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青塔人才 ← 關注Ta
最近小編在某乎網上沖浪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博士第六年還沒有發Paper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當然,小編發現知乎上有一系列“博士第x年還沒有發Paper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博士第1年還沒有發Paper的idea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的問題,目前看到時間最長的就是6年,足以見得Papar讓多少博士徹夜難眠。
Paper這個話題對于不少博士而言可能是一個讓人感到焦頭爛額的話題,對于不少高校而言,小論文是拿到博士學位必須邁過的坎,總有人會或長或短卡在這一關,也總有人會在一番掙扎之后看到轉機。
最高贊答主:5年收到13封拒信
比如最高贊答案的答主在讀博5年間收到了13封拒稿信。
而這位答主更是記錄了讀博以來的心路歷程,不斷嘗試,不斷受挫,“對科研的熱情也在一點點地被消磨”……
不過好在答主最終解決了博士生涯中卡了最久的一個主要問題,并且收到了兩封論文接收通知,“熬出頭了”。
那天我不知道吃錯了什么
還有一位匿名用戶,從博士入學,到第一篇文章被接收,歷時八年半。而恰好他又是碩博連讀的,因此再加上兩年碩士,第一篇論文接收花費了一共十年半的時間。
據這位答主的描述,那時的感覺就是,“所有人都覺得我拿不到學位證了,我也覺得自己拿不到學位證了。就等著到了年限,接到退學通知,打包回家。”
不過在他讀博第十年的某一天,有一個青椒說他的模擬結果不符合實際。“按說我被懟了這么多年,早就不放心上了,但是那天我不知道吃錯了什么,散會后找青椒去問,我做的哪有問題。青椒甩過來一篇文章,你應該照著這個做。”
一年半后,答主的論文見刊,“一作是我,青椒通訊。收到接收函那天,我決定在心里打個板,把青椒貢在上面。對了青椒現在已經是教授+博導了。只要還有一顆好奇的心,奇跡總有可能發生。”
答案末尾,他也不忘吐槽:我要是正常畢業,房價1萬5,現在3萬5……真·知識改變命運。
@延期很多年:關鍵就是逼自己下筆
坐標南京,江蘇top學校環境專業,研究有機污染物環境歸趨。
讀博已邁入第7個年頭,30出頭,已婚。
已經答辯完了,正在找工作。博4開始寫論文,到博6發了兩篇。運氣好,兩篇est。沒發論文之前已經接近麻木,看著同門一個接一個畢業內心焦灼狂躁可是又不敢表現出來。天天想著怎么寫才能有所謂的“創新”!?博一博二打醬油,后來開始做實驗,又不順利,數據沒法用,污染物的環境過程研究周期又忒長!最怕別人問什么時候畢業,真的慚愧。
硬著頭皮做了兩年實驗,湊了一批數據,修修改改寫了半年的manuscript,加了一點模型討論,運氣好,中了。為了能有個中意的工作繼續寫,大半年完成manuscript,等審稿等了四個月,壓力巨大,與前途掛鉤。
現在感覺是寫文章的時候生不如死,收到接受信真如范進中舉,努力寫出來總能投出去,關鍵就是逼自己下筆。
@penny Chen:感謝大佬不殺之恩
我畢業第五年快結束的時候,接收了一篇。
不影響的,我不還是照樣找到了好工作,現在一邊浪一邊繼續搞科研,知道我的同行還是要當面稱贊一句工作做得不錯。呃,隨便看了一下下面的帖子,我好像是唯一一個命好,還能這么死皮賴臉留在科研界的了。嗯,感謝大佬不殺之恩。所以不用著急paper發的早晚,最重要的是你必須on the good track.至于這么判斷自己現在走的啥路子,這個就是長篇大論了。不過我好像也沒有什么底氣說這樣的話,等我成為大佬的時候再現身說法,告訴你們這條路走得通吧。
正如一位答主的回答所言:說到文章真的一把鼻涕一把淚,然而堅持最重要,畢竟科研是一個長跑,很多人雖然一開始很快,中途卻退賽。
而對于不少在讀博士,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往往是全方位的:不只是科研,家庭、人際關系都可能會是他們的負擔來源……
希望各位科研er能夠在工作中獲得更多快樂!
來源:綜合自知乎;文章僅作分享之用,有任何意見和建議請聯系郵箱:hrwx@cingta.com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1/23/29096811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