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JCIS:曲率效應調節Co@N4摻雜碳納米管作為雙功能ORR/OER催化劑 2023年12月10日 下午3:13 ? T, 頂刊 ? 閱讀 35 成果簡介 金屬-空氣電池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用于氧還原反應(ORR)和析氧反應(OER)的高效雙功能催化劑的開發。在此,香港城市大學范俊等人研究了Co@N4摻雜碳納米管(Co@N4CNTs)作為雙功能催化劑,并進行了密度泛函理論計算。 計算方法 在這項工作中,所有計算都是在基于密度泛函理論(DFT)的從頭算模擬包(VASP)中進行的,并且投影增強波(PAW)方法用于處理核電子和價電子的相互作用。此外,為了描述交換關聯作用,作者采用了廣義梯度近似(GGA)和Perdew–Burke–Ernzerhof(PBE)泛函,并設置了520eV的能量截斷。在結構優化過程中,能量的收斂標準為10-5eV,力的收斂標準為0.01eV/?。 作者使用1×1×4 k點進行結構優化,并使用1×1×8的k點進行電子性質計算。為了避免周期性相互作用,作者在x和y方向放置了20?的真空層,并使用DFT-D3校正來考慮色散作用。 結果與討論 圖1.?石墨烯和碳納米管模型結構 如圖1a所示,石墨烯單層尺寸為14×4×1,晶格常數為2.469?,C-C鍵長為1.425?。Co@N4摻雜石墨烯如圖1d所示,這個過程包括從中心區域去除兩個C原子,并用四個N原子取代它們,然后將Co原子摻雜到四個N原子的中心位置。圖1b-c和圖1e-f為(14,4)CNT和(14,3)Co@N4CNTs的模型結構。 圖2. 應變能、鍵長和m的關系 如圖2所示,在具有不同m值的納米管上,應變能隨著m的增加而減小,最終收斂為零。這一趨勢表明,隨著管直徑的增加,納米管內的應變和張力逐漸減小,納米管中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接近于石墨烯中的相互作用力,并且納米管中的C-C鍵長也接近于石墨烯中的C-C鍵長。 圖3. PDOS 如圖3所示,所有Co@N4CNTs都呈現金屬性質,并且費米能級上具有顯著的DOS分布,這表明費米能級存在自由移動載流子,從而可以顯著增強了材料的導電性。這種載體的存在增強了該材料在高效電催化應用中的潛力。 圖4. OER和ORR勢能面 從圖4中可以發現,隨著納米管直徑的增加,OH在催化劑表面的自由能也不斷增加,從而導致催化劑的催化性能增強。而一種優異的ORR催化劑需要在催化中間體和催化劑之間的結合強度上保持平衡,即結合既不應該太強也不應該太弱,因為適度的吸附對于實現最佳性能至關重要。如圖4所示,(14, 4)、(16, 4)、(18, 4)、(20, 4)、(22, 4),和(24, 4)Co@N4CNTs.催化劑具有非常低的催化過電位(ηORR),相應的范圍從0.23V到0.27V,這意味著這些催化劑可以提供不低于0.96V的放電電壓。 圖5. OER和ORR過電勢及其比例關系 如圖5a所示,作者確定了三類高性能雙功能Co@N4CNTs催化劑,每個都具有不同的直徑:(18,4)的過電位為0.68V,(22,4)的過電位為0.67V和(24,4)的過電位為0.64V。如圖5b所示,ΔG*O和ΔG*OH的關系為:ΔG*O=1.28ΔG*OH+0.70,相關性系數為0.79,這表明氧化中間體之間存在明顯的線性關系。如圖5c所示,隨著管徑的增加,Co原子的d帶中心向費米能級移動,導致催化中間體和催化劑之間的結合強度降低。如圖5e和5f所示,隨著管徑的增加,ΔG*OH不斷增加,并且ηBi也不斷增加。這表明通過調節納米管直徑可以調節ΔG*OH,進而調節Co@N4CNTs催化劑的活性。 總結展望 研究發現, Co@N4CNTs的直徑從(4,4)過渡到(24,4)時,催化活性顯著提高54%,ηBi從1.40到0.64V。對于(18,4)、(22,4)和(24,4)Co@N4CNTs催化劑,ηBi分別為0.68、0.67和0.64 V。此外,通過調整Co@N4CNTsCo的直徑,可以調整d軌道能量,從而提高催化活性。該研究為金屬-空氣電池高效催化劑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了重要見解。 文獻信息 Ninggui Ma et.al Curvature effects regulate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Co@N4-doped carbon nanotubes as bifunctional ORR/OER catalysts JCIS 2023 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3.10.115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2/10/f11c982452/ 催化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Nature子刊:引入類均相配體,抑制Pd基多相催化劑上有機物深度加氫 2023年10月2日 二維材料最新Nature:超導且鐵電! 2023年10月15日 清華大學張強教授AM揭示軟包電池超薄鋰金屬負極失效機理電化學示意圖 2023年11月10日 ?AFM:緩解交叉擴散引起的固態電池界面退化過程的指導原則 2023年10月4日 崔屹最新PNAS:穩定超100小時!錨定在NiFeOOH上Ir單原子催化劑 2023年10月11日 喬世璋/王海輝Nat. Commun.:室溫鈉硫電池循環10000次! 2023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