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類型文章即將成為歷史!Science明確表示不再發表! 2024年1月23日 上午9:41 ? 話題 ? 閱讀 7 來源丨中洪博元生物/science等 近期,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發表了一篇題為“Energy in 2023”的文章,文章中提到2023年Science期刊對編輯政策進行了一些重要改革: 包括決定終止較短的Reports類論文發表;首次明確公布論文撤稿的3條標準;不將“論文更正”視作“學術污點”等。 “Reports”退出歷史舞臺 Science決定終止較短的Reports論文發表,主要源于開放科學的考量。 文中提到,Science之所以決定結束比“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s)”更短的“報告(Reports)”類別,是因為,隨著數據和圖表的增加,研究論文變得越來越長,而實驗方法和結果也必須有足夠詳細嚴謹的報告,以保證可重復性,結束文章短評有利于開放科學的發展。 針對這一改變,Science將有一類研究論文(即“研究文章”)出現,在印刷期刊中大約有5頁(通常包括2000-3000的單詞文本、3-5個圖標和50個參考文獻)。Science雜志的大多數論文已經屬于這一類。 簡單來說,這意味著3頁紙的報告文章進入歷史!準備投稿的朋友們需要注意了! 科學期刊的”Information for authors”已經做出了調整。 (www.science.org/content/page/science-information-authors) 論文撤稿準則首次明確公布 目前,Science原有的撤稿標準中只強調了兩種: ? 第一種情形是學術不端行為得到明確的證實; ? 第二種情形是存在削弱論文核心結論的錯誤。 在這篇文章中,又增加了一個新的撤稿標準,即如果論文出現了足夠多的更正(Correction)或出現了足夠多的錯誤(errors)從而導致編輯對該成果失去信心時,可以對該論文撤稿。 事實上,以往只要足夠充分的理由時,Science的編輯對論文的撤稿具有自由裁量權,而從現在開始,Science將論文撤稿的標準明確的公布出來。 不將“論文更正”視作“學術污點” 關于近些年愈演愈烈的撤稿風波與圖片誤用,Science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近些年,學術界對研究論文中已發表圖像的分析在Pub-Peer等網站上日漸增多,像Elisabeth Bik這樣的圖像偵探為精心維護科學記錄的嚴謹帶來了更多的能量。 但是,科學家也是人,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錯誤,作者和期刊都不可避免地犯錯。 幸運的是,科學始終是一個具有自我修正機制的過程,并最終會得到正確的答案。 不幸的是,當Science的編輯聯系作者就他們的科學論文提出擔憂時,經常會遇到防御性和否認性的回答。 這種情況是時候需要改變了! 快速更正或撤回將有助于學術界建立信心,即我們都致力于準確的科學記錄。 學術界應該盡力弱化「論文更正」的恥辱感,應盡力減少將“論文更正”視作“學術污點”,以便在這個異常審查和信心減弱的時代,我們可以向世界展示,科學的自我修正是構建信任的基石! 我們希望,這一新的撤回標準將有助于加強這種信任。” ——來源:Science 但是應切記,由于學術不端而導致撤稿的行為,每一位作者都要堅決抵制,這種行為不僅會傷害研究者自身的科研信譽度,而且也不利于研究者在科研界的職業發展。 結 語 不得不說,作為世界首屈一指的頂級期刊,Science的這篇社論意義非凡。 從「結束比“研究文章”更短的“報告”類別」可以看出學術界對更加全面的論文細節的關注,「三大撤稿標準的明確」也意味著撤稿將逐漸標準化透明化,從而有助于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學術環境,這其實是開放科學的真正精神內核。 原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g4111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4/01/23/735fc95e89/ 話題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擬資助杰青13項、優青22項!國自然一學部官宣! 2023年10月23日 致敬!王澤山院士給南京理工大學一次性捐款1050萬! 2023年10月30日 教育部:近年新增院士和科技三大獎第一完成人2/3為自主培養的博士!十年來培養了60多萬名博士和650多萬名碩士 2023年10月24日 導師:研究生搞科研一周40小時或更少,拿什么去競爭? 2023年10月13日 最年輕者53歲!多位院士,新任大學校長 2023年10月27日 重磅!三所985,迎來院士校長、書記! 2022年12月29日