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中洪博元生物、募格課堂
每屆的諾獎得主,都是當代的科學巨人。
誰曾想,學術造假竟在諾獎得主身上上演。
2023年5月24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Gregg L. Semenza撤回了1篇他通訊的于2011年8月發表在Oncogene文章。
作者已經撤回了這篇文章,因為在這篇文章中已經注意到多個圖像的不規則性,具體來說:
■ 圖1A,上面板(HIF-1a印跡),第5道和第7道似乎是重復的。
■ 圖2B,下面板(b-肌動蛋白印跡),前六個泳道似乎與圖2G,下面板(b-肌動蛋白印跡)相同。
■ 圖3G,D10生理鹽水組第三只小鼠的圖像與D21地高辛組第三只小鼠的圖像相同。
2019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聯合授予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以表彰他們“對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的發現”。
身為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得主之一,本該靠學識享譽的Gregg L. Semenza,近幾年卻頻頻被「論文造假」的質疑纏身。
“打假網站”Pubpeer已經掛了他55篇論文,這些文章作者中有同一單位的長期合作伙伴,也涉及中日韓等多國的合作團隊。
(https://pubpeer.com/search?q=Gregg+L.+Semenza)
這些被質疑涉嫌學術不端的論文,時間跨度從2001年到2021年,論文發表的期刊包括Science Signaling、Cell Reports、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PNAS、Cell Metabolism、Cancer Research、JCI等期刊。
這些被質疑的論文所涉及的學術不端,而被質疑的原因,主要還是集中在論文的圖片,尤其是在 Western Blot 的圖片上。
(1)多處圖像高度相似
(2)圖片被質疑使用了PS修圖大法
(3)還有少數文章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實驗鼠的腫瘤被質疑長得過大。
早在Semenza獲得諾獎之前,一位匿名為Claire的學術打假人就發現,在Gregg L. Semenza的合著一些文章中存在明顯的圖像操縱等行為,他就此向相應期刊的編輯發送舉報郵件。但在當時,這些舉報郵件并未受到重視。消息被漫天的獲獎喜訊掩蓋,沒人會關注一個「無傷大雅」的小瑕疵。
像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一樣,Semenza或許怎么也不會想到,這場指控后引發的連鎖反應,會持續三年之久,甚至于愈演愈烈。
2020年10月7日,身為科學記者、前分子細胞生物學家的Leonid Schneider也曾發文對Semenza的造假行為進行了非常詳實的揭露。在這篇名為《真實的諾貝爾獎和不真實的研究數據》文中,總結整理了超過20篇的HIF相關論文的圖像操縱證據,并提出對于相關工作者的質疑。
Schneider 認為雖然這些被質疑的論文可能存在不負責的學生或者合著者,但作為通訊作者,Gregg L. Semenza負有最終責任。
此事一出,立刻引發學界熱議,而后短短兩年時間,被質疑造假的論文數量不降反增。目前,在 Pubpeer 上搜索「Gregg L. Semenza」,會發現多達55 篇文章遭受質疑。
不過,盡管在Pubpeer上的討論范圍很大,但這些文章并不具有同樣廣泛的意義。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上公示的兩篇“關鍵著作”沒有被打假。
相關領域科學家在接受Nature News采訪時表示,Gregg L. Semenza對氧感應研究最有影響力的貢獻,在這30年間已經通過了他人復制和建立的科學測試。
除了Semenza,還有另外幾位諾獎得主曾將自己稿件撤回。
但是與他不同的是,多數諾獎得主都是自己發現問題后主動提出撤稿,而非被網友質疑才采取行動。
比如,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Frances Arnold在無法重復推出實驗結果后,宣布撤回自己于2019年5月發表在 Science上的論文Site-selective enzymatic C?H amidation for synthesis of diverse lactams。
此外,還有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Bruce Beutler在Science發表的題為MAVS, cGAS, and endogenous retroviruses in T-independent B cell responses文章,因后續數據存在問題,也將其稿件撤回。
即便論文撤稿通常被視為一種污點,但是諾獎得主也主動承認錯誤是科學家的一種態度。論文撤稿體現了他們公開承認錯誤的意愿,向研究同行傳遞了可信的信息。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1/04/b5edccb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