堿性電解水中的析氫反應(HER)動力學緩慢,調控催化劑的H*和OH*的吸附/解吸能力是提高HER活性的有效方法,然而依靠單一活性位點難以實現。
有鑒于此,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趙聯明等人 通過將單個3d過渡金屬原子錨定BC2 N單層上(M@BC2N,M=Fe、Co和Ni),構建出用于堿性HER的雙活性位點,可以有效的提高HER活性。
計算方法
所有的自旋非限制計算采用的是 DMol3 模塊 ,并且使用含有Perdew Burke Ernzerhof(PBE)函數的廣義梯度近似(GGA)。還使用Grimme的PBE+D2方法來校正長距離色散力,計算結果的準確性與PBE0混合XC泛函(包括從頭計算范德華(vdW)校正)相當。
密度泛函半核贗勢被用來描述金屬原子的離子核,而價電子函數則用雙數值加極化(DNP)基組來描述?;贛onkhorst-Pack方法,采用6×6×1 k點網格對BC2 N模型布里淵區進行采樣。
在幾何優化過程中,能量的收斂標準為1×10-5 eV,力的收斂標準為2×10?2 eV ??1 ,位移的收斂標準為5×10?3 ?。使用LST/QST方法搜索過渡態(TS)結構,并通過頻率計算進行驗證結構的準確性。
具有六邊形晶格Z字形BC2 N由B?N和C?C鋸齒鏈的平行排列構成(圖1a)。與原始BC2 N相比,具有單個空位缺陷的BC2 N可以顯著提高單個金屬原子的穩定性,并且對BC2 N單層上所有可能的單空位(圖1a)進行了研究,其中包括硼空位(VB )、氮空位(VN )、與硼相鄰的碳空位(VC1 )和與氮相鄰的碳空缺(VC2 )。
如圖1b所示,在BC2 N不同缺陷位置處Fe、Co和Ni原子的形成能(ΔEf )為?4.81~?6.42eV,表明缺陷BC2 N上單金屬原子具有高穩定性。
此外,在各種缺陷位點中,發現VB 缺陷位點是最穩定的M嵌入位點,ΔEf (Fe)=?5.53 eV,ΔEf (Co)=?5.81eV,和 ΔEf (Ni)=?6.42eV)。并且所有可能的吸附位點如圖1c所示。
在接下來的部分,作者主要對嵌入BC2 N VB 位置的Fe、Co和Ni(M@BC2N,M=Fe、Co和Ni)進行展開研究(圖2a)。
如圖2b所示,M和鄰位N區域顯示出明顯的電子耗盡(藍色),而相鄰的鄰位C顯示出明顯電子積聚(紅色),這與電荷轉移分析(電子從金屬原子轉移至C和N原子)非常一致。
此外,從自旋密度主要填充在M@BC2 N的金屬M及其周圍的C和N原子上(圖2c)。
如圖3所示,通過投影態密度(PDOS)圖進一步研究了M@BC2 N(M=Fe、Co和Ni)的電子結構。在費米能級上,M-d、C-p和N-p態形成了強共振峰,表明M與C和N的化學結合作用。
此外,隨著錨定M的原子序數的增加,M的d帶中心(εd )和鄰位C的p帶中心(εp )都逐漸接近費米能級:Fe@BC2 N (?2.23(εd )/?5.62(εp )eV)<Co@BC2 N (?2.01(εd )/?5.58eV(εp ))<Ni@BC2 N (?1.56(εd )/?5.53eV(εp ))。
圖4. H吸附自由能和p帶中心的關系,OH吸附自由能和d帶中心的關系
如有圖4a所示,M@BC2 N(M=Fe,Co和Ni)鄰位C的H*吸附能(ΔEads (H*))分別為?0.13, ?0.40,和?0.51 eV,,并且吸附能隨著鄰位C的p帶中心向上升動而線性增強。
同樣地,OH的吸附能也隨著金屬的d帶中心的上升而呈線性增強(圖4b)。
堿性HER的反應機理如圖5a所示, 其中包括Volmer、Heyrovsky和Tafel基元反應,分為Volmer-Tafel機理和Volmer-Heyrovsky機理。
從圖5b和5c中可以看出,在M@BC2 N上堿性HER反應中,Volmer步驟是速率確定步驟(RDS)。
對于M@BC2 N(M=Fe,Co,Ni),RDS的活化能分別為0.52,0.46和0.35eV,表明M@BC2 N的HER活性按照以下順序增加Fe@BC2 N < Co@BC2 N< Ni@BC2 N。
圖6. 模擬的極化曲線,交換電流密度和活性描述符(RDS活化能壘,OH的吸附自由能和d帶中心)的關系
計算M@BC2N (M = Fe, Co, Ni)的塔菲爾極化曲線如圖6a所示 ,運用Bulter-Volmer方程進行擬合可以求得交換電流密度,為6.2×10?3 、4.3×10?2 和0.53 mA cm?2 。
再結合對圖6b,6c和6d進行分析,發現交換電流密度,RDS活化能壘,OH的吸附自由能和d帶中心是堿性HER的活性描述符。
形成了有效的M@BC2 N雙活性位點,即金屬中心M作為OH*活性位點,其相鄰的C原子作為H*活性位點。單M原子與BC2 N單層的結合可以有效地調節雙活性位點的電子結構,以優化H*和OH*的吸附,對應的HER活性序列為Fe@BC2 N < Co@BC2 N < Ni@BC2 N。并且HER交換電流密度Ni@BC2 N高達0.53 mA cm?2 ,表明其在堿性HER中潛力巨大。
Kong Weichao et.al Constructing dual active sites for efficient alkaline hydrogen evolution: single-metal-atoms supported on BC2 N monolayers PCCP 2022
https://doi.org/10.1039/D2CP04242H
原創文章,作者:計算搬磚工程師,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2/20/077e3302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