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投稿不止」這句話對于科研狗來說無疑是生活真實的寫照。不管被拒稿幾次,咱們還是得重整旗鼓,修修改改,一次次點下那個 submit 的選項,以至于咱們對于審稿人的情感都變得十分復雜,一方面希望得到審稿人的真知灼見,另一方面又希望審稿人們可以慈悲為懷,高抬貴手放過自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幻想過這樣一種情況,審稿人是自己的熟人老鄉(xiāng),「中國人不為難中國人」,直接一步到位,文章被接收發(fā)表。但現(xiàn)實情況真是這樣的嗎?不止中國人為難中國人,論文發(fā)表可真難對于上述問題,還真有「無聊」的科研狗進行了研究,當然結(jié)論可靠與否,大家見仁見智。在發(fā)論文的過程中,審稿是最扣人心弦的一環(huán)。審稿人如何評價論文的質(zhì)量以及他們的建議(接受、大/小修或者拒稿)直接影響編輯接受或拒絕paper的決定。審稿過程涉及到幾個主要人物——編輯,審稿人(一般為2-3人)。但是,一個令人非常關(guān)心的問題是,審稿人和編輯的決定是基于可靠的客觀證據(jù);另一個令人關(guān)切的問題是,中國和其他科學界迅速擴大的國家的研究人員提交的論文數(shù)量迅速增加,審查過程是否公平?在現(xiàn)有證據(jù)表明【1-2】,這些國家的論文接收率低于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研究人員提交的論文。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中國的論文接收率低的原因:是論文質(zhì)量低、還是審稿過程中存在偏見、審稿人無法評估起研究質(zhì)量、亦或是編輯的武斷決定導致的?這項題為《Reviewer recommendations and editors decisions for a conservation journal: Is it just a crapshoot? And do Chinese authors get a fair shot?》的研究發(fā)表在期刊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上,在論文中研究人員分析了提交給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的 4575 份手稿,探討了審稿人的建議對于論文接收情況的影響。咱們先直入主題,看看中國審稿人對于來自中國的稿子是否會提供優(yōu)待?研究人員們假設由于來自中國的手稿在風格、語言和內(nèi)容上的問題,或許會受到來自英語作為母語國家的審稿人的偏見。但事實恰恰相反,中國審稿人對于來自中國的稿件,拒起稿來反而更狠 (42.9%),而來自英國的審稿人對中國稿件的拒絕率為 (14.6%),來自美國的審稿人也比中國審稿人寬容,拒稿率為 28%。這么看來,在科研圈里,「中國人不為難中國人」還真不是那么回事,可能國人都希望自己的同行可以越挫越勇,拿出更好的成果吧 ~單看這一點,大家可能會想要吐槽中國人怎么不護著自己人啊,其實外國審稿人和編輯也沒護著咱們。在提交給期刊的 4575 份手稿中,有 390 份手稿來自中國,來自中國的手稿在未送審的情況下直接被期刊編輯拒稿的比例為 71%,顯著高于那些將英語作為母語的國家的手稿 (50%; χ2 = 57.2, df = 1, p 0.001)。不僅如此,在送外審的 2168 篇稿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至少有兩名審稿人的 2093 份稿件,對于這些稿件,來自中國的稿件得到的審稿意見中,大修 (42.7% vs. 32.8%) 和拒稿 (31.9% vs. 24.9%) 的意見占比高于將英語作為母語的國家的手稿。圖2 來自英語國家和中國的論文的審稿人意見分布。但有趣的是,審稿人對于來自中國的稿件表現(xiàn)出了較為一致的評價,不過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為這種一致大都體現(xiàn)在認為手稿需要大修和拒稿上。想比之下,英語母語國家的手稿就被相對溫柔對待了,甚至還有 0.6% 直接收到了接收的意見。如果按照審稿人意見的類別來劃分,來自中國和英語國家的論文在結(jié)果上沒有明顯的區(qū)別(見紅色比例標識);也就是說,對于同一對審稿人的意見,無論論文是來自中國還是英語國家,都有相同的平均錄用機會。來自中國的論文被拒率較高,是由于審稿人給出了更多的負面評價,而不是由于編輯對來自中國的論文更加苛刻。在有兩位審稿人的2093篇稿件中,有36.4%的稿件兩位審稿人的評價是一致的;例如,兩位審稿人都提出了小修的建議。來自中國的論文審稿意見一致率(44.4%,N = 108)略高于來自英語國家的論文審稿意見一致率(36.0%,N = 1985;圖3)。來自中國的論文的審稿人比來自英語國家的論文的審稿人更有可能提出【拒絕】(18.5% vs. 8.4%)和【大修】(19.4% vs. 11.8%)的建議,而英語國家論文審稿人比來自中國的論文審稿人更有可能提出【小修】的建議(15.2% vs. 6.5%;圖3)。圖3 來自英語國家和中國的論文的審稿人(1號和2號)意見的百分比。較大的圓圈表示該類別中的一致率占比較大。將上述結(jié)果概括為一句話就是:一致性的審稿意見更利于稿件被期刊接收!所以,諸位如果看到審稿人給出拒稿的意見,就趕緊修改修改論文,找個下家吧,千萬別死耗著,最后耽誤了畢業(yè),著實劃不來。不過,比起被拒稿,倒是想起來一種比被叕拒稿了還悲慘的情況。審稿人不講武德,將論文「拒為己有」對于科研狗而言,科研有時候并不是在花費精力做研究,更像是一場競技運動,不是自己卷死別人,就是在時代的浪潮里被卷入海中,驚不起一絲漣漪。在這種情況下,總會有些人不講武德,通過一些令人不恥的手段去為自己的科研事業(yè)舔磚加瓦。RetractionWatch 曾報道過這樣一則案例:來自伊朗馬什哈德菲爾多西大學的機械工程師 Mina Mehregan 和他的共同作者發(fā)現(xiàn),他們發(fā)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期刊的論文被審稿人「拒為己有」 ,發(fā)表在其他期刊。圖片來源:RetractionWatch好在剽竊的論文最后被期刊撤稿,但原作者為此花費了 5 個月的時間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僅如此,截止到該論文被撤稿時,該文章已經(jīng)被引用 17 次,包括 8 次自引。圖片來源:期刊官網(wǎng)參考文獻:【1】Editorial peer reviewers’ recommendations at a general medical journal: are they reliable and do editors care【2】Substantial agreement of referee recommendations at a general medical journal – a peer review evaluation at deutsches rzteblatt international【3】Reviewer recommendations and editors’ decisions for a conservation journal: Is it just a crapshoot? And do Chinese authors get a fair s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