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韓布興,張裴等人報道氮摻雜的γ-Fe2O3電催化劑(xFe2O3-N@CN),在H反應池中電催化CO2還原的主要產物為C2H6;在-2.0V vs Ag/Ag+時,C2H6的法拉第效率(FE)達到42%,電流密度為32 mA cm-2。這是關于在Fe基催化劑上選擇性地將CO2還原為C2H6的首次報道。結果表明,具有富含氧空位的FeO1.5-nNn位點的催化劑有利于*COOH中間體的穩定。Fe原子的兩個相鄰表面的暴露有利于降低FeO1.5-nNn位點上C-C耦合的能壘,促進C2H6的產生。
DFT計算確定Fe物種的電子特性和鐵氧氮化物(FeO1.5-nNn)中活性物種在CO2還原為C2H6時的固有特性。基于表征結果,構建FeO1.5-nNn和原始Fe2O3(400)兩種催化劑模型。FeO1.5-nNn位點的氧空位導致Fe原子暴露在表面。*CO2的首次氫化優選發生在出現的Fe原子(*COOH)上,ΔG=0.20eV;此外,*COOH中間體被吸附并穩定在同一表面。
隨后,在FeO1.5-nNn位點上的C-C耦合過程(*CO*CO+H++e–→*COCOH)的速率決定步驟中的能壘(1.37eV)明顯低于原始Fe2O3催化劑的能壘(1.99eV)。然后,*COHCOH到*CCOH和*CHCOH到*CCH的加氫過程是一個能量下坡路徑,ΔG分別為0.07和0.05eV。此后,涉及放熱或吸熱過程的其余加氫步驟很容易進行,能壘降低。然而,在原始Fe2O3上,*COHCOH加氫為*CCOH能壘較大,達到1.33eV,表明不利的C-C耦合過程。
Fe物種的電子特性受不同配位環境的調節,不可避免地影響中間體的吸附性能。DFT計算發現FeO1.5-nNn的態密度(DOS)與原始Fe2O3的態密度明顯不同。N摻雜的Fe2O3中心表現出中心Fe的3d軌道的移動,表明由于N摻雜而對Fe原子的電子特性進行操縱。由于FeO1.5-nNn中N摻雜劑和氧空位的存在,Fe表面電荷的離域導致CO2加氫過程中*CO中間體(1.09eV)的電子轉移和吸附。此外,對于Fe2O3,*CO的脫附很容易,能量較低(-0.07eV),對生成C1產物具有高選擇性。
Peng Chen, Pei Zhang, et al.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to Ethane over NitrogenDoped Fe2O3. J. Am. Chem. Soc. (2022)
https://doi.org/10.1021/jacs.2c05373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1/30/1b196276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