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難降解有機污染物對水體的污染對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危害,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結合了電催化和光催化兩者優(yōu)點的光電催化(PEC)技術已經成為一種有前途和環(huán)境友好的污染物降解方法。光電極的光生電荷的有效分離在保證PEC系統性能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傳統的PEC系統需要施加偏壓來有效地抑制光陽極中光生電子/空穴對的復合,這增加了系統的能耗。偏置電壓是激活PEC系統中質子-電子耦合過程的關鍵。因此,降低電子耦合的能壘是提高電子耦合速率的關鍵因素。
最近的研究表明,水相中的離子在正極材料上的快速吸附可以促進快速電子偶合。鑒于廢水中含有大量的無機鹽,推測可以通過調節(jié)陰極電極材料的類型來設計反應路徑,如用離子-電子耦合過程代替質子-電子耦合過程,調節(jié)電子的氧化還原電位等。但是,盡管該策略具有潛在的優(yōu)勢,離子輔助電子轉移通路在PEC系統中的利用仍然未被研究。
近日,上海大學唐量和南洋理工大學雷振東等報道了一種集成電子-離子受體陰極的無偏壓驅動離子輔助光電化學(IAPEC)系統,利用其快速的離子-電子耦合能力顯著提高光陽極上電子和空穴的分離。
具體而言,研究人員證明了普魯士藍類似物可以作為穩(wěn)定和可逆的電子受體,為光電子偶聯陽離子提供反應位點;電子-離子受體陰極和光陽極之間的自發(fā)高電位差不僅大大提高了光生電子-空穴對的有效分離,并且驅動空穴激發(fā)強氧化劑自由基的形成,從而不需外加偏壓。
值得注意的是,IAPEC系統在含氯介質的廢水中表現出優(yōu)越的降解性能,表明除了陽離子能夠加快電子轉移,氯離子的存在進一步提高了有效和可持續(xù)的廢水處理。當NaCl濃度為0.1 M或更高時,IAPEC系統在20分鐘內對亞甲基藍(MB)的降解率達到100%;即使當NaCl濃度低至0.01 M,在60分鐘內對MB的降解仍然可以達到約80%。
通過液相色譜-質譜(LC-MS)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結果分析了MB的降解途徑:初始底物MB的降解行為主要表現為C-N鍵斷裂和甲基去除過程:C16H18N3S+的C-N鍵受到氯自由基的攻擊,C-N鍵逐漸斷裂得到C15H16N3S+、C14H14N3S+、C13H12N3S+和C12H10N3S+;在C12H10N3S+中,N19和S20被氯自由基攻擊,然后氧化裂解產生C6H6NO2+;同時,C2、C4和O12基團在氯自由基作用下進一步氧化為C6H8NO2+。隨后,上述產物進一步降解生成乙酸、甲酸、H2O、 CO2、NO3?、NH4+等小分子,從而實現該化合物的完全降解。
Bias-free driven ion assisted photoelectrochemical system for sustainable wastewater treatment.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DOI: 10.1038/s41467-023-44155-5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wdl,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1/11/7ded0e61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