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逐年增加,這將加劇全球氣候變化。從大氣中清除過量CO2的一個可行的途徑是將其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化學品。電化學CO2還原反應具有操作條件溫和、產物可調、與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等)協同等優點,被認為是實現人工碳閉環的最具吸引力的方法之一。
然而,由于熱力學穩定的CO2分子轉化為相應產物時需要克服的高能壘,以及不可避免的競爭析氫反應(HER),抑制了CO2還原效率。因此,設計具有高活性和高選擇性的CO2RR電催化劑迫在眉睫。
基于此,華中科技大學李箐和王譚源等首次報道了Bi-O-M (M= S,Se和Cl)納米片的原位解離的硫系陰離子可以誘導催化劑結構重建,以在CO2RR期間再生Bi-O活性位點,從而顯著增強CO2轉化為甲酸鹽的活性。
多種結構和元素表征表明,Bi-O-M中的陰離子在CO2RR過程中釋放到電解質中,并且陰離子的特異性吸附降低了金屬Bi (Se2?≈S2?<Cl?)的表面功函數(WF),導致零電荷電位(PZC)負移,這可能有利于Bi在CO2RR過程中的表面氧化。此外,pKb較小的陰離子(S2?<Se2?<Cl?)在催化劑重構過程中會誘導形成更強的局部堿性環境,有助于形成活性Bi-O結構。
因此,最優的Bi2O2S在CO2RR過程中,原位解離的S2?誘導材料產生了豐富的Bi-O結構,降低了吸附CO2和*OCHO轉化的能壘。電化學測試結果表明,原位釋放微量S2?的Bi2O2S催化劑在?0.9 VRHE下表現出較大的甲酸鹽部分電流密度(32.7 mA cm?2),活性超過大多數報道的Bi基催化劑。
此外,在流動池中的長期測試中,該催化劑在?0.56 VRHE下的電流密度可以達到280 mA cm?2以上,并且其在150 mA cm?2電流密度下的甲酸鹽法拉第效率可以達到96%。總的來說,該項工作揭示了原位解離陰離子對Bi基催化劑電子態和局域環境的調控作用,為未來催化劑/電解質界面設計提供了重要指導。
In situ dissociated chalcogenide anions regulate the Bi-catalyst/electrolyte interface with accelerated surface reconstruction toward efficient CO2 reduction. ACS Catalysis, 2023. DOI: 10.1021/acscatal.3c04768
原創文章,作者:wdl,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1/12/b08d9059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