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成年小嫩xb,嫰bbb槡bbbb槡bbbb,免费无人区码卡密,成全高清mv电影免费观看

追本溯源,第一個HF從頭計算到底是何人何時完成的?

多年前,在一位老前輩的量子化學科普文章中讀到一個有趣的故事:1953年,兩位美國科學家Pariser和Parr,以及一位英國科學家Pople(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使用手搖計算機,分別獨立地實現了氮分子的Hartree-Fock(HF)計算,足足耗時兩年(以下簡稱為說法1)。

最近,在網上讀到另外一篇介紹量子化學的文章,卻給出了和上面不同的說法:第一個HF從頭計算是1953年Schull等三人用手搖計算機,搖了2年才完成的氮分子計算(以下簡稱為說法2)。

?

“Schull等三人”中的等三人是誰呢?如果是說法1中的某位P打頭的作者,以他們的名氣不至于放在“等”中吧?看來Schull也獨立完成了同樣的工作。但是怎么這么巧,1953年有三個小組各自用兩年時間獨立完成了氮分子的HF從頭計算?!

?

幸好,第一種說法給出了文獻可供查證【1,2】。這兩篇文章都是1953年發表的,但是閱讀后發現,這兩篇文章既沒有計算氮分子,也沒有使用HF從頭算法。實際上,這兩篇文章是著名的半經驗方法PPP的奠基之作。

?

說法1既然是張冠李戴,那么第一個HF從頭計算就應該是Schull在1953年完成的了。不過,所有網文都沒有給出說法2的參考文獻。檢索該作者在那段時期的論文,竟然找不到他計算氮分子的文章,相反,倒是在1953年有一篇用HF計算水分子的文章【3】(當時叫做基于Hartree-Fock-Roothaan的LCAO MO)。和說法2不同的是,文章既沒有提到計算設備(不過在當時計算條件下極可能使用了手搖計算機),也沒有提到耗時兩年。此外,作者只有兩位,不是說法中的三人。

?

那么到底是誰用HF方法算了氮分子呢?經過檢索,發現其實是另外一位科學家Scherr【4】,而且論文發表在1955而不是1953。文中提到使用了手搖計算機(IBM desk machine),但并未提到計算了多長時間。

?

鑒于以上文獻都沒有提到最關鍵的信息“兩年”,我們只好祭出大招,關門放狗了。通過把一些英文關鍵詞(包括其不同說法和寫法)不斷排列組合,最后找到了新加坡世界科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Nobel Lectures: Chemistry 1963-1970》。在該書第152頁講到:

The first all-electron calculation at Chicago was doneby C. W. Scherr for his Ph.D. thesis published in 1955; it was a Roothaan-typeLCAO SCF calculation on the nitrogen molecule … This calculation done byScherr on desk computers with the help of two assistants took him two years.

?

這段話出自Mulliken在1966年的諾貝爾獎獲獎致辭,應該是最權威最可信的第一手資料。如此看來,只有文獻【4】作者Scherr才是傳說中的那位大神級科學家:Scherr在兩名助手協助下(應了說法2的“等三人”),搖了兩年手搖計算機,完成氮分子HF從頭算。不過1953年是他著手計算的時期,1955年才完成并發表。

?

因此我們似乎可以下個結論:第一個HF從頭算是Scherr在1955年完成的。你以為這個解釋圓滿了嗎?別忘了文獻【3】同樣用了HF方法,比Scherr的工作早發表兩年啊!

?

這里需要了解一點HF方法的背景:1951年Roothaan的論文(文獻【5】)發表后,HF方程才變得能在計算機上求解。因此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HF從頭算不會早于1951年。那么有沒有可能是Roothaan本人完成的呢?仔細看Mulliken 上面的話:“The first all-electroncalculation at Chicago was done by C. W. Scherr”。Mulliken說他所在的芝加哥大學的第一個HF從頭算工作是Scherr完成的,于是可以推斷當時也在芝加哥大學工作的Roothaan沒有發表過更早的此類計算。更重要的一點是,Mulliken說Scherr的HF從頭算工作是芝加哥大學的第一個,但并未說是全世界的第一個。說某人完成第一個HF從頭算的,恐怕是說法2原作者的誤讀。

?

是誰第一個完成HF從頭算已經很難查證了。從有限的檢索結果看,或許是1953年的Shull吧——至于他是否算了兩年,沒人知道。

?

回頭再看最開始的兩種說法,網上搜出來的科普文章一大堆,作者名字、計算的分子、使用的方法張冠李戴,以訛傳訛。最可笑的是,在某篇介紹量子化學的文章中,在不同位置分別使用了說法1和說法2,連作者自己也沒察覺到。學風問題可見一斑啊!

?

【1】R. Pariserand R. Parr, J. Chem. Phys. 21, 466 (1953).

【2】A. B. F.Duncan? and? J. A. Pople, Trans. Faraday Soc. 49,217(1953).

【3】F. O. Ellisonand H. Shull, J. Chem. Phys. 21, 1420 (1953).

【4】C. W.Scherr, J. Chem. Phys. 23, 569 (1955).

【5】C. C. J.Roothaan, Revs. Modern Phys. 23. 69 (1951).

?

本文來自鄒文利科學網博客,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70165-1077990.html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28/cd062f551b/

(0)

相關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呈贡县| 绥化市| 屏山县| 长治市| 花莲市| 苏州市| 光山县| 来宾市| 定边县| 松原市| 新沂市| 泗水县| 新宁县| 夹江县| 雷山县| 峨眉山市| 高雄市| 科尔| 古蔺县| 巫溪县| 陆良县| 修水县| 徐汇区| 泊头市| 昌平区| 大石桥市| 浮梁县| 徐闻县| 阿尔山市| 清苑县| 竹溪县| 舒兰市| 五寨县| 新密市| 临潭县| 贵德县| 太白县| 朔州市| 讷河市| 青浦区| 新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