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中國研究生的一個新趨勢! 2024年1月11日 下午5:11 ? 話題 ? 閱讀 21 來源丨饒議科學 近四十年來,大批理工醫農的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去國外讀研究生、做博士后。 2007年我全職回國時,北京大學的研究生的生源不夠好,而生命科學學院一年有28個博士后的指標更是用都用不完,因為生命科學博士畢業接近百分之百出國。雖然中國的博士后政策超常地好(博士后的子女可以與北大教授子女一樣上附小、附中),但那時沒多少人要這種待遇。北大生科院的魏文勝,那時剛剛回國開始帶研究生,連接兩年來抱怨:這樣的申請者,也能讀我們北大?我們實驗室怎么出成果?我回他:北大本科的你自己和你的同學都去美國,你怪誰? 15年來,隨著中國的發展,北大等高校科研的迅速發展,先是博士后的數量和質量上升,現在博士后沒有名額限制,而是由導師的經費限制。 最有趣的是,美國的特朗普壞心辦好事,他和他的壞人幫從各方面限制中國學生去美國讀理科研究生,讓這幾年有些優秀學生去不了美國。 十幾年前中國成立留學生基金會CSC。美國很多大學競相爭取CSC與它們分別簽訂協議,幾位諾貝爾獎得主找我幫忙讓他們學校能夠與CSC簽訂優惠條款。而現在,美國大使館居然刁難得到CSC資助的學生,常常不給簽證。 新冠疫情后,有些父母擔心孩子的安全,建議孩子在國內讀研究生。 所以,這兩年突然國內研究生的生源在數量增加、而質量上更是提升很多。 我們當然不能簡單地以學生本科來源斷定每一位學生的學術質量,但可以從統計上看本科學校來總體估計生源的競爭性。 今年,我回國后第一次參加研究生招生的部分過程,因為發現研究生的生源競爭性非常強。 以前,勸一位廈門大學前二十名到北大讀研究生,都做不到。 現在,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前20名的學生,初略估計有一半申請北大清華的研究生。 所以,出現我上周發現的笑話,某校的第十名沒有得到面試資格。一打聽,才知道該校前好幾名都申請了北大同一個研究生計劃,所以第十名被初篩給篩了。 學生不一定知道北大單在生命科學就有好幾個分開錄取的研究生計劃: 1)交叉學院的CLS(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這是兩校得到教育部支持的拔尖項目,師資集全校生物、化學、物理、醫學、心理等多學科的優秀,入學無需推免資格,無需考試,而是成績單、推薦信和面試。學生入學后輪轉實驗室,之后再雙向選擇。 2)交叉學院的PTN(北大、清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聯合計劃),是三個單位的聯合項目,入學也與CLS一樣。 3)北大生命科學學院,以前是定導師,最近也改成入學后輪轉。 4)北大定量生物學中心,定量生物學方向。 5)北大未來技術學院,含以前的分子醫學研究所。 北大交叉學院下,還有兩個與外單位合作的項目(按起始年代排序): 6)北大與北京腦科學中心的聯合項目,是腦科學方向; 7)北大與昌平實驗室的聯合項目,是國家大力支持的新機構,含生命科學多個方向。 8)還有化學學院的化學生物學,等等。 同樣,首都醫科大學的研究生質量也不斷提高。 例如,昌平實驗室不僅在北大、也在協和、北師大和首醫招生。今年剛剛過去的面試,一位北大本科生錄取到昌平和首醫的聯合項目。 北京腦科學中心不僅在北大,也在首醫、北師大、中國農大招生。去年錄取、今年9月通過首醫入學到北京腦中心的16位學生,有8位來自: 當然懂行的人知道首醫的神經外科、神經內科都是全國第一,兒科、五官科、呼吸、心血管、消化、精神等都在全國前三、前五。 我們當然不能簡單以學校名稱確定個人,個人能否做好研究生有多方面。這里只是簡單從事,說明總體趨勢。 現在,魏文勝老師經常抱怨為什么讓很好的生源流失了,不讓他一個實驗室多招一些研究生。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1/11/1e2866ebed/ 話題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饒毅: 今日中國誰最該做院士? 2023年11月6日 高校現“天價洗浴卡”,學生吐槽洗澡太貴一次18元,回應:為滿足高層次需求 2024年1月26日 摘錄| 史上最年輕的10名博士學位獲得者 2023年10月26日 女朋友畢業順利晉升教授,我博士也順利延期了…… 2024年2月22日 40+年紀大齡讀博、畢業后成為教授,他是怎么做到的? 2023年10月24日 斯坦福校長也玩「圖片誤用」?Nature、Science多文涉嫌PS,校方正式展開調查 2023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