有規范期刊都要求稿件必須經過同行評審,只有那些反復經過同行評審和作者答復的稿件才有可能最終發表。實際上,學術研究有一定的周期性,即使稿件完成了,同行評審卻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對于已經完成了學術積累的研究人員,基本上能初步準確評估稿件質量并準確選擇目標期刊或者偏好的期刊,評審周期一般比較短,在準確答復審稿人后總能被快速錄用。但對于多數研究人員來說,稿件評審和修改答復過程比較困難,因為稿件質量或者編輯難以找到足夠的可靠審稿人,導致稿件評審周期太長或者評審意見難以答復。
實際上,審稿比較積極的人基本都是那些堅持在學術研究一線的人員,這些人對本領域的進展非常了解或者那些剛入門的年輕學者,渴望積極參與同行學術評價,撰寫的審稿意見也比較細致。而不愿意參與審稿的緣由基本概況如下:
1)對邀請評審的期刊定位不了解或者沒有在這個期刊發表過文章,也不打算在這個期刊發表論文;?
2)期刊編輯發來的審稿鏈接中只提供了摘要卻沒有作者詳細信息和全文鏈接,擔心同意審稿卻無法準確評估稿件的詳細內容;?
3)偏重全文審稿和郵件審稿,稿件評審系統在線填寫內容選項太復雜,覺得麻煩就不愿意審;?
4) 忙于度假或者手頭審稿任務偏多,或者上網不方便,沒時間評審;
5)沒有真正實質性參與過科研工作,發表的論文太少或者論文都是別人給掛名的;
?6)曾經被這個期刊傷害過,如投稿到這個期刊卻多次遭遇稿件不被送審,或者投遞到這個期刊的稿件被斃的比例太大,或者編輯沒有采納自己此前的評審意見,比如審稿人要求拒稿卻最終被錄用了;?
7)在審稿人眼里該期刊是“垃圾期刊”和“水刊”,比如一些審稿人對于那些大量發表中國作者的期刊審稿邀請有抵觸情緒,或者該期刊上發表的“勘誤”太多,甚至發表了一些明顯錯誤結果的論文。
實際上,對于熟悉本領域的研究人員來說,看看摘要,研究方法和結論基本能在30-60分鐘內給出基本結論和推薦意見,這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所以評審一篇稿件花不了幾個小時,而對于不熟悉本領域內容的審稿人則非常困難了。
只有負責稿件的學術編輯對本領域研究現狀和學者分布更了解的情況下才能準確初步評估稿件,進一步才能找到對口的審稿人,否則評審過程難免困難。如果學術編輯做不到這一點就不能提高稿件評審的效率,因此,學術編輯的水平決定了期刊的水平,也是決定稿件評審效率的關鍵。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27/fb5158ed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