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低腐蝕性和高電流密度等優點的陰離子交換膜(AEM)電解槽最近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在高電流密度下,析氫反應(HER)催化劑的高成本和穩定性較差的問題限制了AEM電解槽的實際應用。具有高原子利用率的單原子催化劑(SACs)被認為是減少貴金屬使用和保持穩定催化活性的理想的候選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HER過程中,SACs表面金屬原子與反應中間體表現出非共價的相互作用,導致各種離子的分布不均勻,形成有利于HER的局部酸性環境,表明SACs活性位點周圍的局部微環境與HER反應活性密切相關。因此,通過改善金屬活性中心的理化性質,可以操縱SACs的局部反應環境,這為優化微環境以提高催化活性提供了可行性。然而,揭示單原子位點與界面微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仍然具有挑戰性。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彭生杰課題組通過調節Ru SACs載體的結晶度來優化界面微環境,顯著提升了堿性HER性能。為了探索調制機理,研究人員將Ru單原子分別固定在低結晶度(Ru-LC-Ni(OH)2)和高結晶度(Ru-HC-Ni(OH)2)的Ni(OH)2上。Ru-LC-Ni(OH)2的無序原子排列有助于離子快速擴散和電荷輸運,為單原子位點創造了理想的電子結構;同時,隨機取向的金屬懸空鍵和不飽和配位使Ru-LC-Ni(OH)2具有較強的水解離能力,并在催化劑表面形成大量的H3O+。
這種獨特的金屬-載體相互作用抑制了單個原子的電子損失,促進了H3O+在Ru位點周圍的聚集,從而產生了一個類似酸性的微環境,緩解了催化過程對pH的依賴。相反,Ru-HC-Ni(OH)2的水解離活性有限,導致單原子位點中毒,減慢了HER反應速率。
因此,在1.0 M KOH溶液中,Ru-LC-Ni(OH)2催化劑達到10和1000 mA cm?2電流密度所需的HER過電位分別僅為9和136 mV。同時,該催化劑可分別在10、500和1000 mA cm?2電流密度下連續運行500、300和50小時;此外,Ru-LC-Ni(OH)2催化劑在3000次循環后的性能衰減可以忽略不計。
更重要的是,在堿性海水電解質中,利用Ru-LC-Ni(OH)2催化劑組裝的AEM電解槽能夠在500 mA cm?2下穩定運行500小時,顯示出良好的實際應用潛力。總的來說,該項研究強調了通過載體結晶度來調節SACs微環境的可行性,為合理設計高性能催化材料提供了思路。
Manipulating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single atoms by switching support crystallinity for industrial hydrogen evolution.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3. DOI: 10.1002/anie.202317220
原創文章,作者:wdl,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1/16/d58f69cd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